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茁
胸腰段脊柱骨折是臨床骨科常見疾病,多因各種外力作用于胸腰段脊柱,使脊柱椎體出現(xiàn)粉碎性骨折,部分患者出現(xiàn)斷裂性骨折,骨質連續(xù)性中斷,易壓迫脊髓神經(jīng),患者疼痛劇烈,神經(jīng)功能出現(xiàn)障礙,甚至截癱[1],故臨床采取手術治療方案。本實驗將經(jīng)皮椎弓根釘微創(chuàng)內固定術與后路開放式內固定術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療效進行比較,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4 月~2019 年2 月于本院骨科治療的105 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根據(jù)手術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實驗組(54 例)和對照組(51 例),實驗組男32 例,女22 例;平均年齡(35.03±1.21)歲;病程1.8~6.5 d;其中壓縮性骨折26 例,爆炸性骨折28 例。對照組男29 例,女22 例;平均年齡(35.19±1.08)歲;病程1.5~6.2 d;其中壓縮性骨折31 例,爆炸性骨折20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Magerl 分型標準[2];②經(jīng)影像學檢查手段確診胸腰段脊柱骨折,同時伴隨壓迫現(xiàn)象;③患者均自愿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骨質嚴重疏松患者;②合并其他系統(tǒng)嚴重器質性病變患者;③手術無法耐受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手術前進行影像學檢查,明確椎體附近結構,行氣管插管麻醉術,采取腹部懸空的仰臥位,胸部和髖部墊上軟墊進行常規(guī)消毒和鋪巾。
1.2.1 實驗組 患者選擇微創(chuàng)椎弓根釘內固定術治療。以胸腰段椎體作為中心區(qū)域,行后路微創(chuàng)式操作,經(jīng)數(shù)字化成像技術將椎弓根釘置于傷椎和上下鄰近椎體,標注并進行記錄,手術切口5~6 cm,將椎旁軟組織分離,進行后正中減壓,根據(jù)患者自身情況切除椎間盤和植骨融合體,側面放置固定板,進行復位,同時切口止血,清水沖洗并放入引流條。
1.2.2 對照組 患者實施傳統(tǒng)后路開放固定術。在胸腰段的后正中縱向作10~15 cm切口進行椎旁組織分離,逐層進行皮膚、皮下組織分離直至暴露橫突和關節(jié)突,減壓并用撐開器復位固定,切口沖洗清理,引流條置內引流后,切口縫合。
所有患者術后給予抗生素抗炎治療,并定期進行傷口換藥,保持切口干燥衛(wèi)生。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后3 d 和術后3 個月的相關指標(Cobb's 角、傷椎前緣高度和椎體矢狀面指數(shù))變化情況,Cobb's 指受傷椎體上下板線之間的交角。②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脊髓損傷程度,脊髓損傷程度根據(jù)ASIA 評分標準[3]分為:Ⅰ級:骶段運動功能障礙,神經(jīng)根完全性損害;Ⅱ級:骶段S4~5運動功能障礙,神經(jīng)根不完全性損傷;Ⅲ級:部分運動功能存在,神經(jīng)根不完全性損傷,肌力<3 級;Ⅳ級:存在運動功能,神經(jīng)根不完全性損傷,肌力≥3 級;Ⅴ級:運動功能正常,神經(jīng)根無損傷,等級越高,患者脊髓損傷恢復程度越好。③比較兩組患者JOA 評分,根據(jù)JOA 評分評估患者術前與術后7 d、術后30 d 下腰疼痛程度,劇痛為0 分,共29 分,分值越低,疼痛越明顯。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計數(shù)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相關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Cobb's 角、傷椎前緣高度和椎體矢狀面指數(shù)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 d 和術后3 個月,實驗組Cobb's 角均低于對照組,傷椎前緣高度和椎體矢狀面指數(shù)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相關指標變化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相關指標變化情況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脊髓損傷程度比較 術后,對照組患者ASIA 分級Ⅰ級0 例,Ⅱ級5 例,Ⅲ級9 例,Ⅳ級18 例,Ⅴ級19 例;實驗組患者ASIA 分級Ⅰ級0 例,Ⅱ級2 例,Ⅲ級5 例,Ⅳ級12 例,Ⅴ級35 例。實驗組患者ASIA 分級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6.566,P<0.05)。
2.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JOA 評分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JOA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7、30 d,實驗組患者JOA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JOA 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JOA 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胸腰段是人體脊柱的關鍵部位,具有固定和過渡腰椎的作用,骨折幾率高,是脊柱外科常見的骨折類型,其病因主要為暴力作用,交通事故傷或高空墜落傷是常見發(fā)生因素[4],患者胸腰段上下椎體與椎間盤受到極大沖擊,造成椎體骨折,周圍椎間盤組織失去椎體支撐作用,嵌入椎管內,引起椎管狹窄,走行于椎管內的神經(jīng)受損,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運動功能障礙、脊柱畸形腫脹嚴重、局限性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的肢體活動度,甚至出現(xiàn)癱瘓。目前,手術是治療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有效手段[5],通過縱向牽引力和前后韌帶的牽拉作用對胸腰段脊柱進行減壓處理,有利于受損椎體的功能恢復,早期快速進行脊柱矯正能夠有效改善生理功能狀態(tài),但選擇何種手術方案在臨床上存在爭議,開放式內固定術和微創(chuàng)內固定術是兩種不同的手術方案,傳統(tǒng)開放式內固定術通過手術器械復位并固定損傷的椎體,撐開器撐開椎旁組織,恢復椎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矯正脊柱后凸畸形,剝離椎旁組織,充分暴露于手術視野,手術創(chuàng)傷性大,對機體造成損傷嚴重,患者住院時間長,手術過程中出血量多,脊髓壓迫程度高,術后患者疼痛時間較長,椎旁肌發(fā)生萎縮,致使腰部僵直,術后并發(fā)癥增多。經(jīng)皮微創(chuàng)椎弓根釘內固定術是新興的治療胸腰段骨折的手術治療方案[6],椎弓根固定技術能夠有效復原損傷脊柱,利用力學原理提高骨折端的復位與功能恢復,對脊柱的前后韌帶牽拉,修復受損組織,維持機體的脊柱功能活動性,針對暴力因素引起的脊柱骨折有良好的治愈作用,椎板鉤和置釘方向的改變能夠決定手術療效,螺釘?shù)呐蛎浥c否關系著手術的結局,通常螺釘置入皮質骨內,維持角度的正確,能夠保證固定的穩(wěn)定性,降低疾病的治療風險性[7]。通過X 線攝影能夠準確置入椎弓根釘,臨床上多采用6 釘法進行固定,有效防止椎弓釘?shù)拿撀?增強固定的穩(wěn)定性。微創(chuàng)的手術操作,手術切口小,能夠有效避免長時間牽拉周圍組織造成損傷,術中出血量少,降低肌肉萎縮的發(fā)生率,術后恢復較快[8]。椎弓根固定主要適用于滑脫度及階段性不穩(wěn)定<Ⅱ度患者,經(jīng)X 線可觀察到滑脫現(xiàn)象嚴重,椎管狹窄嚴重,壓迫下肢神經(jīng),腰疼癥狀明顯,造成治療效果差,經(jīng)皮椎弓根釘能夠有效避免脊椎的壓縮性損傷,防止椎體內部空虛,而不會出現(xiàn)螺釘斷裂。
綜上所述,在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治療中,與傳統(tǒng)后路開放式內固定術相比,經(jīng)皮椎弓根釘微創(chuàng)內固定術能夠快速恢復椎體結構,患者術后疼痛感降低,治療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