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玉芹
摘要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檢驗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一條標準則是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問題——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它關乎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方向,是調和與統(tǒng)一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與目的的關鍵,如何正確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系并深化主客體關系,建立和諧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十分重要的問題。通過以往學界關于主客體關系的研究,對兩者關系作進一步界定,并提出深化主客體關系的路徑——堅持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統(tǒng)一,其有助于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 主客體 主導性 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 87/j.cnki.1009-0592.2020.02.093
在2019年3月18日召開的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的講話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名族的希望。每一位青年都將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肩負著時代的使命和人民殷切的期望。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那么,對身擔重任的青年.如何培養(yǎng)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對此亦作出了回答,他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的作用不可替代。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币环矫?,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我國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他強調了能否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鍵在于教師。在這其中,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師與作為教育對象的學生,兩者呈現(xiàn)的是何種關系?厘清兩者關系與構建兩者和諧的關系,對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具有現(xiàn)實導向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兩個基本要素,兩者的關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最基本的關系。有學者引入哲學上“主體”與“客體”的概念來論述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關系,對兩者關系的研究不計其數(shù),更是爭鳴不斷?!耙暯逃邽橹黧w,受教育者為客體”有之,“主體間性說”有之,“雙主體說”有之,“共同主體說”有之。這些論述為我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關系有一定的借鑒和參考價值,但鮮少有清晰地分析它們關系的研究,以致常常引起誤解、分歧和混亂。
對“視教育者為主體,受教育者為客體”的觀點,馬克思有一句經(jīng)典,“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這就使將受教育者視為客體的觀點受到質疑,令提出此觀點的學者們無法完全回應作為活生生的受教育者如何成為了自然。
主體間性說在解釋主客體關系中受西方后現(xiàn)代主義“主體間性”哲學影響,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二元對立觀得到消解,開始向主體間性過渡,教育者的權威逐漸遭到解構,“主體.客體”對立的二元關系開始走向平等。在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中,他指出:“當具有言語和行為能力的主體相互進行溝通時,他們就具備了主體間性關系”。可見,哈貝馬斯尋求的就是主體與主體之間平等、和諧的關系,并非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恩格斯認為:“語言是從勞動中并和勞動一起產(chǎn)生出來的,這個解釋是唯一正確的”。也就是說勞動創(chuàng)造了語言,所以語言是與人們的物質生產(chǎn)活動聯(lián)系在一起的,顯然哈貝馬斯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有學者認為現(xiàn)代西方哲學沒有真正認識主體間性,僅僅從主觀的精神交往層面分析而忽略了實踐層面。對于從實踐觀層面,馬克思對主體與客體這兩個關系項的認識更為理性與周全,他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瘪R克思從主體對客體的能動改造這一角度出發(fā),揭示了主體和客體的社會的歷史的規(guī)定性,分析了主體與客體關系的不同層次和方面,不僅將實踐引入了歷史觀,確立了實踐在社會歷史中的基礎地位,同時也確立了主體和客體兩個關系項在認識論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能否作為客體而存在是能否用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形容教育者與教育對象關系的核心問題。從實踐范疇的主體與客體概念的內涵上看,主體是對象性行為中作為行為者的人,客體是這一對象性關系中的對象。教育者與教育對象兩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都會作為對象性活動中的實踐者、實踐對象、認識者或認識對象,可見教育者和教育對象或以主體形式存在或以客體形式存在。從概念的外延上看,則是具體的、特殊的主客體關系形式,比如“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等主客體關系類型。李德順指出,在任何主客體關系中,站在主體地位的一定是人,但客體不一定為非人。誠然,這里的“人”要從廣義的角度理解,它包括各種如“法人”、人類、社會組織等各種社會集合形式。由是觀之,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人可以作為客體且存在著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是毋庸置疑的。
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究竟何者為主體,何者為客體?這兩者是一對關系范疇,而非實體范疇,因此哪一方為主體或者客體的問題需要在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思維中分析,如果把主體與客體分開來看待,將沒有任何意義。黑格爾有段話清楚地表達了這一觀點,“意識是把自己跟某種東西區(qū)別開來而同時又與它相關聯(lián)著的;或者用流行的話說,這就是,有某種為意識的東西;而這種關聯(lián)或某種東西的為一個意識的存在,在這個特定的方面,就是知識?!虼耍灰庾R宣布為它自身以內的自在或真理的那種東西,就是我們所用的尺度,意識自己把這個尺度建立起來,用以衡量它的知識?!边@里不僅人與人會存在互為主客的關系,而且一個人自身也存在“自我主客”的關系,因此人是主體與客體的統(tǒng)一體。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當老師教育學生時,老師是主體形態(tài),此時的學生作為老師的教育對象于老師而言是一個客體的形態(tài);而當學生接收到老師教育的內容會對內容進行篩選、吸收和再創(chuàng)造,并且會對教師的行為和思想進行評判和審視,此時的教師也就成為了學生認識和反應的客體。很明顯在這過程中,學生也體現(xiàn)出了“自我主客”的形態(tài),其界分在于學生是否有意識或者用已有的價值觀去審視或評判老師的思想以及教育內容。所以毋寧說,從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整體看,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關系是角色切換的形態(tài)。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對于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提出了“八個相統(tǒng)一”的要求。其中“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tǒng)一”這一要求是針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積極發(fā)揮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與調動學生的主體性,這也是教師與學生在整個思政課教育中產(chǎn)生和諧生態(tài)關系的一條路徑,因此可以說“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tǒng)一”是深化主客體關系的一條主要路徑。
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市場經(jīng)濟的蓬勃發(fā)展?jié)M足了人們對物質消費的需要,科技的發(fā)展給人們帶來極大的便利,但是也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功利主義、價值規(guī)范的缺失與工具理性的擴張等問題不斷顯現(xiàn)。隨著這些思想觀念蔓延至校園,在校青少年學生正處于發(fā)展階段,他們尚不成熟的價值觀、人生觀也就不斷經(jīng)受著考驗,其中不乏有些學生僅僅為了考試成績、為了課上在場或是拿到一些證書而學習卻忽略了學習的根本意義,缺少了思考、審視與反思。與此同時,有不少人提出關于人的“主體性消解”“主體性的黃昏”“主體性的喪失”等諸如此類的觀點。主體性是否真的消解亦或是喪失了?其實不然,人是具有主體性的,如果人喪失了主體性豈不成了非人?實際上人的主體性并未喪失,而是它總是保持在客體狀態(tài)。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教師充分發(fā)揮主導性以及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十分必要,這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立德樹人關鍵課程的要求。
(一)堅持教師在思政課中的主導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它是對學生進行思想的引導以及價值的引領,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論性,必然要求教師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發(fā)揮好主導性作用,努力做到“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具體需從以下三點出發(fā),發(fā)揮好教師的主導性。
第一,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才有力量”,強調了信仰的重要性。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的指導思想,是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然而,全球化的發(fā)展雖然使我國在經(jīng)濟上有所飛躍,但是也面臨西方各種思潮的沖擊,學生在面臨各種思潮時也會受到錯誤思潮的影響,需要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給予引導,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信仰,只有確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才能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才能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第二,保持家國情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情懷要深,保持家國情懷,心里裝著國家和民族”,這是對思政課教師一個重要的內在要求。中華民族經(jīng)歷了五千年的風雨飄搖,在歷史的長河中書寫了一篇篇家國情懷,宋朝陸游的“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所表現(xiàn)出的憂國憂民的擔當,清朝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所表現(xiàn)出對國家的無私大愛,毛澤東同志“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lián)Q新天”所表現(xiàn)出的豪情壯志,到今天,習近平總書記“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所表現(xiàn)出的赤誠之心和崇高人格,無一不是對家國的至高情懷,它始終貫穿歷史的長河。要使學生能充分地感受到這些家國情懷,思政課教師自身應當保持家國情懷,讓冰冷的課堂充斥溫度,感染身邊的學生,進而從內心深處打動學生。
第三,創(chuàng)新思政課堂教學。信息化時代,學生可以接收到信息的渠道不計其數(shù),互聯(lián)網(wǎng)上各種教學視頻層出不窮,這也使得學生對以往教師傳統(tǒng)的灌輸式、說教式甚至花式演示文稿(Power-Point)的講解已經(jīng)開始審美疲勞,那么如何使學生在課堂中與老師處于同一頻道,跟上老師的節(jié)奏,成為一個普遍亟待解決的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政治性強、思想性強、理論性強的特點,這就要求教師需要改進固有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緊跟時代步伐,“視野要廣”“思維要新”,做到使思政課從理論深度到人文向度的轉變,即從深度到溫度的轉變、從政治話語到生活話語的轉變,使學生想要聽、聽得進,能深刻體驗到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生動有趣還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不是枯燥乏味、與他們的生活毫不相干的課程。
(二)堅持學生在思政課中的主體性
馬克思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主體性的研究必須以人為前提,主體性是指人的主體性。只有在一個人同他人、他物確立主客體關系時,才構成他的主體性,是人特有的本質與屬性,其特征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來講:從價值論的維度看,主體性表現(xiàn)為以人的生存為基礎,追求人生存的意義、人生價值目標以及人生命存在的價值;從認識論的維度看,主體性表現(xiàn)為主體認識客觀規(guī)律并改造客觀世界的自覺能動性;從實踐論的維度看,主體性表現(xiàn)為以實現(xiàn)自身目的的歷史實踐創(chuàng)造性與主動自為性。
(三)堅持主導性與主體性的統(tǒng)一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教師與學生都可以成為主體,必然都具有主體性。從歷史經(jīng)驗可以看出,以往單一的說教式教育,以老師為中心,多數(shù)學生在課堂上僅被動地接收知識而處于客體的狀態(tài)。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它必然要求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認同、吸收并且內化,在這整個環(huán)節(jié)中也會引發(fā)學生的反思,反思本身,從其實質來說,就是主體性的表現(xiàn)。教師的主導以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出發(fā)點和歸宿點,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進行自我教育、自主學習,在思政課的學習中有獲得感和幸福感。教授是一個交互的過程,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不能割裂開來,兩者相輔相成,堅持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統(tǒng)一,不僅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的一條路徑,也是構建教育者與教育對象和諧關系的重要路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