馮莉 金蘭香 王巧燕 王東
摘?要:為建立完整的中學語文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服務于提高中學語文的教學質量,我們將語文教學內容分解為(1)閱讀理解能力(語言解碼能力、組織連貫能力、模式辨別能力、語感能力、閱讀潛力能力、篩選貯存能力);(2)寫作能力(領會授意者意圖的能力、把握接受主體的能力、辭章建構能力、調查研究能力);(3)口頭表達能力(復述、口頭造句、看圖講話、朗讀和背誦),通過層次分析法確定了各項內容的權重。
關鍵詞:層次分析法;中學語文;教學質量
一、 引言
教學評價是當代教育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在中學教育活動中占據(jù)重要位置。語文教學質量對中學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有極大影響,建立科學的語文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意義不言而喻。廖哲勛是我國較早介紹國外教學評價成果、探討教學評價標準的學者。此后,隨著《新課程的評價與改革》《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等出版,國內語文教學評價的功能、內容、方法等逐漸明確。常見的教學評價模式有目標評價、目的游離評價、CIPP、外觀評價、差距評價、CSE評價、自然探究評價、層次分析及回應評價等。其中,層次分析法在國內教學評價中應用較多,但這些研究多關于高等教育,極少牽涉中學教學,且未見到被用于中學語文教學評價。本研究試圖建立基于層次分析法的中學語文評價指標體系,為提高中學語文的教學質量服務。
二、 方法
層次分析法是20世紀70年代美國學者按工業(yè)部門對國家福利貢獻度進行電力分配時提出的權重決策方法。該方法將與決策總是有關的元素分解成目標、準則、方案等層次,在此基礎上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一)層次分析法的步驟
1. 建立層次結構模型
將決策的目標、考慮的因素(決策準則)和決策對象按相互關系分為最高層、中間層和最低層,繪出層次結構圖。最高層指決策的目的、要解決的問題。最低層是指決策時的備選方案。中間層指考慮的因素、決策的準則。
2. 構造判斷矩陣
在確定各層次各因素間的權重時,采用一致矩陣法,即不把所有因素放在一起比較,而是兩兩相互比較,采用相對尺度,盡可能減少性質不同的諸因素相互比較的困難,提高準確度。
Aij為要素i、j重要性比較結果,Aij的標度方法見表1。兩兩比較結果可構成判斷矩陣,判斷矩陣Aij=1/Aji。
3. 計算特征向量、最大特征根
對矩陣每行元素的積開n次方,得到近似特征向量:
=∏nj=1aij1/n,i=1,2,…,n(1)
對近似特征向量ωj=(1,2,…,n)T做歸一化處理:
ωj=j/∑ni=1i,j=1,2,…,n(2)
計算最大特征根的近似值:
λmax=1n∑ni=1(Aω)iωi(3)
4. 層次排序及其一致性檢驗
對于判斷矩陣最大特征根λmax的特征向量,經歸一化后記為ω。ω元素為同一層次因素對于上一層次某因素相對重要性的排序權值,這一過程稱為層次單排序。能否確認層次單排序,則需要進行一致性檢驗,即對A確定不一致的允許范圍。其中,n階一致陣的唯一非零特征根為n;n階正互反陣A的最大特征根λ≥n,當且僅當λ=n時,A為一致矩陣。
三、 分析
(一)構建矩陣
通過查閱文獻、咨詢相關專家,我們確定的判斷矩陣如下:
(二)特征向量、最大特征根計算及一致性檢驗
1. 目標層(A矩陣)
近似特征向量:
1=31×1/2×5=1.36
2=32×1×4=2.00
3=31/5×1/4×1=0.37
歸一化近似特征向量:
ω1=0.36
ω2=0.54
ω3=0.10
最大特征根:
λmax=A°ω(A)=11/25
214
1/51/41°0.36
0.54
0.10=3.09
則CI=0.047,CR=0.082,通過一致性檢驗。
2. 準則層(B矩陣)
對準則層相同運算,得到B矩陣單排序權重向量和最大特征根。
ω(B1)=(0.07,0.10,0.16,0.34,0.32)T
ω(B2)=(0.06,.011,0.29,0.54)T
ω(B3)=(0.09,.013,0.23,0.55)T
λmax(B1)=5.27
λmax(B2)=4.01
λmax(B3)=4.13
對各B陣進行一致性檢驗。
CR(B1)=0.061
CR(B1)=0.002
CR(B1)=0.046
檢驗系數(shù)均小于0.1,各矩陣均通過一致性檢驗。
至此,確定出中學語文教學評價指標權重(表2)。
四、 討論
層次分析法可以將定性標準轉化為定量標準,使資源分配活動更加準確。本文確定的中學語文評價指標及其權重,將有利于中學語文教師明確對教學內容的側重力度,從而更有效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不過,應該注意的是,以層次分析法確定的權重,強烈受分析目的影響。本文目標層權重的分布,可能正是這種影響的具體表現(xiàn)。從信息輸出的角度看,文字表達(寫作)與口語表達的重要性不應該有很大差別,但本研究為寫作能力賦予的權重顯著大于口語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構建判斷矩陣時,參與打分者對考卷內容的關注高于對語文教學的內在目的。
參考文獻:
[1]廖哲勛.課程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346.
[2]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培訓問題研究課題組.新課程與評價改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35.
[3]王文彥,蔡明.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于懷彬,沈容芳.層次分析法在教師教學評價中的應用[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5(6):54-57.
[5]霍海峰,溫鮮.層次分析法在教學評價中的應用[J].科技視界,2012(28):48-49.
[6]白琳.基于AHP層次分析法的教學評價權重模型[J].市場論壇,2013(7):90-91.
[7]霍施稱.基于層次分析法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評價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6.
[8]莫小泉,何家文,何月霓.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教學管理評價指標構建與應用[J].高教論壇,2016(7):100-103.
[9]馮麗霞,施韶亭,杜文明.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教學評價指標模型[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46(5):19-23.
[10]呂小宇.教學過程評價方法研究[J].科教導刊,2018(7):38-39.
[11]沈娟.基于層次分析法的高校教學質量評價模型的研究[J].科技視界,2018(28):133-135.
作者簡介:
馮莉,金蘭香,王巧燕,王東,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