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喜
[摘要]教學中,強化訓練若是過于機械且重復,就會使學生形成思維定式,進而犯下許多低級的錯誤。教師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避免對數(shù)字以及公式應用過度強化訓練,應努力實施對比教學,降低思維定式給學生帶來的負效應。
[關鍵詞]強化;教學;思維定式;負效應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068(2020)02-0092-01
很多時候,學生之所以犯錯是因為思維定式在作怪,它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學生解題的靈活性。對此,教師要找出使學生形成思維定式的原因,并有效化解強化訓練與思維定式的矛盾。
一、強化對特殊數(shù)字的教學,弱化了類似數(shù)據(jù)
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學生就接觸到了方程,用算術方法解題被逐漸取代,一些復雜的題目因為未知數(shù)的介入而變得簡單,學生接受起來相對容易一些。對此,教師也就順勢強化訓練學生用方程解決問題,使方程占據(jù)絕對的主導地位。久而久之,學生的逆向算術思考能力減弱,算術解題思維也逐漸定式化。
例如,六年級總復習中出現(xiàn)一道填空題:舞蹈班有男生a人,比女生人數(shù)的2倍少4人,女生有()人。因為是填空題,少有學生使用列方程解答,于是采取了算術方法,導致2a-4這樣的答案占了主流。之所以會發(fā)生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學生列方程時,習慣了順向推算,用順向推算的式子來反映逆向的數(shù)量關系。而正確的逆向思路應該是男生人數(shù)補上4人后,才是女生人數(shù)的2倍,正確的解答是(a+4)÷2。
二、強化公式的嚴苛應用,扼制了解題的靈活性
例如,解應用題:李伯伯在房屋的墻根邊用籬笆一面靠墻圍了一塊梯形空地,籬笆總長25?m,其中一條直角邊長8?m,求這塊空地的面積。
面對這道題,學生的慣性思維是要求出梯形空地的占地面積,題目就必須告知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三大要素,這也是梯形面積公式的三大要素。圖中只標明了梯形的高度,沒有上、下底的長度,因此一部分學生只能得到25-8=17(m)這一步。究其原因,除了學生的思維定式之外,教師單一的教學模式也是重要誘因:過于強調(diào)公式化的操作程序,即要求梯形的面積,必須完全知道上底、下底和高的長度,然后再讓學生套用公式計算面積。這樣就等于告訴學生這樣一個原則:要求面積必須先知道公式中的各個要素。而事實上,根據(jù)不同題型,知道了某些要素的特定關系,也可以巧妙地解決問題。如上題求梯形空地的面積,雖然無法具體獲知上、下底的具體數(shù)值,但利用“25-8=17(m)是上、下底之和”這種隱藏的特定關系,可以進行求解,即17x8÷2=68(m2)。
上述兩個案例的教學都單方面強化了某種技能,使學生形成了思維定式,當學生遇到另外一種題型時,仍沿著原思路解題。或者說,學生對新的條件會自動屏蔽,自覺按照舊模式套用公式,最終形成知識的負遷移。
三、實施對比教學,降低思維定式帶來的負效應要掌握知識,強化訓練是必不可少的,而強化訓練勢必會形成思維定式。這種矛盾是客觀存在的,不可消除,我們只能用對比教學去淡化思維定式的影響。對比教學在強化某個知識時,對負效應做出了充分預計,并設置變式題與傳統(tǒng)題對比講解,這樣既能起到強化作用,又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知識負遷移的作用。
例如,在運算教學中,在例題講解之外,還應補充一些易混淆的變式題,讓相似題型的差異充分暴露,訓練學生的辨別力。
題(1)、(2)是一個對比題,如果只讓學生練習題(1),學生很容易陷入誤區(qū),就會先算,然后算,最后得出0的錯誤結(jié)果。但是一旦放入練習題(2)進行對比,學生則立即醒悟,不易陷入思維定式。
數(shù)量關系題,一字之差,意義大不同。而小學生讀題時往往囫圇吞棗,進而解題錯誤。要糾正這種錯誤,就要把這些個別字眼存在爭議的題目收集起來,集中呈現(xiàn),“逼”學生認清關鍵信息。又如:(1)某罐頭廠有橘子罐頭1500罐,比牛肉罐頭多200罐,牛肉罐頭有多少罐?(2)某罐頭廠有橘子罐頭1500罐,比牛肉罐頭少200罐,牛肉罐頭有多少罐?(3)某罐頭廠有橘子罐頭1500罐,比牛肉罐頭多20%,牛肉罐頭有多少罐?(4)某罐頭廠有橘子罐頭1500罐,比牛肉罐頭少20%,牛肉罐頭有多少罐?通過不同文字的對比,學生深切感受到厘清數(shù)量關系的關鍵就在于找準參照物,確定關系。
強化訓練教學本身沒有錯,它所帶來的思維定式也是自然反應。不同的思維定式有不同的化解之道,而強化訓練與思維定式這對矛盾體,教師一定要處理得當,這樣才能揚長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