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君
新婚,那可不只是婚后第一年,但凡婚后小夫妻第一次遇到的事兒,比如,長輩總是摻和夫妻生活、談錢會不會傷感情、到婆家該不該干活……拎不清、想不明白的,咱都得學學怎么處理、怎么面對。
婚姻這道門檻:跨不過的單身到已婚
何珍端著剛炒好的菜走出廚房,差點摔個仰八叉,她低頭一看,地上大片水漬正從衛(wèi)生間門口一路延伸進了臥室。何珍控制不住大喊起來:“鄭亮,你洗澡又不擦干就跑出來了!”
其實,自從兩人正式結(jié)婚在一起生活,何珍就經(jīng)常因為鄭亮的這些生活習慣感到頭疼,明明結(jié)了婚,他卻還像單身時一樣不拘小節(jié),只想著自己。何珍昂貴的護膚品,他一概當作擦臉油隨手挖一坨就用;何珍洗臉、擦手、洗澡的毛巾分類清晰,他呢,才不管這些,每次都隨手一扔。
這讓何珍總是感覺,鄭亮雖然已經(jīng)和她生活在一起,卻并沒有在內(nèi)心做出調(diào)整,而是仍然保持著單身時的生活習慣。
有趣的是,與何珍類似,鄭亮也感覺到了這方面的煩惱,但視角是不同的。結(jié)婚后,他干的最多的就是替老婆收包裹。媳婦兒花起錢來真是眼都不眨啊,婚前還能月存一萬的他,結(jié)婚后卻連3000塊錢也存不住了。說過老婆幾次,人家還不樂意,說是結(jié)婚拉低了她的生活品質(zhì),婚前她對自己各種寵愛,買衣服、化妝品,去美容、健身、聚會……婚后呢,基本上什么都沒有了,連最基本的購物、買衣服也要看老公的臉色、聽老公的嘮叨。
就這樣——已婚的身份、單身的生活,如此下去,日子能長久嗎?
單身惡習源自單身心態(tài)
像何珍和鄭亮這樣明明結(jié)了婚,還延續(xù)單身的生活模式,“硬湊”在一起的日子,當然會矛盾不斷。一方面,他們期待對方能挑起婚姻的擔子,為自己多付出、多服務(wù)。另一方面,他們又不愿意改變看似“滋潤、自在”的單身習慣,可謂是戴著已婚的帽子,卻仍端著單身的架子。
這些單身惡習其實都源自內(nèi)心的單身心態(tài)。所謂單身心態(tài)就是一個人吃飽全家都不餓,闡述出來就是一切只想著自己、只為把自己照顧好,想法決策都自己說了算,是徹徹底底的個人主義。
而婚姻,是個集體生活。
想把婚姻經(jīng)營好,首先就要完成個人主義向集體主義的轉(zhuǎn)變。
一張結(jié)婚證書并不能讓我們順利地從單身變成已婚,想要在一起過日子,還需要從內(nèi)心開始,互相調(diào)整到已婚狀態(tài)。
婚姻中的集體主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要完成婚姻中單身向已婚、個人主義向集體主義的轉(zhuǎn)變,可以嘗試從以下幾點著手:
首先,目標定位從單贏到多贏。
鄭亮洗完澡弄得到處是水,顯然是只在乎自己方便而忽視了別人。這種只要自己痛快,不顧他人的感受,就是單贏。結(jié)婚后,自己的一言一行,心里總是要想著對方,如果對方能因為自己的言行受益,就是真正建設(shè)性的行為。后來,鄭亮因為自己多年積習確實總是疏忽,干脆一并接過了拖地的工作,變成他每次洗完澡,順手把地面整理干凈,何珍就再也沒念叨過了。
其次,空間、物品從占有到共享。
比如何珍的購物單上,鄭亮的擦臉油成為必備項后,鄭亮就不再四處找油擦,還覺得有老婆的日子就是好;而且,鄭亮看到那些弄不清楚有沒有用的東西,總是先問了老婆之后,才決定去留,何珍也感到自己被尊重和接納了。
最后,活動從個人興趣到共同參與。
鄭亮帶著何珍一起去看了一套新樓盤,兩人都有點心動,商量之后何珍也開始決定減少消費,每個月增加家庭存款,爭取年底能付個首付,把小日子紅紅火火過起來。
這樣從內(nèi)到外捆綁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小兩口終于有了婚姻的實在感,也對未來充滿了期待。編輯/倪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