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燕
【摘 ?要】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是新時代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項新任務。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呢?本文將結合學校開展的“對話課堂與慧心融合課程研究”展開闡述。
【關鍵詞】對話模型;批判性思維;慧心課程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自主研發(fā)的慧心融合課程秉承“融合、大綜合”的概念,融合國家課程《道德與法治》、《綜合實踐活動》及頭腦奧林匹克活動等相關內容?!盎坌摹笔潜菊n程的最高目標,意即“智慧的心靈”,課程內容鎖定于學生的生活實際、真實的生活體驗;強調跨學科、探究學習。
慧心課程源于生活,成于真實,收于解惑。“創(chuàng)新與實踐”是本課程的核心,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有批判性思維活動,批判性地思考一個問題,尋求多元的解決方案,合理做出判斷,有能力評估信息。培養(yǎng)學生用恰當的方法認識需要研究或解決的問題,達成借助已有知識和經驗與他人、未知世界的對話,這樣的對話是真實的、有意義的、深刻的,能顯著提升學生發(fā)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慧心融合課程的根本任務。
慧心融合課程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應用對話模型來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發(fā)展呢?
一、“對話模型”的背景及其內涵
以保羅·弗萊雷為代表的批判性對話理論是對話模型的重要依據,他提出“提問式教育”,認為教學不是單向的傳遞知識,而是通過對話交流來生成知識,通過提問來反思和批判思考。我校通過大量的分析研究認為,對話的要素為對話目的、對話內容、對話主題和對象、對話結構、對話形式等五個方面。研究對話的要素,歸根到底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讓學生在對話、交流中能以一種批判性的思維來思考和做出行動。
對話目的為善思考、會合作、愛學習,分別對應批判、合作和安全;對話內容為學科學習的問題、個人自我發(fā)展的問題、交往實踐的問題、人類發(fā)展中的共同問題;對話主體對象為學生、教師,客觀世界(文本)、虛擬世界、自我世界、他人世界(以上可統一于“情境”);對話結構則是基于兒童自身發(fā)展的自由的對話、基于不同課型特點的有組織的對話、基于批判思維標準的有質量的對話;對話形式為學生活動、STEM+、學生作品、言語對話、內心獨白等。
通過大量的理論和課堂實踐研究,學校梳理出五種對話模型。從課堂實踐流程看,慧心融合課程課堂實踐與“模擬批判性、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過程的對話”契合度最高,我們在低、中、高三個年段均開展了相關對話課堂教學研究。
二、批判性思維的本質與意義
求真、求理、公正、開放和反思,是批判性思維的五個關鍵詞。求真是批判性思維的出發(fā)點,要求所有的分析判斷推理都要基于事實;求理,就是在交流過程中,心平氣和地接受他人的質疑和質疑他人,進行觀點交鋒時,只針對事,不針對人,理性面對,不帶有任何主觀色彩和個人偏見;公正,開放和反思是指批判性思維強調合理的、開放的、反思的思維。
通俗的說,批判性思維指的是能抓住要領,善于質疑辨析,基于嚴格推斷,清晰敏捷的一種思維方式。批判性思維是探究、實踐活動中最基本、最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形式,它對學生創(chuàng)新、探究、處理信息、解決問題等能力及學生主體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具有重要意義。
三、“對話模型”中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
(一)個體問題轉述
個體問題轉述,即學生個體對于情境(某種隱含有問題或有待解決的現象),結合自身的經驗或理解,進行具體的陳述,能有效幫學生建立情境的卷入感和代入感,使學生將問題情境與自身生活經歷或經驗建立直接聯系;能讓學生在情境中更好地去發(fā)現問題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發(fā)現問題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是清晰思考、解決問題的前提,是批判性思維的重要一環(huán)。
如五年級《APP小達人》教學中,應用對話模型前,教師導入話題:奶奶收到一部新的智能手機,看到花花綠綠的圖標,奶奶犯愁了?!澳棠獭睘槭裁捶赋睿瑢W生直接回答:不認識APP,不知道APP功能,不會用,不知道用哪款……應用模擬批判性、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過程的對話模型后,引導學生運用情境聯系提問法,找到與主題相關的真實生活情境中的具體事例或典型事例,展開提問。學生聯系生活經歷,轉述情境,再提出問題。如:學生1,奶奶對手機APP不信任,不肯使用支付寶,提出的問題是,如何幫助老人了解APP的可信度?學生2,外婆眼睛眼花,看手機特別不方便,用起來非常困難,提出的問題是,怎樣解決老人老花眼或看不清字體的問題?
如二年級《小游戲,大學問》教學中,應用對話模型前,教師進行了“常玩游戲小調查”活動,學生和大家分享自己常玩的游戲及玩游戲的體驗,但是僅僅停留在分享,且分享內容重復較多,即復現已有知識與經驗,只是低階學習。應用對話模型后,教師運用素材提問法,出示了學生身邊真實的情境:小宇和同學特別喜歡玩“斗雞”的游戲,本周卻被老師禁停一周,并要求小宇和同學好好反思。“斗雞”游戲有什么特別之處吸引小宇和同學呢?引導學生聯系自己喜歡玩的游戲,進行個體轉述情境,提出問題。
(二)集體問題轉述
集體問題轉述,是學生小組聯系實際梳理問題進行描述的過程,對重復的問題可以歸類,對不清楚的問題可以厘清,對復雜的問題可以分層,對淺層次的問題可以拓展延伸。集體問題轉述,有利于學生理清問題、抓住問題的本質和核心,是批判性思維清晰思考和敏捷解決問題的重要能力。
以二年級《小游戲,大學問》為例,“斗雞”游戲被老師禁停一周,小宇和同學被要求反思,可能因為什么呢?學生4人一組,在小組內采用合適的學習策略,聯系自己的學習、生活的經歷,完成集體問題轉述,即對怎么玩游戲的小組思考與表述,完成了知識的遷移,學生的認知水平從識記過渡到問題解決。
(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指針對問題提出各種方案和設想,在不斷嘗試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要求學生在抓住問題的本質和核心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在嘗試和改進的基礎上選擇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這正是批判性思維中合理和開放思維的具體體現。
如二年級《小游戲,大學問》,教師采用“延伸提問法”,讓學生找出班級同學玩游戲時遇到的共性問題,然后再小組合作制訂解決問題的方案。學生通過逐層分析,發(fā)現班級在玩游戲時遇到的共性問題,主要是玩什么游戲合適和怎么玩兩方面的問題,解決問題則是小組合作制訂“小游戲大學問”活動方案,小組成員合作思考,怎樣在活動方案中清晰地表達出玩什么游戲,該怎么玩游戲的建議或規(guī)則。學習過程中,學生親歷對真實的、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完成了對核心知識的再建構與思維遷移。
(四)展示評價
以四年級《附小交通標志我設計》為例,任務要求學生設計一種“附小交通標志”。應用模型前,教師直接設定評價標準,學生根據標準進行設計。應用對話模型后,教師運用遷移提問法,促進學生聯系平時的校園生活經驗,思考“附小交通標志”的設計要符合哪些標準?小組合作根據交通標志的特點和平時校園生活,多維度進行批判性思考,制定出小組評價標準,再依據制定的標準進行交通標志的設計。
應用對話模型后,學生針對問題的本質和核心,自主參與制定評價標準,正是批判性思維中基于客觀現實、機智靈活地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具體體現。
(五)修改、完善
通過發(fā)現新問題,吸收合理化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反思,形成更為完善的解決問題的方案,以此發(fā)展學生批判性思維中的開放性和反思性思維。
以三年級《情緒調節(jié)器》為例,任務要求學生設計并制作一款適合自己的情緒調節(jié)器。應用模型前,修改完善環(huán)節(jié)主要圍繞創(chuàng)意度、功能設想上進行,學生只關注了設計的創(chuàng)意度,設想的調節(jié)器制作難度大,只能“紙上談兵”,無法做出實物驗證。應用模型后,運用積極提問法,學生不再只是空想,而是結合自身及使用情況進行設計與制作,如找準自己生氣時的習慣,有針對性地設計切實可用的情緒調節(jié)器,并在制作中對設計進行二次修改,在使用中對效果進行檢驗。例如,口腔咬合器,將海綿和保鮮袋組合,學生生氣時使勁咬牙以調節(jié)情緒時,能保護牙齒不會受損。引入批判性、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對話模型后,學生能夠在實踐探究中去發(fā)現新問題,針對實踐效果不斷修改完善。
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應用對話模型后,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更充分的鍛煉,在思考問題、分析問題時,會聯系更為廣闊的現實問題情境,從而達到深入思考、全面思考的目的。具體比較見表1。
運用對話模型實踐中,慧心課程在深度融合上又進了一步,學生在真實情境下去理解、思考、質疑、評判、提出建議等,真正地成為了課堂的主人。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湖北 武漢 43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