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人民美術出版社編寫的普通高中教科書美術(必修)《美術鑒賞》,系統(tǒng)而詳盡地介紹了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美術作品,學生靠自學幾乎就可以達到把握美術作品及開闊視野、豐富知識、提高素質、培養(yǎng)能力的目的。作為普通高中的一門必修課,如何教,才能引起學生的普遍關注,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建構起師生間的共同話題,達到師與生、生與生主動熱情交流的良好狀態(tài)——是高中美術鑒賞課堂所追求的一種較高境界。那么,什么是高中美術鑒賞課的最佳教學方法呢?那就是通過教學,不僅能了解作品的內容及深層次含義,還能引起學生深入思考、尋求“美術文化”的再造、以啟迪智慧、悟出某種道理的問題切入教學法。
關鍵詞:問題切入教學法;高中美術
在實踐中摸索出的問題切入教學法,從備課到課堂交流的諸多環(huán)節(jié)中,都注重了與學生的交流。師生交流的中心話題是問題,即看作品——找問題——解問題——想問題——談問題。問題貫穿教學的始終,是組織教學的主線索。問題切入教學法的教學流程如圖所示:
從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出“找問題——解問題”是問題切入教學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教學實踐中也發(fā)現(xiàn),在課堂上學生參與發(fā)現(xiàn)問題的多少與學生對美術鑒賞課的興趣及對作品理解的深度成正比,其效果如下圖(2)
圖表非常清晰地表明課堂教學效果與學生提出問題及思考問題的關系,要處理好二者的關系。設計如何尋找、發(fā)現(xiàn)問題 ,如何思考、對待問題,并依此來組織教學。便成了一節(jié)課成敗的關鍵。它的重點和難點在于如何找問題及如何處理問題上。以下是問題切入教學法操作過程的簡要闡述:
一、看作品
它是問題教學法成敗的關鍵步驟。教師要提供有一定鑒賞價值和代表意義的作品,在讓學生欣賞時,應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的情景,譬如,播放或講解一段與作品有關的錄象或故事;一些啟發(fā)性的提示;或有意將兩幅具有可比性的作品放在一起,讓學生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作品的不同尋常之處,等等教學方法的運用,同時也要求教學中必須有大而圖象鮮明、清晰集中的畫面。欣賞這樣的作品,所有人都密切關注同一個形象,其效果比整體學生分散欣賞書本上的圖像好。離開了這樣一個條件,問題教學法可能很難進行或教學效果甚微。
二、找問題
現(xiàn)代教育實踐證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答一個問題更難。問題教學法的問題不是老師給定的,而是學生在欣賞作品中自己發(fā)現(xiàn)并提出的。這是問題教學法真正價值的所在,其問題的提出方法有多種,大體總結如下:
1.比較法:
對于風格或題材相近的作品,通過并置排列對比欣賞,其相異性會變得較為明顯,很容易“發(fā)現(xiàn)問題”的作品欣賞。譬如,把同屬于后印象主義畫家塞尚的作品與凡高的作品進行比較。學生有可能發(fā)現(xiàn)如下疑問:
A、通過對比從表層可以感受出:“凡高的作品富有動感,塞尚的作品崇尚寧靜”,為什么會形成這種流派相同風格迥異的現(xiàn)象?在激發(fā)起學生興趣的同時進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達成師生交互學習的目的。
B、學生還可以發(fā)現(xiàn)兩位藝術大師在繪畫技法上的不同——凡高作品有明顯彎曲流暢的筆觸,塞尚的筆觸則不十分明朗,通過查找資料,教師引導,學生從他們的生活閱歷,創(chuàng)作理念,繪畫風格等方面可以找到答案。
2 討論法:
有些作品本身內含了一些“問題”,學生通過討論靠直覺可以發(fā)現(xiàn)。如有條件,教師也可以播放與作品相關的媒體剪輯,幫助學生思考問題。
如在欣賞浪漫主義繪畫大師藉里柯的《梅杜薩之筏》作品時,教師從以下角度切入教學:
讓學生觀看十八世紀法國資料片《泰坦尼克號》電影片段,并與《梅杜薩之筏》進行比較,在討論中暢談自己的感受。學生有可能發(fā)現(xiàn)如下疑問:
(1)這些人在干什么?
(2)船為什么會遇難?
(3)為什么用底邊不水平的三角形進行構圖?
(4)這種風格的畫為什么冠之以“浪漫主義”,它的“浪漫”主要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
(5)畫中人物的組合,是畫家如實描寫的,還是藝術組合的?
(6)這起沉船事件與當時社會背景有何聯(lián)系?
(7)浪漫主義繪畫作品與古典主義繪畫作品在藝術風格上的最大區(qū)別是什么
(8)我們欣賞這些作品的意義何在?
3. 啟發(fā)式:
有些作品從表象看,似乎很“和諧”,難以讓學生發(fā)現(xiàn)可思考的“問題”,因而往往只能做淺層次的欣賞,但只要經(jīng)教師簡單啟發(fā),就可以找出大量疑點的一類作品。例如現(xiàn)實主義大師米勒的《拾穗》,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進行啟發(fā):
(1)畫中主人公在做什么?(揀麥穗)
(2)地上有沒有畫麥穗?畫與不畫效果有何不同?
(3)右邊那位佝僂著身體的婦女在做什么?(休息)為什么沒畫成仰天扭腰的姿勢而是畫成屈膝低頭的姿勢?兩種姿勢表達的語言有何不同?
(4)介紹18世紀法國的社會政治狀況。
(5)思考:為什么進步的人說米勒的《拾穗》是反對貧困的起訴書?平靜的氣氛下含有不平靜的情緒?
(6)為什么這種風格會稱為“現(xiàn)實主義繪畫”? 《梅杜薩之筏》則不是?
4.引導法:
有些作品即使讓學生討論也得不出可思考的正確“問題”,但通過教師引導性的提示,便會豁然開朗。譬如對故宮大門的文化探秘,看是看不出來,教師必須加以引導。
(1)請用語言描述一下,這是什么樣的大門?你還見過什么顏色的大門?
(2)顏色不同代表的含義是否一樣?
(3)教師提供相關資料:
◆杜甫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p>
◆白居易《傷宅》詩:“誰家起第宅,朱門大道邊?豐屋中櫛比,高墻外回環(huán)。
◆漢代衛(wèi)宏《漢舊儀》說:丞相“聽事閣曰黃閣,不敢洞開朱門,以別于人主,故以黃涂之,謂之黃閣”。
◆《明會典》載:洪武二十六年規(guī)定,公侯“門屋三間五架,門用金漆及獸面,擺錫環(huán)”;一品二品官員,“門屋三間五架,門用綠油及獸面,擺錫環(huán)”;三品至五品,“正門三間三架,門用黑油,擺錫環(huán)”;六品至九品,“正門一間三架,黑門鐵環(huán)”。同時規(guī)定,“一品官房……其門窗戶牖并不許用髹油漆。庶民所居房舍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拱及彩色妝飾”。
3. 解問題:學生通過自主活動在作品的理解上產(chǎn)生困惑,即問題之后,便會萌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在此階段,教師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來考慮問題,學生通過閱讀書本上的文字,仔細分析作品的形式與形象,或借助已有的知識進行想象推理,得出問題的最初結論(答案),此時,每位同學對問題的認識及領悟的程度有深淺之別,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形式或補充適量的相關資料,讓學生進行更廣泛的交流,以便使學生自己確定問題的最終答案。
一般的組織形式有:針對同一作品多個問題的,教師把不同問題分配到各小組,然后各小組匯報討論結果,教師進行講評;針對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有讓學生自由回答,教師點評,也有全班或師生共同討論,最后教師再點評的。講課時用哪一種方法,應視問題的難易程度而定。
找問題與解問題,在欣賞一幅作品中可交替重復進行,學生從不同角度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最終達到對作品深入理解的目的。
4. 想問題:在前兩個階段反復進行的基礎上,學生對作品已有較全面、系統(tǒng)的理解,此時,教師應適時進行更深入的引導,提出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問題的提出及解決,更側重于探究問題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此步是學生領悟作品內涵,理解作品內容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設計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聯(lián)系相關學科解決美術問題的思維方法。
5. 談問題:美術的終極目的是為了豐富和完善人的情感,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教育,因此,在理解作品時學生一定要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進行對照,從中悟出某種道理,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從而實現(xiàn)美術的社會功能。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問題教學法對美術作品的鑒賞分析是由表及里、由現(xiàn)象到本質,需要調動各門相關學科的深層次欣賞問題教學法,同時,也可以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真正的體現(xiàn),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及運用綜合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的養(yǎng)成,對于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思維的形成,是大有益處的。
附:問題切入教學法教學片段。
看作品:
學生欣賞同時觀看十八世紀法國資料片
《泰坦尼克號》電影片段
《梅杜薩之筏》美術作品
三、找問題:
學生分組討論或師生互動,找出了下列問題:
(1)這些人在干什么?
(2)船為什么會遇難?
(3)為什么用底邊不水平的三角形進行構圖?
(4)這種風格的畫為什么冠之以“浪漫主義”,它的“浪漫”主要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
(5)畫中人物的組合,是畫家如實描寫的,還是藝術組合的?
(6)這起沉船事件與當時社會背景有何聯(lián)系?
(7)浪漫主義繪畫作品與古典主義繪畫作品在藝術風格上的最大區(qū)別是什么
(8)我們欣賞這些作品的意義何在?
三、解問題:
1. 教師把收集到的問題分配到各小組進行討論,較難的問題全班討論,最后教師點評。
2. 介紹19世紀法國波旁王朝時期的社會政治狀況。
四、想問題:
由教師或同學,對解問題階段的所有問題內容進行更深入的思考以產(chǎn)生新的問題。
1. 浪漫一詞帶有超前及創(chuàng)新之意嗎?
2. 《泰坦尼克號》與《梅杜薩之筏》的船長人格魅力有何不同?
3. 《梅杜薩之筏》問世后,在社會上引起何種反響?
4. ?籍里柯創(chuàng)作此畫的用意何在?
五、談問題:
結合現(xiàn)實生活,暢談自己的體會,學生自由發(fā)言。
通過以上問題的解決,學生會明白一些道理,受到良好的教育。
參考文獻:
[1]《中國美術教育》2005年第四期第3頁《視覺文化時代與高中美術課程》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王大根
[2]《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本)《美術》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簡介:薛俊強(1971年12月5日),男,籍貫:山西省萬榮縣,深圳外國語學校中教一級教師,大學本科,曾出版專著《中學生素描入門與精通》,合著長篇小說《風中的梔子樹》,主要從事美術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