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唐平
摘要? 教師在運用非文本類助讀材料時要注意切合文本需要,明確課程目標,確定清晰的指導方法,幫助學生開闊眼界、打開思路、進入情境,更順暢、更深入地走進文本。
關鍵詞? 非文本 助讀材料 開發(fā) 教學
非文本類助讀材料,即文本形式之外的助讀材料。本文就非文本類助讀材料,結合具體教學實例,探討包括音頻、視頻、實物、布景與實景等材料在語文教學中的開發(fā)與運用。
一、音頻類助讀材料
音頻類助讀材料包含音樂、朗誦等內容的音頻材料。
音樂助讀材料對教學具有正面作用:課堂開始時播放音樂,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將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吸引到學習內容上;教師在范讀或學生誦讀時播放音樂,可以傳遞情感,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結課時引入音樂,可升華學生情感。
但也有研究對此持懷疑態(tài)度。嵇康在《音樂是語文公開課的必殺技嗎?》一文中指出,音樂助讀是一廂情愿,可能喧賓奪主,甚至弄巧成拙。我認為這并非音樂助讀材料本身的過錯,而應歸因于對材料的開發(fā)和使用不當。若要解決以上問題,教師應提高音樂素養(yǎng),加強對音樂助讀策略的研究和實踐。具體而言,教師需要掌握音樂通識性知識,并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及實際需要進行選擇,遵循“內容相關,情感相通,節(jié)奏相合,風格相近”的原則,并以“確實需要,確有實效”為準則,有節(jié)制地使用音樂。譬如,在范讀《陋室銘》一文時,教師可選擇古琴曲《高山流水》為配樂,而音樂助讀材料則應該在學生將文章讀通讀懂后再使用。
名家朗誦的音頻也是常用的助讀材料之一。名家常通過起伏的音調變化表現文字的意義和情感,教學中引入名家朗誦的音頻有助于調動學生的情感和經驗,以抵達文本的情感核心。不過,也有研究認為名家朗誦不宜引入課堂。代順麗在《語文朗讀法的本質與類型》一文中把朗讀分為“社會性朗讀”和“語文朗讀法”,認為前者是“再現理解、表演理解”,后者為“促進理解、建構意義”。名家朗誦顯然屬于“社會性朗讀”。學生在聆聽時如果只關注語音的優(yōu)美呈現,而忽略了對內容與意義的理解,那么名家朗誦的音頻不但起不到助讀效果,還有可能成為“語文朗讀腔”的推手。
我認為,要避免此類問題,教師應該明確教學目標和指導方法。在聽前指導中,教師要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為什么要這樣讀”的問題上,引導學生思考名家朗誦時情緒處理的緣由,從而引導他們體會文本的情感內涵。在教授《黃河頌》一課時,我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標記誦讀腳本,標出重音、停連、語氣、語調并注明理由,之后才讓學生聆聽方明先生的朗誦音頻。學生由此可加深對詩歌的理解,也能習得朗讀技巧。只要方法得當,采用名家朗誦助讀材料的教學方法完全可行。
二、視頻類助讀材料
視頻類助讀材料包括影視作品、名家講座視頻、名師名課視頻等。
現有研究普遍認為,采用與教科書中篇目相對應的影視作品材料輔助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更生動、有效。影視作品鏡頭具象,能為學生建立感性認知,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新知識。
關于名家講座及名師名課視頻助讀材料在課堂中的實踐,我做過一些嘗試。在教授《出師表》時,我將《百家講壇》中《易中天品三國·三顧茅廬》的視頻片段引入課堂。易老師的見解讓學生大開眼界,學生為印證或推翻易老師的觀點,學習課文的積極性倍增,自主地疏通了文意。又如,教授《皇帝的新裝》時,我把肖培東的課堂實錄視頻引入課堂,讓學生思考視頻中肖老師的提問后,再觀看肖老師與其學生的互動。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讓學生見識了不一樣的課堂,也打開了他們的思路。
視頻類教學資源大多較長,難以完整播放,這就要求教師在開發(fā)這類助讀材料時,選取與文本或教學內容關聯度最高、最有價值的片段,根據教學目的做成微課。需要注意的是,視頻類助讀材料只是一種輔助性助讀工具,切忌喧賓奪主。
三、實物、布景及實景類助讀材料
實物作為助讀材料,為的是給學生具體可感的直觀體驗,以幫助學生更順利、準確地解讀文本。洪宗禮老師在執(zhí)教《一雙手》時,為了讓學生對“那簡直是半截老松木”的手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就展示了半截鷹爪形的老松木。學生通過觀察、觸摸,先后歸納出了文中主人公張迎善的手的主要特征:粗、老、硬、干、色深、厚。洪宗禮在《我對語文教學的價值追求》一文中寫道,這個教學創(chuàng)意就是要學生用眼睛去真實地感受那手指的“粗”和“干”,從而聯想到主人公幾十年堅持植樹的艱辛。他認為,這種感受一定比單純地抽象概括來得豐富、細膩。
在閱讀教學中,也可根據課文內容用實物布置教室環(huán)境,讓學生進入情境,感受氛圍,從而更順暢、深入地走進文本。譬如,在教授劉紹棠的《本命年的回想》一文時,教師可以在教室中貼幾幅春聯,掛幾只紅燈籠,激活學生的生活感受,增加學生對文本的感悟,體會文本的語言智慧。
除布景外,實景更能拉近文本與現實的距離,也有助讀之效。在教授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時,我?guī)ьI學生觀察學校旁邊一座鋼筋混凝土的拱橋,引導學生比較該橋與文中介紹的趙州橋、盧溝橋的異同。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抓住特征說明事物”等教學點一一得以落實。實景類助讀材料通過“還原法”窺探語言表達智慧。
以上對音頻、視頻、實物、布景與實景等非文本類助讀材料開發(fā)與教學的思考和實踐,均從同方向、正相關的角度進行,但實際上反方向、負相關的助讀材料,也有其助讀價值。比如,教師有意引入“有瑕疵”的助讀材料,用“這段配樂與文章韻味是甭相合”“這個實物與文中所述是否一致”等問題引導、啟發(fā)學生,也能增加學生的學習感悟。非文本類助讀材料俯拾皆是,只要依據文本特質與教學需要,運用得當,便能取得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外國語學校)
【參考文獻】
[1]嵇康.音樂是語文公開課的必殺技嗎?[J].語文教學通訊,2016(10B).
[2]代順麗.語文朗讀法的本質與類型[J].課程·教材·教法,2012(5).
[3]洪宗禮.我對語文教學的價值追求[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