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郭濤,王磊
(天津市中醫(yī)藥研究院附屬醫(yī)院,天津300120)
患者女,61歲,漢族,患者主因“周身紅斑1個月余,出現(xiàn)水皰、糜爛1周”于2018年10月收入我科住院治療,患者自訴入院前1個月無明顯誘因周身出現(xiàn)紅斑,外用復方氯霉素擦劑、0.9%氯化鈉溶液濕敷治療未見明顯好轉,入院前1周自頭面、頸部、背部出現(xiàn)水皰、糜爛?;颊呒韧?型糖尿病史2年,長期口服降糖藥治療,血糖控制可,否認其他慢性病史,否認銀屑病病史,否認家族遺傳史。
體格檢查:入院后系統(tǒng)體格檢查無異常。皮膚科查體:頭面部皮膚潮紅、腫脹,上覆較多黃色漿性結痂,外耳道較多滲液,瞼緣破潰有膿性分泌物,軀干、四肢紅斑基礎上大小不等水皰,皰壁松弛,尼氏征陽性,部分水皰破潰后可見肉紅色糜爛面,部分皮疹表面結痂,口腔及外陰黏膜未累及,見圖1。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11.07×109/L,嗜酸粒細胞1.14×109/L,中性粒細胞7.23×109/L,C反應蛋白29.66 mg/L,血清淀粉樣蛋白155.84 mg/L;生化全項:未見明顯異常;免疫全項:抗核抗體1∶80,著絲點±,可溶性抗體±;分泌物細菌培養(yǎng):金黃色葡萄球菌;病理活檢及直接免疫熒光檢查示:表皮上部松弛性水皰,皰內少數(shù)噬中性粒細胞及棘層松解細胞,見圖2。直接免疫熒光為表皮上部可見IgG(+)、C3(+)沉積。
圖1 a頭面部皮膚潮紅、腫脹,額部及口周皮膚糜爛伴黃色漿性結痂,瞼緣破潰有膿性分泌物;b、c軀干(脂溢性部位)及四肢紅斑基礎上大小不等水皰,皰壁松弛,尼氏征陽性,部分水皰破潰后可見肉紅色糜爛面,部分皮疹表面結痂。
圖2 表皮上部松弛性水皰,皰內少數(shù)噬中性粒細胞及棘層松解細胞。直接免疫熒光為表皮上部可見IgG(+),C3(+)沉積。(HE染色×50)
治療:入院后診斷為紅斑型天皰瘡,予潑尼松量83 mg/次,1次/d,抗炎免疫抑制,余項對癥支持及抗炎抗感染治療,紅斑顏色逐漸變淡,糜爛面逐漸干燥結痂,結痂脫落后局部增殖性改變,伴有銀白色鱗屑,薄膜現(xiàn)象陽性,刮除薄膜可見點狀出血,見圖3。行病理活檢,提示表皮角化過度伴角化不全,棘層肥厚,真皮乳頭上延,真皮淺層血管擴張,見圖4,診斷為尋常型銀屑病,隨激素減量鱗屑性皮疹不能消退,加用阿維A 30 mg/次,1次/d,調節(jié)細胞分化治療,鱗屑逐漸消退。
圖3 頭皮、后背及肘部出現(xiàn)增殖性斑塊,上覆銀白色鱗屑,刮除鱗屑可見點狀出血。
圖4 表皮角化過度伴角化不全,棘層肥厚,真皮乳頭上延,真皮淺層血管擴張,符合銀屑病改變。(HE染色×50)
銀屑病患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皰病的病例也曾有過報道,到底是因為銀屑病患者基數(shù)較大,又或者相比皮炎、濕疹,臨床醫(yī)生更關注銀屑病,所以才會將2個病聯(lián)系到一起。二者雖然都跟免疫有關,但目前發(fā)病機制是否有相關性仍存在爭議。以往報道的病例多是先出現(xiàn)銀屑病后出現(xiàn)天皰瘡,考慮機制可能為長期慢性炎性刺激或者是由窄譜中波紫外線(NB-UVB)輻射引發(fā)的炎性反應過程致使表皮組織破壞,失去抗原隔離,導致原來隱蔽的特定蛋白成分暴露于免疫系統(tǒng)(一種稱為表位擴散的現(xiàn)象),從而使機體產生針對基膜帶抗原的自身抗體[1]。
本例患者是先發(fā)生紅斑型天皰瘡,在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尋常型銀屑病,二者是否有相關性仍有待考察,現(xiàn)推測如下:①患者銀屑病病史短,癥狀出現(xiàn)前因病情需要曾系統(tǒng)使用降糖藥及抗生素治療,這兩類藥物均有被報道可誘發(fā)銀屑病,所以藥物因素不能完全排除[2-3]。②從遺傳學角度分析,HLA-DRB1等位基因已經被報道與銀屑病和天皰瘡的發(fā)病都有關系,或許進一步的基因研究可能有助于闡明這種臨床觀察的確切機制[4]。③亦有報道提示,銀屑病表皮和皮損中有特異性T淋巴細胞亞型的存在,而天皰瘡自身抗體的產生是T淋巴細胞依賴的,因此推測二者同時發(fā)病可能與T淋巴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有關[5]。
作者查閱國內外報道的銀屑病合并免疫性皰病的治療方案,皮質固醇類均為首選推薦,必要時可以聯(lián)合使用免疫抑制劑控制病情,如環(huán)孢素、環(huán)磷酰胺、甲氨蝶呤等。本例患者予糖皮質激素治療紅斑性天皰瘡過程中出現(xiàn)銀屑病皮疹,隨激素減量銀白色鱗屑逐漸增多,聯(lián)合阿維A 30 mg/次,1次/d,病情逐漸控制,目前已隨訪1年,病情未見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