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當今語文教學中,古詩教學一直是一線教師面臨的難題,如何選擇合宜的教學內容成為首要問題。本文根據(jù)語文古詩教學現(xiàn)存問題,從教學內容的角度對王崧舟的《楓橋夜泊》課例進行分析,得出古詩文體特征在確定古詩教學內容上的可行性。希望能夠喚起語文教師的古詩文體意識,為一線教師的古詩教學內容選擇提供一點思路。
關鍵詞:文體特征 古詩 教學內容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惫旁娮鳛檎Z文教學素材由來已久,可見古詩教學的地位價值。語文古詩教學是整個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它對現(xiàn)今的學生無論是在審美情趣的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還是在身心的健康成長上都有著無可取代的作用和意義。
一.古詩的文體特征
古詩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瑰寶,有著其獨特的魅力。古詩歷史悠久,語言優(yōu)美,題材豐富,內容多樣,情感真摯。古詩文體特征是一線教師選擇和確定古詩教學內容的重要依據(jù)之一,教師需要對此重點把握。
1.古詩的分類
按表達方式來劃分,古詩一般分為兩大類:敘事詩和抒情詩。敘事詩以描寫具體事件、人物為主的,如《蠶婦》、《小兒垂釣》等;抒情詩是以抒發(fā)作者感情為主的,它又可以分為寫景和寫意兩大類,但不少古詩既寫景又寫意,如《梅花》、《山行》等。
按內容來劃分,古詩可分為:送別詩:如王維《送元二使安西》、高適《別董大》等;邊塞詩:王昌齡《出塞》和《從軍行》等;山水田園詩:王維《山居秋暝》、陶淵明《飲酒》等。懷古詩:杜牧《赤壁》和《泊秦淮》等;詠物詩:賀知章《詠柳》、王冕《墨梅》等等。
按體裁來分,可分為古體詩、近體詩和漢樂府詩。古體詩從詩句的字數(shù)看,有四言詩、五言詩、六言詩、七言詩和雜言詩。如曹植《七步詩》為五言、曹操《觀滄?!窞樗难缘?。唐代以后,改為近體詩,近體詩又可分為律詩和絕句,有七言律詩如白居易《錢塘湖春行》等,五言律詩如杜甫《春望》、等,七言絕句如賀知章《詠柳》等,五言絕句如柳宗元《江雪》等。漢樂府詩是指由朝廷樂府系統(tǒng)或相當于樂府職能的音樂管理機關搜集、保存而流傳下來的漢代詩歌,如《孔雀東南飛》、《陌上?!返鹊?。
2.古詩的特點
古詩作為一種美,是漢語言文學中獨有的一種文體,它有著特殊的表達,還有著豐富的內容與深刻的情感。它有著區(qū)別于其他文體的自身的特點:
(1)語詞凝練
古詩的語言簡潔、扼要,沒有多余的內容,用最簡潔的內容進行表達,因此古詩雖篇幅相對短小,但也詩意豐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這句詩描寫春雨適時而降。春天下雨本來是一種極其平常的自然現(xiàn)象,它本無感情和知覺而言。但這首詩把無知無情的春雨人格化,賦予春雨以人的思想情感。似乎它很了解人們盼雨的心情,能“知時節(jié)”而降,這種以無知為有知,以無情為有情,寫出了雨的精神,寫出了雨的靈性。正因為是“當春”之雨,才顯出雨之可惜可貴。一個“好”字,既統(tǒng)率全篇,又奠定了喜悅情感的基調。從中能看出古詩字詞的推敲,語言凝練。
(2)意象豐富,營造意境
古詩渴望情感、感受和想象,它把情感融進物象,借助跨越時空的想象,使它的情思與意象有了立體的感覺,從而形成一種詩性空間給人以美感,即所謂詩歌的意境。在古詩中以月為意象的有很多,如李白《靜夜思》中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這里的月寄托了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感,以及內心的傷感之情。古詩的意象是融入了作者情感的物象,是屬于個人的,帶有主觀性的;而意境是一種境界和情調,是整體的,它由意象表達或誘發(fā),要通過體悟才可感知的。
(3)風格多樣,傳達情感
古詩作為一種文學作品,反映的是作者內心深處的感情,同時也體現(xiàn)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古代文人通過題材、語言、情感的表達等,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李白的詩飄逸灑脫,豪放大膽。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用夸張的手法,展現(xiàn)出豪放的風格。王維的詩恬淡生動,如“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給人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感。還有杜牧的英俊豪縱、高適的雄渾深刻、賀知章的直率,杜甫的沉郁頓挫等。
二.名課研習:突出文體特征
王榮生教授指出:對一個具體作品、具體文章的理解,要依據(jù)它的文章體式。i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必須運用符合這種文本體式的閱讀方法,例如,要依據(jù)詩歌的方式去閱讀詩歌,依據(jù)小說的方式去閱讀小說等等。并且閱讀取向要“常態(tài)”,即必須要像正常人、像能讀這樣作品的人那樣去閱讀。王崧舟老師的語文課可謂典范,他上的課之所以如此優(yōu)秀,除其精湛的教學技藝,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確定時能夠突出文體特征。本文就從古詩文體特征出發(fā),分析王崧舟老師的《楓橋夜泊》課例。
1.王崧舟老師執(zhí)教的《楓橋夜泊》的教學內容
王崧舟老師執(zhí)教的《楓橋夜泊》主要是通過誦讀感受詩人的情感,其教學內容落點有5個:(1)導入:以歌詞和詩句導入。(2)反復朗讀,注意節(jié)奏和韻律,讀出味道,讀出感覺,讀出情緒。(3)從“愁眠”一詞引出詩歌意象,想象意境,感受詩人的“愁”。(4)情感升華,從“明月千里照愁眠”引出詩人把思鄉(xiāng)之愁、懷人之情寄托于“鐘聲”,感受經典文化。
教學內容落點(1)以《濤聲依舊》、《夜雨題寒山寺》、《泊楓橋》、《宿楓橋》等歌詞和詩句導入課文。教學內容落點(2)是貫穿于整堂課中的。其朗讀形式多樣,有齊讀、自由讀、師生合作讀等。學生從讀到清爽順口到讀出節(jié)奏和韻律,到最后讀出感覺、讀出情緒,朗讀要求一步步提高。朗讀過程中,教師還通過不斷引入其他詩歌與本詩對比,讓學生讀出憂愁、孤獨、寂靜、凄涼。通過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不斷加深,朗讀也不斷加深。教學落點(3)通過“愁眠”找出“月落”、“江楓”、“漁火”、“烏啼”、“鐘聲”、“霜滿天”等意象,“一切景語皆情語”。學生想象:伴隨著音樂聲,月亮向西沉,烏啼聲陣陣,霜氣灑滿整個天空;江邊的楓樹凋零,漁火光一點一點,鐘聲打破了這個凄清的夜晚。在這個凄清的夜晚,詩人輾轉反側、難以入睡。教學落點(4)從《靜夜思》、《月夜憶舍弟》、《望月懷遠》、《泊船瓜洲》等引出詩人把思鄉(xiāng)之愁、懷人之情寄托在“明月”這一意象,《楓橋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國詩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種寄托愁緒的意象——鐘聲!
2.評議與分析
從古詩朗讀方面來看,王老師一直強調誦讀,要求學生要有板有眼地讀,注意節(jié)奏和韻律。隨后師生合作讀:生讀前四個字,師讀后四個字。也就是說這首七言詩節(jié)奏為“二二一二式”:“月落/烏啼/霜/滿天”。通過多次生讀、師生合作讀等,讓學生讀出不同的感受。然而這是遠遠不夠的,在學生讀出節(jié)奏、讀出味道的基礎上,王老師進一步要求學生讀出感覺、讀出情緒來。王老師引導學生抓住“愁眠”一詞去感受詩人的寂寞、孤獨、憂愁、凄涼。隨后學生在感受詩人愁緒的基礎上,隨著音樂聲朗讀,此時學生高聲齊讀與低聲齊讀交錯,達到高潮,讀出了感情。
從古詩語言方面來看,王老師在這里關注到了一個看起來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字“對”。王老師從《現(xiàn)代漢語詞典》摘錄了關于“對”的一些義項,讓學生就有關“對”字的四個義項中選一個符合“江楓漁火對愁眠”中“對”字的意思。大部分學生還是選對了,“對”字表明這些景色是配合愁眠的,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啊!“江楓”、“漁火”跟著詩人一起憂愁、無眠。一個看起來及其普通、簡單的“對”字,對出的是詩人心中無限的寂寞、孤獨、憂愁、凄涼。
從古詩意象意境方面來看,王崧舟老師以“愁眠”引導學生思考:因為愁眠,這個晚上張繼看到了什么?讓學生通過想象體會意境:“月落”:天地之間,一片幽暗,一片朦朧;“江楓”:秋風吹過,那江邊的楓樹在瑟瑟搖動,落葉飄零等等?!耙磺芯罢Z皆情語?!边@些意象營造了一種悲涼的意境,學生在體悟意境中深刻體會到了詩人的孤寂憂愁之情。同時,王老師也緊抓“鐘聲”這一意象,從《靜夜思》、《月夜憶舍弟》、《望月懷遠》、《泊船瓜洲》等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引出《楓橋夜泊》后,在中國詩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種寄托愁緒的意象——鐘聲!
王崧舟老師曾指出:古典詩詞的教學,感受古人的情懷是最重要的一個落點,最重要的一個取向,是教古典詩詞最根本的追求。古典詩詞的教學其實就是要鏈接學生和詩詞,需要在教學中一步步讓學生去感受、明白?!稐鳂蛞共础纷鳛橐皇捉浀涞墓旁姡绾胃惺芄湃说那閼殉蔀榻虒W內容,那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中突出古詩的文體特征,那么詩情也就能夠理解了。王老師正是抓住了這點,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感受語言美,通過意象體悟意境美,讓詩情能夠流入每個孩子的心里。
參考文獻
[1]王榮生.閱讀教學設計的要訣——王榮生給語文教師的建議[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7.
[2]王榮生.聽王榮生教授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崔增亮.小學古詩教學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注 釋
i王榮生:《閱讀教學設計的要訣》,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7年版,第100頁。
(作者介紹:胡云,贛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科教學(語文)專業(yè)在讀研二學生, 研究方向:語文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