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春影
(吉林省雙遼市興隆鎮(zhèn)中學 吉林 雙遼 136400)
目前互聯(lián)網(wǎng)當中已出現(xiàn)了一批以“微課”、“網(wǎng)上課堂”為首的線上教育方式,這類新式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歷史課堂的學習效率。有效利用微課這類教學資源,并將其與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進行融會貫通,取長補短,會對歷史學科的教學產(chǎn)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目前部分教師并沒有有效利用這類資源,取得的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本文就有效利用微課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和學生學習歷史積極性作出闡述,僅供參考。
1.1 教學內容過于籠統(tǒng),不細致。使用微課進行歷史教學的初衷是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歷史知識,以史為鑒,發(fā)掘歷史背后隱藏的故事以及表達出的道理。但是就目前來看,大部分微課并沒有做到這一點,微課由于過于追求簡短,所以關于歷史的知識只是籠統(tǒng)的進行講述,沒有進行深入研究,學生聽后往往會產(chǎn)生一知半解、甚至是一頭霧水的情況。這顯然違背了使用微課教學的初衷,甚至很有可能適得其反。
1.2 時長刻意縮短,忽視學生間的差異?!拔⒄n”本身應該是鼓勵學生利用零碎時間對一小部分的知識點進行學習,通常微課的時間都在10分鐘到20分鐘左右,但是有些課程過于刻意縮短時間,將課本上的知識點不斷壓縮,導致有一些基礎的知識點都被忽略了,若學生的歷史基礎不太好,則完全跟不上微課的進度,問題會像雪球一般越積攢越多,從而使學生失去了學習歷史的信心。
1.3 教師過于依靠微課,忽略自身作用。部分教師在使用微課教學之后,對教師本身的作用產(chǎn)生了誤解,認為知識的講述全部交給微課進行就萬事大吉了,將教師本身排除到歷史課堂教學之外,降低自身的參與度,會使學生得不到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的歷史水平很有可能沒有長進,沒有提高,未能達到提高歷史教學效率的成果。
2.1 針對學生的能力不同,因材施教。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同,對微課進行分類。例如:“教師可以進行錄制兩種不同的微課,一種是針對歷史學習基礎不牢靠的學生準備的慢熱型課程,這類課程應該傾向于基礎知識的重點解析,對難度較大的歷史知識點解析較少;還有一種微課是針對基礎較好,并且對歷史感興趣想要多學知識的學生開設的提高型課程,這里對于較難難度的知識點進行重點解析,而對于基礎的知識則會略講?!边@樣根據(jù)學生資質不同劃分學習進度能夠有效地保證不同的學生都能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2.2 將微課予以傳統(tǒng)課堂的輔助。教師在給學生布置微課之前,應當先大體了解一下微課的教學內容,選擇其中較為難以理解的點進行深入剖析,確保解決每名學生的疑惑,還可以在課堂當中使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將微課知識與新的歷史知識點進行融合、關聯(lián),幫助學生更好的梳理歷史知識點,共同進步共同提高。這樣線上線下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可以幫助學生取得知識收益的最大化。輕松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還可以建立關于微課的數(shù)據(jù)庫,將微課整合到一起,可以有效的縮短教師的備課時間,減少了教師備課以及授課的壓力,讓微課資源更好的為教師所用,更好的輔助課堂上的學習。
2.3 將現(xiàn)實生活與微課內容聯(lián)系起來。要想激發(fā)學生對于歷史知識學習的積極性,首先必須要將微課的例子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例如教師可以提問“如果你生活在侵華戰(zhàn)爭時期,你最想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你目前的生活是怎么樣的?你有什么看法?”,引導學生進行聯(lián)想,邀請學生上講臺上說出自己的想法,不僅能夠更好的學習到歷史知識,還能夠幫助學生設身處地的想象當年發(fā)生的故事,以史為鑒努力學習,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還可以在課堂當中展示我國的大好河山,見識過這些優(yōu)美景色之后,學生也會更清晰的明白“為什么我國領土是不可分割的”,通過這樣“接地氣”的形式,微課才能受到學生的歡迎,才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歷史學習的效率。
使用微課是學生學好初中歷史這門課程的“金鑰匙”。教師在教學中應從初中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通過激發(fā)學生對于歷史的學習興趣以及利用微課灌輸歷史知識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歷史學科。同時借助多種教學媒介進行直觀教學,讓學生形成更加直觀的視覺感受。當然,在教學實踐過程當中,教師仍需要不斷地探索總結,留給學生足夠的思索空間,使其不斷感悟,不斷發(fā)現(xiàn),使初中歷史課堂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