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雨
(遼寧省大連市中心醫(yī)院放射治療科,遼寧 大連 116033)
惡性腫瘤為臨床常見疾病,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目前,臨床對于惡性腫瘤主要采用手術治療,并在術后給予放射治療,但放療易導致患者出現惡心、嘔吐腹瀉以及脫發(fā)等一系列不良反應,加之很多患者自知患上惡性腫瘤基本不可治愈,嚴重影響著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1]。因此,加強對惡性腫瘤放療患者的心理護理意義重大。本研究觀察了心理護理干預對惡性腫瘤放療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偨Y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12例惡性腫瘤放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56例。實驗組中男32例,女24例;年齡32~74歲,平均年齡(53.52±8.34)歲;疾病類型;胃癌17例,乳腺癌15例,頭部腫瘤13例,宮頸癌11例。對照組中男30例,女26例;年齡30~76歲,平均年齡(52.18±9.35)歲;疾病類型;胃癌18例,乳腺癌16例,頭部腫瘤14例,宮頸癌8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①放療前:護理人員需積極與患者進行交流,幫助患者解答疑慮,避免采用“回避”或“攻擊”等一些消極處理方式,同時對患者加強健康教育,糾正其對疾病的錯誤認知,鼓勵其積極對抗疾病。②放療中:護理人員在患者放療期間需充分應用心理療法幫助患者緩解負性情緒,同時積極與患者溝通以分散其注意力從而減輕疼痛程度,另外對患者家屬需加強健康教育,指導其在生活與精神方面要多給予患者支持與鼓勵。③放療后:在放療結束后,很多患者因受放療射線的影響,仍伴有一定程度的負性情緒,所以護理人員需積極與患者交流或播放一些輕音樂、電影,以轉移患者注意力,從而改善患者情緒。
表1 兩組SAS評分、SD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SAS評分、SDS評分比較(±s,分)
注:與干預前相比較,①P<0.05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與護理滿意度。①心理狀態(tài):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定,評分越高代表焦慮與抑郁程度越嚴重;②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評定,總分10分,非常滿意(9~10分)、滿意(7~8分)、不滿意(6分及以下),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率+滿意率。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0.0軟件處理數據,SAS評分與SDS評分符合正態(tài)分布用(±s)表示,以t檢驗;護理滿意度用百分率表示,以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心理狀態(tài):干預后,兩組SAS評分、SDS評分均顯著下降,且實驗組下降更多,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 護理滿意度:實驗組非常滿意30例,滿意24例,不滿意2例;對照組非常滿意24例,滿意23例,不滿意9例,兩組護理滿意度相比(96.43%VS83.93%),實驗組更高,差異顯著(χ2=4.940,P<0.05)。
惡性腫瘤屬于臨床治療中的多發(fā)疾病,臨床通常以手術聯(lián)合放化療方式進行治療,從而改善患者病情,盡可能挽救患者生命[2]。但在術后放療期間,很多患者因知曉自身疾病基本不可治愈,同時放療又會引發(fā)諸多不良反應,極易讓患者產生嚴重負性情緒,從而影響到整體治療效果。因此,在惡性腫瘤患者放療期間需對其加強心理護理干預,以緩解患者負性情緒,從而改善預后效果。
近年來,臨床上有大量研究指出[3],在惡性腫瘤患者術后放療期間加強心理護理,不僅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負性情緒,還可讓患者主動地面對問題,積極配合放療工作,同時患者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也可有效增強其自身免疫功能,進而阻礙腫瘤繼續(xù)發(fā)展。本研究中,通過加強對惡性腫瘤放療患者的心理護理不僅有效提高了患者對惡性腫瘤的認知,還以積極的護患溝通與指導家屬支持與鼓勵等方式,有效緩解了患者的負性情緒,降低了負性情緒對患者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此外,研究中還提示心理護理提高了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主要原因為護理人員積極幫助患者改善負性情緒,從而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4]。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實驗組SAS評分、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干預前與對照組;兩組護理滿意度相比,實驗組更高。提示對惡性腫瘤放療患者開展心理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同時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