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玉花
(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感染疾病科,遼寧 大連 116000)
感染性疾病是臨床常見疾病類型,根據(jù)筆者收拾資料證實,近年來感染性疾病病發(fā)率有所上升[1]。感染性疾病在臨床治療中,以藥物治療為主,常用藥物為頭孢噻肟鈉,但治療效果不是十分理想[2]。我院為了提升臨床療效,在本次調(diào)查中運用了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治療方式,具體實施情況筆者將進行詳細闡述。
1.1 一般資料:以隨機的方式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進行感染性疾病治療的200例患者作為本次調(diào)查研究的對象。根據(jù)隨機的方式分成兩組,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100例患者。對照組病例中的男性病例為55例、女性病例為45例,年齡為28~73歲,平均年齡為(50.5±1.2)歲,病例分型為:腹膜炎為2例、膽道感染為14例、腎盂腎炎為18例、呼吸系統(tǒng)感染為35例、泌尿系統(tǒng)感染為29例、皮膚軟組織感染為2例。實驗組病例中的男性病例為56例、女性病例為44例,年齡為29~72歲,平均年齡為(50.5±1.5)歲,病例分型為:腹膜炎為3例、膽道感染為13例、腎盂腎炎為17例、呼吸系統(tǒng)感染為36例、泌尿系統(tǒng)感染為28例、皮膚軟組織感染為3例。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均知曉本次調(diào)查,自愿參與并簽署調(diào)查知情書。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均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式:對照組在本次調(diào)查中使用的藥物為頭孢噻肟鈉,取劑量為2 g的頭孢噻肟鈉溶入劑量為0.9%的100 mL氯化鈉注射液中,以靜脈注射的方式給予患者,每天2次。
實驗組在本次調(diào)查中使用的藥物為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取劑量為2 g的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溶入劑量為0.9%的100 mL氯化鈉注射液中,以靜脈注射的方式給予患者,每天2次。
1.3 指標觀察和評價
1.3.1 觀察對照組和實驗組臨床治療效果。結(jié)果為顯著、有效和無效,其中顯著為患者臨床癥狀顯著改善;有效為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為患者臨床癥狀無任何改善。治療有效率=(總例數(shù)-無效)/總例數(shù)×100%。
1.3.2 觀察對照組和實驗組細菌清除率。細菌為:表皮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
1.4 統(tǒng)計學方式: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經(jīng)(SPSS17.0)處理,認為P<0.05的情況為存在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上的意義。
2.1 對照組和實驗組臨床治療效果對比:實驗組治療有效率為99%高于對照組的82%,經(jīng)對比兩組之間有明顯差異(P<0.05)存有臨床統(tǒng)計學意義,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對照組和實驗組臨床治療效果對比(n)
2.2 對照組和實驗組細菌清除率對比:對照組細菌清除率為75%,其中表皮葡萄球菌為13株、大腸桿菌為25株、變形桿菌為17株、不動桿菌為16株、銅綠假單胞菌為4株;實驗組細菌清除率為95%,其中表皮葡萄球菌為23株、大腸桿菌為25株、變形桿菌為27株、不動桿菌為6株、銅綠假單胞菌為14株。對照組細菌清除率低于實驗組,經(jīng)對比兩組之間有明顯差異(P<0.05)存有臨床統(tǒng)計學意義。
感染性疾病是臨床常見疾病,本病在臨床治療中以藥物治療為主,常用藥物為頭孢噻肟鈉。頭孢噻肟鈉為第三代半合成頭孢菌素,對感染性疾病雖然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效果并不理想[3]。為此我院在本次調(diào)查中采用了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此藥是廣譜抗菌藥品之一,屬于復方制劑的一種,其主要作用于胃腸系統(tǒng)感染、泌尿系統(tǒng)感染以及呼吸系統(tǒng)感染等疾病[4]。本藥由頭孢哌酮組成,通過靜脈注射后能夠抑制細胞壁粘肽合成,實現(xiàn)抑菌、殺毒的目的[5]。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藥物中的舒巴坦鈉可以抑制β-內(nèi)酰胺酶,可有效的提升頭孢哌酮鈉生物利用率,從而達到提高頭孢哌酮鈉穩(wěn)定性和活性。為了調(diào)查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實施效果,和常規(guī)頭孢噻肟鈉治療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實驗組治療有效率為99%高于對照組的82%,經(jīng)對比兩組之間有明顯差異(P<0.05)存有臨床統(tǒng)計學意義;對照組細菌清除率低于實驗組,經(jīng)對比兩組之間有明顯差異(P<0.05)存有臨床統(tǒng)計學意義,由此可見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不僅可以提高治療效果,還可以提升細菌清除率,療效顯著。綜上所述,在感染性疾病治療中,可采取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治療方式,臨床效果顯著,此方式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