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冰 梁健
【摘 要】本文針對英語閱讀課程教學中教學目標側重淺層次教學要求、文本分析與復制式的教學模式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部分英語教師固守控制式教學理念等問題,基于思維品質培養(yǎng),提出從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文化意識和學習策略五個方面的教學目標內容,與思維形式、思維方法深度融合,重構教學活動設計,推進英語閱讀課程教學改革。
【關鍵詞】英語閱讀課程 思維品質 教學目標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5-0157-04
《教育部關于職業(yè)院校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高職院校合理確定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重新審視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著重培養(yǎng)人才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低取決于其思維品質的優(yōu)劣程度。作為英語專業(yè)的人才,其學科核心素養(yǎng)需涵蓋以下四個元素: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根據人才培養(yǎng)的規(guī)格和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英語專業(yè)課程教學總目標不但包括理解英語學科本質、掌握語言綜合運用能力,還包括思維品質、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等。本文以英語閱讀課程為例,嘗試在思維品質培養(yǎng)框架中重構課程教學目標,借助可視化的思維圖示方法,設計符合思維活動規(guī)律的教學活動,以達到提高學生思維品質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的教學目的。
一、思維品質與英語閱讀課程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當中的思維品質指分析、推理、判斷、理性表達、用英語進行多元思維等。這當中的元素與布魯姆教育目標中的認知過程類別重疊,是認知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說明思維品質的內容與教育目標具有明確的指向性。由此可見,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思維品質是完全可行的。思維品質訓練的主要途徑是利用可視化的圖示方法,順著思維活動的規(guī)律,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網絡圖,掌握知識體系,幫助學生在學會知識的過程中提升思維品質,反之提高學習效率。概念圖、語義網絡、認知地圖、思維導圖、流程圖等是用于剖析和揭示思維活動行之有效的可視化圖示方法。
英語閱讀課程是英語專業(yè)的核心課程,是英語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陣地。本課程的文本選材多元化,符合思維對象多層次、多結構的特征,學生可感知體驗多元的信息資源;課程的英語學科本質組織和運用,需要利用思維活動工具,可視化其知識體系網絡圖和闡述觀點的路徑;課程的理解、分析、評價能力目標的實現(xiàn),建立在學生問題意識的基礎上,思維圖示方法能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之間的關聯(lián)性。因此,英語閱讀課程非常適合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以思維品質培養(yǎng)為導向的閱讀教學是指在充分理解文本英語本質的基礎上,整理本質之間的關聯(lián)性、條件性;分析文體具體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其認識、發(fā)現(xiàn)問題之間的關系及解決問題的要素;利用文本中的關鍵詞句,對作者的寫作意圖做出正確的推斷,并能結合自身的體驗和知識儲備,對相同問題做出獨特的、創(chuàng)造性的評判。
二、英語閱讀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第一,課程教學目標側重淺層次教學要求。目前,不少職業(yè)院校的英語閱讀課程教學目標大多是擴大學生的詞匯量,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掌握文本的主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技巧,提高閱讀速度與理解能力。尤其側重于記憶和理解單詞、短語和部分難句,最后完成對應的課后練習。至于文本英語學科本質屬性之間的邏輯關系、語義場、作者的寫作意圖及寫作手法等深層次的問題關注得較少,甚至不考慮。又或者教學目標的書面表達上提到了能力的培養(yǎng),但卻沒有實際操作。這些淺層次的教學要求難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建構、內化知識,提高自身學習能力。
第二,文本分析與復制式的教學模式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在傳統(tǒng)的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對英語學科本質屬性進行機械化、模式化分析,學習的重點以文本解讀為主,復制學習的英語學科知識進入下一文本的學習,這種被動的學習模式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不利于學生建構知識體系。
第三,部分英語教師固守控制式教學理念。部分英語教師沒有轉換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仍采用“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組織方式,執(zhí)著于控制整個學習的過程和形式,以教師講的活動代替學生學的活動。部分教師沒有有效整合英語學科知識,用散落的呈現(xiàn)方式授課,學生得到的是“知識點”,缺少將“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的思維活動。
由上可見,當前英語閱讀課程教學還存在較大的改進空間,距離人才培養(yǎng)目標、達到英語學科素養(yǎng)的要求仍有很長的路要走。由此,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思維品質是英語閱讀課程教學的重點與方向。
三、英語閱讀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基于思維品質培養(yǎng)的要求,可以從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文化意識和學習策略五個方面的教學目標內容,與思維形式、思維方法深度融合,重構英語閱讀課程教學目標所指向的教學活動設計,推進英語閱讀課程教學改革。
(一)與知識目標相結合的教學設計
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要將思維能力目標整合在知識目標中。英語閱讀課程知識目標中的詞匯目標,要求學生會聽、說、讀、寫本次課的單詞和詞組。教師可以用發(fā)散思維的形式,羅列同個語義場的詞匯,還可以列出單詞的其他詞性、同義詞、常用的前綴和后綴、常用動詞搭配等信息,幫助學生有效地整合詞匯,做好記憶工作。例如,外研社教材《捷進英語(綜合教程1)》Unit 1 Reading for Learning這個部分的閱讀文章A Shaky Start,它的單詞表中有如下單詞:shaky frightened nervously uncomfortable simply unfortunately shocked,etc.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單詞,可以發(fā)現(xiàn)這里的大部分單詞都是和心情、情緒有關。其次,教師再提醒學生朗讀文章題目A Shaky Start,不難看出這是一篇描寫人情緒的文章。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寫下mood這個詞,由學生自由地說出與這個詞關聯(lián)的詞語(見圖1)。
學生再讀單詞表,不難發(fā)現(xiàn)本課單詞中有兩個單詞含有相同的否定前綴un,構成的單詞分別是unfortunately和uncomfortable。這時,教師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找出含有否定前綴un的其他詞匯(見圖2)。
按照高中英語課程標準,高中畢業(yè)生應該掌握2900個以上的詞匯。但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會將單詞分類識記和儲存,大多都是見詞學詞,零散記憶,這樣的記憶系統(tǒng)功能不強。研究者桂詩春認為,要使記憶系統(tǒng)功能強大,第一個要求是把要記憶的信息放在合適的形式里,以備日后使用,也就是對信息進行正確編碼。不同的編碼方式在記憶的分量上很不同。如果單純地重復朗讀一個詞或詞組,學習效果不好。Slamecka和 Graft做過一個讓受試生成要記憶的單詞的實驗,結果表明經過意義層面上編碼的東西,要比表面上編碼的東西更容易記憶。這是因為朗讀注意的是視覺形式和聲音的編碼,只觸動了淺層的編碼,而注意詞的意義卻涉及較深的層次。這個較深層次指的就是思維層次。因此,利用發(fā)散思維的形式整理、歸類所學的詞匯,有利于學生長時記憶單詞,讓他們在閱讀時可以按照一定的提取碼快速地提取出所需內容。
(二)與技能目標相結合的教學設計
英語閱讀課要注重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培養(yǎng)學生篇章理解能力。外研社教材《捷進英語(綜合教程1)》共有八個單元,每個單元的主題各不相同,涉及校園生活、做抉擇、選擇旅途伴侶、追求夢想之路、解決問題的方法,等等。每個主題側重培養(yǎng)的技能不同,教師根據不同的主題、不同的技能目標,可以選擇不同的教學策略。思維可視化工具能幫教師實現(xiàn)教學策略的應用,作為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的手段。思維可視化的圖示方法可以用于教學實踐中的有思維導圖、概念圖、語義網絡、認知地圖、流程圖等。在閱讀教學中,思維化可視化工具能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的結構、理清文章的思路和所發(fā)生的事情間的邏輯關系、揭示文章的主要思想等。
不同的思維圖示方法起到的作用不同,因此,教師首先要分析和研討文章的主題、知識的結構,再選擇適合的思維圖示方法進行教學。例如,外研社教材《捷進英語(綜合教程1)》第四單元A different path是一篇討論當夢想不能實現(xiàn)時該如何做的文章。作者開篇點題,詢問讀者:如果你的夢想不能順利實現(xiàn),你打算如何做?接著作者提出了第一種做法:Try again。緊接著列舉了英國著名的足球運動員Rickie Lambert和美國籃球運動員Michael Jordan作為遇到挫折不放棄的例子。然后,作者提出與第一種做法并列的第二種做法:Try something else。他用Michelle Yeoh和Vera Wang兩位女性的事例作為遇到挫折就重立目標的例子。從文章的內容來看,可以用流程圖圖示法(見圖3)展示問題的發(fā)展方向,幫助學生看清作者提出的問題以及提供的解決方法,理清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關系。
外研社教材《捷進英語(綜合教程1)》第二單元Amazing journeys是一篇講述動物遷徙的文章。它可以借助思維導圖的方法將寫作的邏輯關系呈現(xiàn)出來。思維導圖一旦順利做成,文章的主要內容及每段的主旨句便一目了然,學生就可以流利地歸納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了(見圖4)。
學生完成思維導圖、流程圖等圖示的過程,就是學生理解和掌握文章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學生需要動眼動手動腦,觀察、分析、推理、歸納材料,充分調動原有的圖式,它是一連串的思維活動,跳脫了單純的知識目標層面,觸動了思維層,促進了學習的發(fā)生。
(三)與情感態(tài)度目標相結合的教學設計
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情感態(tài)度目標的設計。當代英語教師的角色已經不再是知識的呈現(xiàn)者、課堂的主導者。在英語閱讀課程中,英語教師應該是閱讀活動開展的組織者、思維活動的引導者和啟發(fā)者。學生應是課堂的主體,不是簡單被動地做筆記、練習,他們要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成為思維活動的當事人和完成者。為此,教師要立足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個人體驗,調動學生原有圖式,促使學生同化和順應思維活動的發(fā)生,發(fā)展新的知識結構。
首先,閱讀材料的主題要切合學生的現(xiàn)有知識水平。按照《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高中畢業(yè)后學生的英語水平應該達到七級水平,詞匯量要達到2900個詞左右,優(yōu)秀畢業(yè)生要達到3500個詞左右。大學閱讀材料要求的詞匯量不應高于此基礎太多,避免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成就感。其次,閱讀教材的話題應與學生的成長經歷、學習經歷密切相關。這樣容易激發(fā)學生已有圖式,與作者共同體驗故事,感同身受。最后,閱讀材料盡可能是常見的文體,避免一些艱澀難懂的散文、戲劇和詩歌體裁等。外研社教材《捷進英語(綜合教程1)》Unit 1 A shaky start描寫的是作者第一天走進課堂的情緒變化,使用了shaky,excited,frightened,nervously,uncomfortable,unfortunately,shocked,relaxed等形容詞和副詞進行細致的描寫。用以上這些詞形容剛邁進大學生活一年級新生的心情是十分貼切的。學生看到文字材料,就會產生“同理心”,不自覺地對作者在上課第一天表現(xiàn)產生一種“代入”的情緒,愿意深讀文章,在文字里行傾聽作者的心情告白。這樣的題材能激發(fā)主動要求學習的動機,學生的大腦思維活動會很活躍。教師帶領學生借助描寫作者心情的詞匯做出流程圖(見圖5)。
大學生擁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個人社會實踐活動的經驗,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意識地挖掘閱讀題材與學生原有知識和體驗的聯(lián)接點。例如,外研社教材《捷進英語(綜合教程2)》Unit 1 Gifted?講述的是社交軟件的使用對個人行為和心理的影響。幾乎每個大學生都使用過網絡社交軟件,發(fā)表過言論,展示過自己的學習或生活方面的信息。因此,這個內容對于他們來說一點也不陌生。教師在熱身環(huán)節(jié)可以用頭腦風暴(見圖6)的形式,請學生列舉曾用過的網絡社交軟件,激活學生思維,打開原有圖式。隨后教師拋出更進一步的問題What do you do by means of the social medias?進一步激活學生的圖式,深入話題。學生展開頭腦風暴將他們利用網絡社交軟件做過的事都列舉出來后,教師又提出問題Which social media behaviours do you have?Why?/Which social media behaviours dont you have?Why?將學生的行為與原因挖掘出來,推斷出結論,即閱讀文本想表達的中心思想Nowadays the people are more likely than ever believe we are intelligent and hard-working.It is the result of using technology.具體見圖7。
上述教師提問的問題難度一步步提高,一點點深入學生原有的圖式,將學生的體驗與閱讀材料的內容聯(lián)結起來。根據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中的認知目標,應從低向高設計: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隨著問題層級提高,任務難度逐漸提高,學生的思維活動也越來越活躍,對材料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刻。
(四)與文化目標相結合的教學設計
英語閱讀教學目標設置中有一欄是文化目標,要求學生關注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增進對國與國之間的了解。教師既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理解材料的能力,也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更深程度地尋找閱讀文本的文化內涵。具備跨文化意識,學生就可以從多方面考慮問題,提出更全面的觀點和意見。這些任務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辯證思維。例如,外研社教材《樂學英語文化閱讀教程》Unit 1 I want to go to America一文中,分為四個部分簡要地向讀者介紹了美國:Find your tribe,See Route 66,Take advantage of the car culture,Teach Chinese and teach Americans about China.教師設計讀前頭腦風暴任務:What is the other names for America?從美國的別名入手找到美國和美國人的特點。學生說出美國的別名有: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The melting pot,The country on the wheels,Yankee,Uncle Sam,等等。教師引導學生一個個觀察、分析上述別名的含義和由來,不難歸納出美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信息:美國是一個由多個州組成的國家;美國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美國是一個汽車非常多的國家;美國崇尚誠實、吃苦耐勞的精神;美國爆發(fā)過南北戰(zhàn)爭等。有了這些信息作為鋪墊,學生對文章中提到的美國四個方面的特點有了初步的認識,教師可設計讀中任務:What is the synonym of “tribe”?以及讀后任務Are there any tribes in China?引導學生關注到中西方“結群”文化的區(qū)別。學生閱讀材料,不難找到tribe的同義詞是community。學生閱讀文本后對比中國和美國的情況,探究讀后任務。中國與美國不同,中國沒有對應的tribe。另外,中國人口密度大,經濟發(fā)達程度不均衡,公共交通還是人們出行常用的工具。美國幅員遼闊,人口密度小,出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比例較小;美國道路相對寬闊,擁堵情況少,所以美國人大多愿意購買“大”車;再者,美國經濟發(fā)達,大多人推崇“奢華”的車型。以這些信息為基礎,教師可以設計讀前任務:Why do Americans love cars so much?讀中任務:What kind of cars do Americans like best?Why?讀后任務:Do American cars sell well in China?學生需要從中美兩國占地面積、人口密度、國家經濟實力和中美人生活習慣等多方面進行比較與分析,對美國產的汽車在中國是否能銷售良好做出判斷。
(五)與學習策略目標結合的教學設計
學習策略作為教學目標之一,目的是幫助學生找到提高學習效率的方法。不管哪個策略的使用,都強調學生對英語學習活動的反思,以及在學習活動中對自己所選擇使用的策略的調節(jié)和控制。如果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控制得當,自覺地思考和調節(jié)學習進度,說明他是一個成功的策略運用者和學習者。運用學習策略的過程就是將思想和理念落實到行為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明確學習目標,在解決問題時有明確的步驟或清晰的學習思路,這些都運用了直覺思維和分析思維能力。
英語閱讀課程教學實踐研究表明,通過課堂教學目標、教學活動的適當調整,學生思維品質得到有效地培養(yǎng),學習效率大幅度提高,參與閱讀的意愿比前期明顯增加。經過一學期訓練,學生的閱讀成績均值與上一學期存在顯著差異,學生在整體把握閱讀材料的結構、歸納主旨、理解文本等方面能力有明顯提高;學生能夠根據文本關鍵詞理清脈絡和邏輯關系,做出正確推理,對文本所討論的問題有自己獨特的評判。因此,有目的、有計劃地將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整合到思維品質提高的框架中,用思維過程作為教學過程、教學活動的向導,利用思維圖示的方法啟發(fā)學生進行高密度的思維活動、訓練學生思維品質,可以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職業(yè)院校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EB/OL].(2019-06-11)[2020-04-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906/t20190618_386287.html.
[2]張冠群,黃小梅.小學英語審辯式閱讀教學的行動與省思[J].課程·教材·教法,2019(39).
[3]王志軍,溫小勇,施鵬華,技術支持下思維可視化課程的構建研究——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5(6).
[4]桂詩春.新編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92-93.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基金項目】廣西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2018年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文本分析教學策略在英語教學能力培養(yǎng)中的應用與研究”(GXYZJG201811Y)
【作者簡介】黃 冰(1978— ),女,廣西容縣人,碩士,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與英語師資培養(yǎng);梁 健(1978— ),女,廣西容縣人,容縣第三幼兒園,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英語課程與教學論、學前教育。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