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汾
(福州市烏山小學,福建 福州 350001)
習作教學是小學中高年段語文教學中既薄弱又易被忽略的版塊,尤其是想象作文的訓練。教師這種“好的孩子不用教,差的孩子不必教”的觀念在想象作文教學上的無力感表露無遺。這其中人為架空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備課時習作目標定位不精準。有意無意拔高要求;不能準確解讀編者意圖,缺乏相應的習作指導技巧;不能借助課文和習作例文教給學生表達技巧,教學單純?yōu)槔斫鈨热荻蹋率瓜胂罅曌鹘虒W陷入空泛無力的糟糕境地。
部編版語文教材最大的特點是關注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能力,注重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1]為此,教師需要實現從教內容到教方法的轉變,倡導“把握特點,精準指導”的核心理念,讓教師的指導在學生的語言能力的發(fā)展中起支撐性的作用,從而從根本上促進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
為了更加精準地指導學生,教師首先要明確具體的學情。三年級的學生思維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仍以形象思維為主,模仿的能力比較強。在想象力方面,雖然具有模仿和再現的能力,但創(chuàng)造能力較差,也處于過渡階段。要提升學生想象習作的水平,首先就要讓學生知道什么叫想象,后面才能學怎樣想象。想象是一個心理過程,即人在頭腦里對已儲存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過程。在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第一篇課文為《宇宙的另一邊》,作為單元的開篇課文就是幫助學生了解什么是想象。通過梳理課文中“宇宙的另一邊”的秘密,讓學生明了想象就是創(chuàng)造出現實中不存在的事物和景象。之后讓學生對“宇宙的另一邊”還會有哪些秘密展開想象,以此鍛煉和開發(fā)學生的想象能力。通過掌握學情特點,更準確地把握教材內容,為精準指導想象習作奠定基礎。
要精準制定好想象習作單元的學習目標,首先要領會《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即“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想象力”,明確課標對學段習作學習的要求,這些要求要了然于胸。其次可以參照教師用書了解“單元說明”,明確本單元習作的要求。
在研讀課標、明了學段目標及單元目標之后,教師要精準指導想象習作就要對本單元的教材進行細致梳理。從想象習作單元的導讀、精讀課文、習作例文、交流平臺、習作全方位入手,破解文本表達的密碼,制定精準的課時目標,為想象習作積累經驗。
例如: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是想象習作單元,其主題是“大膽想象”,旨在鼓勵、啟發(fā)學生大膽想象,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使他們樂于表達。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走進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習作要求是“發(fā)揮想象寫故事,創(chuàng)造自己的想象世界”。那么激發(fā)想象、把想象到的故事寫下來這是本單元的核心目標,所有的內容都是為這一核心目標服務的。
在進行想象習作單元的教學時,教師要明了習作單元各項內容是一個有機整體。所有的內容都是為激發(fā)想象、把想象到的故事寫下來這一核心目標服務的。想象習作單元就解決這一個問題,要做到精準教學就要吃透教材,教透教深教清楚。[2]
有效提取課文和習作例文的習作方法。比如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宇宙的另一邊》和《我變成了一棵樹》這兩篇精讀課文就可以教給孩子們想象的路徑?!队钪娴牧硪贿叀纷寣W生學習物變物反向想象的方法。《我變成了一棵樹》讓學生學習人變物加上事件的想象方法。習作例文以旁批和課后思考題的形式,提示學生展開想象的一些思路,在《一支鉛筆的夢想》這篇課文教學時,要結合旁批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不僅如此,想象要有問題意識,順著事物的特點去發(fā)散思維,讓想象自然、合理?!段舶退幸恢回垺愤@一課則培養(yǎng)了學生的逆向思維,運用逆向思維反著想象,也是想象的好方法。
想象習作教學應該以表達技巧、路徑為重點。很多一線教師都在糾結,對于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既要教孩子們理解內容,又要教寫作的技巧該如何取舍。教師要有明確目標但不肆意延伸的理念,甚至要有刪減的思維,有清晰的邊界感。內容通過形式表現出來,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所以要重點解決形式的問題。根據教材課文的表達形式去培養(yǎng)學生表達的技巧。如在《我變成了一棵樹》這篇課文教學的過程中,筆者依托課后練習,通過觀察插圖、想象畫面、聯系生活等方式讓學生說出自己變成樹后會發(fā)生什么,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幫助學生展開想象、拓寬思路。可以適當弱化內容理解和語言積累等教學內容,同時結合課后練習幫助學生明白想象的形式,可以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別的事物,從而讓學生關注表達形式,學習表達技巧,強化學生想象和表達的能力。
例文更接近學生水平,重在“用”。習作例文可作為學生模仿的范例,指導時可以借助習作例文幫助學生打開思路,學習其中的表達方法,也可以在習作講評階段,利用例文引導學生借鑒修改。比如,針對想象內容寫不清楚的問題,可以利用《一支鉛筆的夢想》作為范例來指導。讓學生再讀例文,想想作者是怎么把鉛筆的夢想寫清楚的,可以利用列表的形式,引導學生發(fā)現作者不僅寫了鉛筆的夢想,還把鉛筆實現夢想后要做什么、有什么感受寫得很清楚,以此啟發(fā)學生寫好想象的內容。
構建有效的交流平臺,通過“交流平臺”對如何大膽想象進行梳理總結。引導學生回顧以往的閱讀經驗,交流對大膽想象的體會。讓學生知道大膽想象可以創(chuàng)造出現實中不存在的事物與景象,讀想象故事很有意思。在此基礎上,通過“初試身手”環(huán)節(jié)從圖到文,從直觀到抽象進行大膽想象的實踐和嘗試。例如,在“手指畫”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想象繪畫的活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手指印進行繪畫,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然后將自己的繪畫作品上傳到交流平臺中,同學之間可以相互交流和評價。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獲得新的理解,同時能活躍學生的想象思維。
最后,將前面所學綜合運用于本單元安排的習作“奇妙的想象”,讓學生學以致用。在教學中教師自己要變成想象的高手,思維高度開放,而后復習本單元的想象方法,讓學生選取其中一種或兩種想象的方法編故事。當然需要指出的是,學生只要能大膽想象就達到目標了,至于想象的合理性不用太強調。
所有人當中,兒童的想象力最豐富(麥考萊語)。語文課程標準正是順應兒童的天性,才會著重強調“激發(fā)學生展開想象和幻想,鼓勵寫想象中的事物”。教師應該成為孩子想象能力訓練的“推手”,賦予兒童想象的權利,創(chuàng)生情境,構建兒童豐富的精神世界,與兒童與生俱來的“故事思維”緊密結合,化習作于兒童的想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