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敦憨
(秦皇島市撫寧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心病科,秦皇島 0663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心肌組織急性持續(xù)性缺氧缺血,進而所致心肌細胞缺血、損傷和壞死,其致死率及致殘率均較高,臨床預后較差[1-2],而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加劇,高齡患者AMI發(fā)病率越來越高,接受PCI治療的高齡患者的比例逐年增加,其中85歲以上患者接受急診PCI治療的比例由7%上升至9%[3]。研究推薦,發(fā)病至就診時間小于3小時的高齡STEMI患者行PCI治療可明顯獲益,但目前,對于高齡對PCI術后院內(nèi)死亡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響存在一定爭議,Sappr 等研究了85歲以上行急診PCI治療的STEMI患者的預后發(fā)現(xiàn),年齡與患者遠期全因死亡無明顯相關性,直接PCI治療改善了高齡STEMI患者的遠期預后,而Nammas等指出,年齡>65歲的ACS患者施行早期PCI治療后發(fā)生心源性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概率顯著增加[4-6]。為進一步研究直接PCI治療對高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療效果及安全性,開展本研究,匯報如下。
1.1 研究對象連續(xù)性納入2013年5月~2016年12月于我院行直接PCI術的AMI患者共122例,其中年齡超過80歲(包括80歲)的AMI患者32例歸為高齡組,余下90例為年齡在80歲以下的AMI患者歸為對照組。其中男性63例,女性59例,年齡介于48~92(73.33±13.54)歲。所有AMI患者入院后均行PCI治療,術前獲得充分知情同意,并簽訂手術同意書,常規(guī)嚼服阿司匹林腸溶片300mg,口服替格瑞洛180mg或氯吡格雷300mg,術后規(guī)范應用冠心病藥物治療,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AMI診斷標準參考中華醫(yī)師協(xié)會制定的《急性冠脈綜合征急診快速診療指南》[1]。納入標準:明確為AMI且入院后行直接PCI介入治療并最終好轉(zhuǎn)出院的患者。排除標準為:(1)伴發(fā)肝腎疾病終末期的患者;(2)既往存在大面積陳舊性心肌梗死患者;(4)既往反復發(fā)作較嚴重的心衰等心血管事件且經(jīng)相應治療控制不佳的患者;(3)既往有PCI術或冠狀動脈搭橋術;(4)拒絕入組患者;(5):伴發(fā)不適宜入組的疾??;(6)在院期間因自身原因轉(zhuǎn)院或自動出院。收集所有AMI患者基本臨床資料(年齡、性別、高血壓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癥病史病史),詳見表1。
所有患者診治過程獲得我院臨床研究倫理委員會認可,并獲得充分知情同意。
1.2 資料收集收集PCI術中所見相關冠脈血管病變特征(包括具體病變血管(主要為左前降支(left coronary artery,LAD)、左回旋支(left circumflex branch,LCX)及右冠狀動脈(right coronary artery,RCA))及病變血管支數(shù)(分單支及多支血管病變))以及PCI術后相關罪犯血管(IRA)再通率及TIMI血流分級,詳見表2所示。收集患者PCI術后及術后相關并發(fā)癥以及通過電話、門診等方式隨訪患者PCI術后6個月內(nèi)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情況及無MACE生存時間。
1.3 統(tǒng)計學分析方法應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本研究所有數(shù)據(jù),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中正態(tài)分布的連續(x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兩個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兩組間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比較組間差異性,三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較兩組無MACE生存率差異性。
2.1 兩組患者臨床基本資料及PCI相關資料的比較比較兩組患者臨床基本資料及PCI相關資料發(fā)現(xiàn),臨床基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構成、STEMI及合并慢性疾病史)和相關罪犯血管(IRA)情況以及PCI術后再通率在兩組間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但高齡患者IRA多支病變比例顯著高于對照組,同時高齡患者PCI術后TIMI血流情況較對照組差,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1及2。
表1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基本資料
表2 比較兩組患者PCI相關資料(例(%))
2.2 IRA支數(shù)及TIMI血流分級與年齡的關系根據(jù)患者IRA病變數(shù)目將所有受試者分為單支IRA組(n=51)及多支IRA組(n=71),比較發(fā)現(xiàn),多支IRA組患者年齡顯著大于單支IRA組患者((69.40±14.90)歲和(64.14±10.64)歲,P=0.024);同時根據(jù)PCI術后TIMI血流分級將患者分為TIMI血流I級、II級和III級組,比較發(fā)現(xiàn),TIMI血流I級((82.89±7.01)歲)的患者年齡顯著高于TIMI血流II級((65.13±12.51)歲)和TIMI血流III級((58.60±8.65)歲)的患者,此外TIMI血流II級患者年齡高于TIMI血流III級的患者,差異均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如圖1和2所示。
2.3 在院期間PCI術并發(fā)癥及術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情況PCI術中及術后共8例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其中高齡組4例,對照組5例,兩組間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6個月的隨訪過程中,高齡組2例患者發(fā)生MACE,對照組10例發(fā)生MACE事件,差異無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
2.4 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無MACE
生存率為進一步明確兩組患者近期臨床預后,應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較發(fā)現(xiàn),高齡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無MACE生存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如圖3所示。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與對照組患者相比,高齡組患者多支罪犯血管病變(IRA)例數(shù)較高(48例和23例),TIMI血流分級較差,同時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多支IRA組患者年齡顯著高于單支IRA組患者((69.40±14.90)歲和(64.14±10.64)歲);TIMI血流I級((82.89±7.01)歲)的患者年齡顯著高于TIMI血流II級((65.13±12.51)歲)和TIMI血流III級((58.60±8.65)歲)的患者,此外TIMI血流II級患者年齡高于TIMI血流III級的患者。以上結(jié)果表明,高齡患者血管病變重,同時PCI治療后TIMI血流恢復越差,這與既往研究結(jié)果相似[4,7]。同時,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兩組患者再通率均較高,以及TIMI血流I級的患者占比均未超過10%,說明PCI治療對于高齡患者罪犯血管的開通、心肌組織的挽救意義重大。
圖1 單支IRA組與多支IRA組年齡的比較
圖2 TIMI血流I及、II級及III級三組患者年齡的比較
圖3 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無MACE生存率
有學者指出高齡患者心肌細胞凋亡水平較高,同時高齡降低了缺血預適應對心肌的保護作用,最終導致梗死相關血管開通早期發(fā)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MIRI),致使原有梗死面積擴大,心肌損傷進一步加重,預后不良[8-9]。周錚的研究指出,女性(HR=4.853)、合并急性腎損傷(HR=10.206)是直接PCI 術后高齡STEMI 患者30 d全因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5],但通過PCI術后6個月的隨訪,我們發(fā)現(xiàn),高齡患者MACE發(fā)生率與對照組患者無明顯差異,說明直接PCI治療明顯改善高齡患者中的臨床預后,臨床療效佳,同時,高齡患者PCI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非高齡者無明顯差異,表明高齡患者對PCI耐受情況好,且經(jīng)積極治療后均好轉(zhuǎn)出院,這與近年冠脈介入治療技術的發(fā)展,醫(yī)療水平的進步密切相關。更重要的是,我們應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較發(fā)現(xiàn),高齡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無MACE生存率無顯著差異,這也說明,高齡患者PCI治療仍有較高臨床獲益。
但由于高齡患者身體和認知能力退化,應激抵抗力下降以及機體的功能儲備能力 下降,同時合并癥相對較多,臟器功能下降,對手術及圍術期耐受力差,實現(xiàn)完全血運重建的風險和困難較高,進行PCI治療前應充分評估其各項臨床指標,PCI術前術后適當水化保護腎功能,術中減少肝素、造影劑等藥物的使用,使用等滲造影劑,盡量避免出血事件及造影劑腎病,對于提高患者近遠期臨床預后、減少手術并發(fā)癥有積極意義[6,10]。
綜合以上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高齡AMI患者往往冠脈病變較重,但其行直接PCI治療后臨床獲益較好,同時安全性也較高,近期臨床預后得到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