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業(yè)
《孫權勸學》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該單元的學習要求是:“……學習精讀,要在通覽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礎上,把握關鍵語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義和表達的妙處。還要注意結合人物生平及其所處時代,透過細節(jié)描寫,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蔽覀兊某踔猩壳皝碚f,對于這樣淺近的文言文,借助工具書與課文注釋,讀懂課文,理解課文是沒有大問題。像這種細節(jié)描寫,把握人物特征,理解思想感情,我們可以放在現(xiàn)代文的學習上來加以強化。文言文其特點是言與文,就此我們在整體上不背離教學目標,做做移情別戀,多做詞語積累與文化開掘上的教學處理。
這篇文言文主體只有兩個部分:一是勸學,二是贊學。勸學的發(fā)動者是孫權,贊學的發(fā)動者是魯肅,受動對象是呂蒙。由此,文章涉及的主要人物就是孫權、魯肅、呂蒙,重點對象則是呂蒙。本單元設計的主題內容是“走進歷史名人,……感受非凡氣質”。該文比前三篇更簡短,注釋更豐富,學生理解起來沒有困難。對于這樣的課文,我們教師就要像優(yōu)秀廚師,做到大菜簡做,小菜大做,去發(fā)現(xiàn)與開掘教材文本的多重價值,挖掘這些有價值的資源,在活躍的教學課堂氛圍中,做到短文長教,淺文深教。
文言文教學,尤其在初中,用好讀的教學方法,可以解決很多實用問題,讀可以很快捷地掌握字音與斷句,通過讀的節(jié)奏、高低音、語調等,品味人物對話,體會人物語氣,評說人物特點,達到理解文意。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每次讀都要預設一定的教學目的,有目的地讀。在形式上,對于這篇一百多字的文言文,學生以為文章簡單,不需要讀。可以借助教學設備,用PPT 顯示無標點課文,讓學生在沒有標點的情況下來讀。這時,學生就會出現(xiàn)困難。一定程度上,往往帶有一定難度的東西,更容易激起學生學的興趣。在沒有標點情況下,我們采用多種形式的讀,學生讀的趣味也提起來了,也懂得文言文斷句的重要性。最后用PPT 顯示課文斷句與朗讀的停頓與節(jié)奏: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針對這樣的提示,讓學生在完全理解的情況下,可以再細化斷句與朗讀節(jié)奏的劃分。學生可以知曉,斷句與節(jié)奏都不是絕對的,可以根據情況做微調。這樣的讀,是有趣味的,更是有教學效果的,不是簡單的死記硬背。
初中生整體來看,文言文積累是有限,同時,文言文學起來比較枯燥,相對于《孫權勸學》這篇文言文來說,學生相對比較喜歡,因為文短義淺,讀來也很有趣。在教學時,我以這篇課文為例,從文言文詞義變化入手,先從簡單再到復雜,先從課文再到課文外,在詞義演變的概念及理論講析時,主要是強化學生的積累。用PPT 顯示:
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今義:名詞,學位的最高一級。
2.見往事耳
古義:名詞,指歷史。
今義:名詞,過去的事情。
3.及魯肅過尋陽
古義:動詞,到。
今義:動詞,經過。
簡單歸納并指出古今詞義變化的規(guī)律,讓學生明曉古今詞義變化的幾種常見現(xiàn)象,詞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改變與轉移(詞義完全改變、感情色彩變化等)。在講述時,一定要處理好難度及課堂氛圍,從學生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一些詞語開始,課后布置學生課外收集文言文詞義變化的例子,做好后期積累與強化工作。
這篇課文除詞義變化上做文章外,還可以從成語積累上為抓手,來挖掘知識的礦產。像與三國有關的成語很多,先從本篇入手,讓學生知道成語的來源及學習文言文的益處多多。用PPT 顯示:
《百度漢語》: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的講解。
特別是網上關于詞語詞條的基本義、出處、舉例、典故等,讓學生全方位了解學習成語的方式方法。在此基礎上,再拓展??梢蚤_展有趣味的活動,如成語接龍、成語典故故事會等等。
在教學實踐上,要做到短文長教,淺文深教,其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更有效地學到知識,并積累。成語積累上,是可以大做文章的,方式方法也是可以大力探索與實踐的。
《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宋神宗以其“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將其命名為《資治通鑒》。但是對于初中生,我們在處理意義與主旨上,有時不能高大上,要因時因人做有益的開掘。本文結構與內容就是孫權勸學——呂蒙就學——魯肅贊學,僅僅圍繞一個“學”字。在教學中,先從積累層面,可以深挖,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整理我國古代勤學苦練的詩詞佳句、詞語典故。對于初中生,我們更多的是引導,像“書上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做舟”這樣簡單的可以讓學生知曉,但是更要考慮到學生的興趣點,這樣可以從詞語典故上加強收集與積累。
“懸梁刺股”“映雪讀書”“鑿壁偷光”“囊螢積雪”“韋編三絕”“聞雞起舞”“程門立雪”等等這些詞語。為了理解,我們先從出處入手,像“懸梁刺股”PPT 顯示: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注釋:股,大腿。
【翻譯與講析】
成語由兩個故事組成,演變成現(xiàn)在固定的一個成語:懸梁刺股。含義:用以激勵人發(fā)憤讀書學習?!皯伊骸钡墓适乱娪凇短接[》卷三六三引《漢書》: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字號文寶,是著名的政治家。開始由于知識淺薄得不到重用,連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決心認真鉆研。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的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fā)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地系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打盹,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fā),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人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xù)讀書學習?!按坦伞钡墓适乱娪凇稇?zhàn)國策·卷三秦一》:戰(zhàn)國時期,有一個人叫蘇秦,也是著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學得也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fā)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于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用這種方法,讓學生做學習卡片,學生在活動中,既學到課文上的文言知識,又通過課內外擴展了知識點與知識面。
語文本身是一門比較綜合的課程,我們的教學也不一定僅僅限于知識。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就是學生發(fā)展的指路人,學生思想的引領人。在此,我們對于知識的學習,在新的時代,我們該不該像古人那樣勤奮?我們又該怎樣去面對浩如煙海、無限廣闊的知識呢?由此,我們可以展開討論,分組進行演講辯論。這也是教學的一種外延,學生思辨能力的一種提升。其結論肯定是不一而足、莫衷一是。最后師生一起總結陳詞,結合信息技術與科技手段,強調勤學苦學的同時,又要巧學,更要帶有科技的手段的學。這時學習意義的構建,與時代接軌,與學生接軌,在討論中總結,在總結中提示學生如何適應社會與時代,做一個怎樣的人才是有用的人,主旨意義遠遠超出課文。學會學習,會學習,是何等的重要。
中國歷史歷來都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尤為明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沙淘盡英雄”,三國英雄輩出,歷史人物粉墨登場,可以由《孫權勸學》為學生打開歷史的一小扇窗,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讀簡化版《三國演義》,借助網絡讓學生聽易中天的《百家講壇——說三國》。根據學生學情,點到為止,目的是引導。通過點撥與引導,學生能夠感知中國歷史之悠久,文化之深厚,燃起愛國熱情,激起弘揚祖國文化傳統(tǒng)的激情。
教學不光是傳授知識,而是一種藝術,表現(xiàn)在老師對學生的喚醒、鼓勵,面對課文做出的長教深教總相宜的那個度的把握,對多種可能性的開掘。這都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值得長期探索的地方,也是教學相長的真正體現(xiàn)。其實上每一篇課文,就如《孫權勸學》一樣,從課時上看似完成,但是我們都一直在完成的路上,這樣的教學、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