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依樂 劉文
摘要: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發(fā)生過吳越之爭、王朝更迭,百姓仍生生不息,比歷史更長久的是人類本身。早在新石器時期晚期,我們的先祖就有了種桑養(yǎng)蠶的農作,歷史更迭,滄海桑田,不禁讓人感慨。桑蠶文化帶來了許多民風民俗、神話傳說,但究竟是什么讓蠶歌留在了嘉興?本文將通過對杭嘉湖的多維度分析,探究杭嘉湖蠶歌的形成因素。關鍵詞:杭嘉湖;蠶歌;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傳承;民風民俗
華夏五千年的歷史中,桑蠶文化延續(xù)了4700多年,說其與華夏歷史共沉浮也不為過,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杭嘉湖蠶歌卻生生不息,這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更是人們的執(zhí)著追求[1]。
21世紀的今天,人們有了更好的生活、豐富的文化資源、便利的交通網絡,一切都在向前邁進,明天正在到來,過去已經成為歷史,但古老而神秘的蠶歌文化不應該被人遺忘。蠶歌需要被記錄、被歌頌、被傳承,我們應將這份星火一代又一代地傳遞下去。
一、桑蠶文化源流
中國是絲綢的發(fā)源地,其中杭嘉湖一帶更是蠶業(yè)歷史悠久,據東晉嘉興海鹽人干寶《搜神記》記錄,蠶為女子裹馬皮所化,此為我國最古老的關于蠶的神話。人們崇拜神、敬畏神,設立隆重的祭祀,為求一年風調雨順,這也是后世中各種相關活動的源頭[2]。
早在新石器時代,杭嘉湖地區(qū)就有人養(yǎng)蠶繅絲,西周戰(zhàn)國,絲織手工業(yè)得到大力發(fā)展,在“商鞅變法”中就有生產絲綢達到一定數量就可以免除徭役的規(guī)定。
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打通“絲綢之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外交流形成了“海上絲綢之路”。
隋唐時期中國的蠶絲產業(yè)逐漸轉移到了長江流域,并達鼎盛時期。明清時期蠶絲產地分布廣泛,其中江南地區(qū)在明代成為中國最為重要的絲綢產地,絲綢在對外經濟貿易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二、蠶歌的形成因素
(一)地域因素
蠶歌至今在杭嘉湖地區(qū)流傳,內容包括人們種桑養(yǎng)蠶到祈桑、酬蠶等一系列祭拜活動,成為反映桑蠶民俗的歌謠。蠶歌文化是漢文化的主體,與稻田文化一起象征著東亞文化的成熟,中國古代詩歌經典中就有非常豐富的關于養(yǎng)蠶種桑的描寫。中國文學史上談到詩歌,有“楚歌”“蔡謳”“吳歈”“越吟”等名稱,而嘉興古為吳越接壤之地,其歌謠出自古老的“吳歈”“越吟”,故而別具一格的“蠶歌”成為吳越歌謠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歌謠獨具吳越歌謠“凄怨之聲中帶有婉轉,柔麗情調中又含有清秀”之特色[3]。
(二)信仰因素
早在4700多年前,杭嘉湖地區(qū)人民就已經開始養(yǎng)蠶種桑,蠶文化已經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蠶事到祈蠶、酬桑等一系列祭拜活動,其中祈求桑蠶豐收的歌謠被稱為“祈蠶歌”,均為蠶農口頭創(chuàng)作。除了出土文物,出自嘉興海鹽人干寶著《搜神記》的蠶神馬頭娘的神話奠定了江南蠶農的蠶神信仰基礎,為后世虔誠膜拜。在信仰的作用下,人們進行了豐富的神話創(chuàng)作,比如關于蠶神的命名就有嫘祖、蠶叢氏、天駟星等,人們敬畏自然、敬畏神明,在開始蠶事之后,幾乎會在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進行祭祀,還形成地方廟會,成為特色[4]。
(三)民風因素
蠶歌還是當地人文文化和社會經濟特征的體現,可以從蠶歌中感受到當地的風土人情,其內容非常廣泛,包括桑蠶買賣、青年嫁娶、歌頌美德、抗爭反諷等。蠶歌源自生活、歌唱生活,成為人民發(fā)聲的一種方式,是前人留下的、值得去探討研究的寶藏。一些因祭祀信仰而產生的風俗、民俗智慧也通過蠶歌代代流傳了下來,其中就影響了包括婚俗、喪俗、時令習俗、飲食、服飾、民間娛樂等傳統(tǒng)民風民俗[5]。
三、蠶歌發(fā)展現狀
我們響應國家號召,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杭嘉湖蠶歌具有較高的民俗價值、文學價值、藝術價值、社會價值,極具研究意義,通過研究蠶歌,我們可以更好地解讀江南地區(qū)的蠶桑文化。為此,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到此類工作中,線上通過網絡、電視進行宣傳,線下組織蠶歌藝術演唱等活動,目的在于傳承蠶歌、歌頌蠶歌,在未來有望與當地經濟相結合,讓蠶歌走進人們的生活,將其發(fā)展為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yè)。
四、小結
蠶歌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里面飽含杭嘉湖先祖和民眾的智慧,文章對蠶歌文化的形成作了較為全面的整理和解析,從中可以了解到杭嘉湖地區(qū)蠶歌流傳至今的形成原因及當地的人文特色。本文希望通過更為直接的方式向人們傳遞蠶歌的文化內涵,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貢獻綿薄之力。
作者簡介
王依樂,2000年生,女,本科生,研究方向為服裝與服飾設計。
劉文,1976年生,女,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服飾文化研究及設計。
基金項目
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一般項目(20NDJC156YB)
2020年度嘉興學院大學生SRT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CD8517201084)
參考文獻
[1]劉偉俠,凌冬梅.嘉興蠶歌及其保護與傳承[J].科技展望,2016,26(20):263-264,267.
[2]張衛(wèi)民.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江蘇發(fā)展的新機遇[J].城市觀察,2015(01):34-39.
[3]劉旭青.吳越歌謠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4]劉旭青.祈蠶歌與蠶桑文化—以杭嘉湖地區(qū)為例[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9,31(05):29-33.
[5]劉旭青.文化視野下浙江歌謠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