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伯春
朗讀能力是初中語文學科教學的要求,也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之一。根據(j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朗讀能力要求學生能夠用流利的普通話有感情地、正確地朗讀文章。朗讀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與教師之間互動朗讀交流學習,教師可以根據(jù)朗讀內容的情感內涵、文字意蘊通過自己的情緒傳遞到學生,讓學生更直觀更形象地感受到朗讀內容的主旨和中心。從而提高學生的文本朗讀能力、閱讀能力。為提升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打下扎實的基礎。
語文課堂教學中最基礎的一個教學要求就是背誦文章。許多語文教師都在教學時都要求學生先背誦熟課文,再對課本進行分析鑒賞。而且教師還會經(jīng)常抽查學生的背誦成果,以此促使學生加大力度背誦。所以學生為應付教師的抽查,唯有用死記硬背的方式來過關[1]。久而久之。學生只重背誦,不重視朗誦。背誦只要求學生熟練地讀出來。而朗誦則要根據(jù)文章內容帶著情感用合適的聲調來表達出來。所以背誦只是朗誦的基礎和低級表現(xiàn),而朗誦是背誦的深層次表現(xiàn)。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朗讀技術的培養(yǎng)。將朗讀技巧教授給學生,避免他們用死記硬背的方式來記憶文章,突出朗讀的作用和意義。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情感融合到朗讀中,避免學生不求甚解地對文章進行背誦,不深入了解文章作者創(chuàng)作的意圖和中心,只了解文章的“形”,而不了解文章的“神”。教師應減少低效化的背誦任務,有意識地加大朗讀教學的時間比例,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從而達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教學目的。
一般情況下,朗讀教學主要教學地點是在課堂。但是由于初中階段學生還在面臨著中考的考試壓力,所以在應試考試的背景下,相比專項閱讀技巧教學,大部分教師分配朗讀教學的時間比例相對較低,教師更多是鼓勵學生在課外時間來進行朗讀能力培養(yǎng)。語文課堂教學開始階段,只是讓學生默讀或速讀下課本,然后就開展常規(guī)的閱讀技巧講解,先對課本的中心意思、段落大意進行歸納總結,了解文章的行文脈絡,進而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造意圖和情感表現(xiàn)方式和寫作手法等。最后再布置大量的練習來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2]。所以整個課堂教學時間緊湊,教師沒有多余時間來開展專題的朗讀技巧訓練。而朗讀能力的提高離不開教師的專業(yè)指導和學生的長期性練習。教師要針對學生的朗讀所存在的問題提供專業(yè)性的指導意見,幫助學生形成個性化、特色化的朗讀特點。所以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學生個人的事情,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溝通交流才能促進朗讀能力的提高。
朗讀教學不單是一種教學目的,更是一種教學方法。但是很多教師卻未能意識到這一點,根據(jù)新課程的教學標準要求?!叭S課程”的教學目標應包括三個方面內容。分別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這三方面要有機融合在一起,才能達到行、意、情、知四者的統(tǒng)一。對于朗讀教學的認知,許多教師都將其定位為“過程與方法”這一類別中,認為朗讀只是幫助學生了解文章內容的手段和方法。對朗讀所具有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知識與技能這兩方面的價值認識不清,從而造成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不重視朗讀教學。而且《語文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所以由此可見,朗讀教學既是一種教學目的。也是一種教學方法。不過從朗讀教學的實際教學效果來看,教師一則由于意識上不重視朗讀,二則是由于教學時長的限制,所以對朗讀教學缺乏明確的教學目的,錯誤定位朗讀教學[3]。
朗讀教學離不開課堂的實踐性教學,所以教師必須要分配好教學時間,在課堂上開展專題的朗讀教學,通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溝通、分享來全面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引導學生正確運用朗讀技巧和情感表達。具體可以采取以下幾方面的策略措施。
隨著新媒介技術廣泛應用在教育系統(tǒng)中,教師利用新媒介技術可以將傳統(tǒng)的滿堂灌教學模式進行優(yōu)化,在網(wǎng)絡上下載相關的視頻、音頻等不同形式的朗讀教學內容,然后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教學內容,先播放視頻或音頻,讓學生對朗讀內容和技巧有初步的了解和認識,然后教師再進行示范,在朗讀過程中,重點突出手勢語調、面部表情、情感表達方式,用直觀、形象的方式將朗讀的元素完整地表達出來。讓學生對朗讀有一個印象,以此拉近教師與學生、文章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從而改變以往沉悶、枯燥的教學氛圍[4]。
例如在開展統(tǒng)編版八年級下冊《桃花源記》的朗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在網(wǎng)絡下載有關桃花源的視頻,讓學生對桃花源所給描繪的世界有初步的印象,然后播放一段規(guī)范性的朗讀音頻,讓學生大體了解朗讀《桃花源記》時的聲調、語速等朗讀內容。接著教師親身示范如何正確地運用手勢語調、面部表情、情感激昂與低沉等朗讀的技巧元素。讓學生產(chǎn)生想讀、愛說的興趣。最后讓學生進行模仿練習,以此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
教師和網(wǎng)絡音頻、視頻的示范只是發(fā)揮引導性的作用,要真正實現(xiàn)全面提高學生朗讀能力的教學目標,還需要學生親身去細讀、多讀文章。所以在朗讀教學過程中,當進入到學生朗讀練習的階段,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朗讀能力情況,制定好學生朗讀的目標,并設置好相應的問題,讓學生結合教師的問題對來文章進行朗讀。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既把握好朗讀的技巧,又能結合問題進行章節(jié)段落的學習。同時,教師還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朗讀,鼓勵學生在朗讀文章的過程中讀出自己的情感,引導學生以換位思考的角度來了解作者的情感表達思路,從而精確地把握好朗讀的情感表露方式,并說出自己對文章的感受。讓學生在分組朗讀過程中總結朗讀的得失。同時教師針對學生的朗讀情況進行點評,及時指出學生的朗讀的優(yōu)缺點,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朗讀所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方便日后進行改善。
例如在開展統(tǒng)編版九年級下冊《海燕》朗讀教學時?!逗Q唷防首x的要領主要是如何通過聲調、語速來表現(xiàn)對作者對海燕的鐘愛,學生在朗讀時一定要平衡好高亢、熱烈的情感表達。處理好低與高、剛與柔、快與慢的朗讀技巧。所以教師必須要對學生的朗讀情況加以點撥。
語文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不能完全依靠課本的文章,教師開展朗讀教學只是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提供一種平臺和渠道,是屬于師父領入門,修行在個人。因此,學生除平時在語文朗讀課堂上練習朗讀技巧后,還應在課外課余時間來全面加強自身的朗讀能力和技巧。教師要有意識地探索和下載網(wǎng)絡的朗讀資源,對網(wǎng)絡朗讀學習資源進行分類,并推薦給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方便學生根據(jù)自身的興趣和朗讀能力,尋找到與自己學習能力相適應的朗讀資源,以此滿足不同學習能力學生的需求。同時,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情況,適當對相關朗讀知識和技巧進行拓展,并布置相關的課外作業(yè),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朗讀練習,學生通過多練、多讀、多比較來全面提高自身的朗讀技巧。
朗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重要的一項教學內容。教師在開展朗讀教學時,首先要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通過利用新媒介技術的作用,下載視頻、音頻等朗讀資源,讓學生細讀、多讀文章,并及時加以引導點撥,鼓勵學生課外擴展閱讀,增強學生的朗讀體驗。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