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麗萍 辛自強
摘?要?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社會心理也發(fā)生了變遷。本文通過綜述25項有關自我與人格特征、人際關系、職業(yè)心理、生育意愿與生育行為、幸福感等社會心理變量的橫斷歷史研究,總結了我國各類人群社會心理變遷的趨勢:大學生社會心理指標變遷“喜憂參半”,教師和醫(yī)護人員等職業(yè)人群的職業(yè)倦怠感大幅增加,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能得到的社會支持大幅下降,中學生的自尊明顯降低,居民的生育心理和行為出現(xiàn)了深刻變遷。這些社會心理指標的變化反映了社會變遷帶給人們的心理影響,其中一些指標的消極變遷趨勢應該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重視。
關鍵詞?社會心理;心理變遷;社會變遷;橫斷歷史研究
分類號?B844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20.02.004
1?引言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jīng)濟社會各方面發(fā)展成就卓著,在生產(chǎn)、生活方式發(fā)生巨大改變的同時,人們的心理狀況也可能表現(xiàn)出規(guī)律性變化,即心理隨時代發(fā)生變遷。心理變遷反映的是心理如何隨著時代而變化,它的分析單位是具有某一特征的“出生組”(出生于某一年代的“一代人”),把這樣的分析單位按照時序排列,就能看到群體層面的心理變遷規(guī)律。由此,這種心理變遷研究反映的是社會層面的、群體層面的心理變化。
如何對各類人群的心理變遷特點進行量化分析,以反映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變遷對心理變遷的影響成為這個時代的一個重要課題。考察心理變遷最直接的方法是對每一代人都做各種心理指標的測定,并逐年追蹤以確定變遷趨勢。由于種種原因,我國一直缺乏大樣本的、長歷史時段的心理追蹤監(jiān)測,無法借此方法獲得人們心理變遷的軌跡。雖然沒有大型追蹤數(shù)據(jù)庫可用,但研究者每年會發(fā)表大量調研成果,報告特定人群一些心理指標的測試結果。由此,一個可能的思路是首先搜集到歷史上各個時間點使用同一種方法或工具(如心理量表)獲得的關于同類人群心理指標的數(shù)據(jù)或文獻資料,然后將這些文獻按照時間順序連綴起來,形成關于歷史的橫斷取樣,這就是橫斷歷史研究方法。它是一種對研究文獻量化的再分析方法,也稱為橫斷歷史的元分析方法(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雖然以往研究在某個時間點上取樣調查時都無意于考察心理的變遷問題,但我們可以“事后追認”這些單個的研究為對歷史的橫斷取樣,從而綜合眾多已有研究成果,獲得心理變遷的動態(tài)軌跡和變化趨勢(辛自強, 池麗萍, 2008a)。該方法最早由美國學者Twenge(1997, 2000)在實證研究中使用,2008年我們將此方法引入國內(辛自強, 池麗萍, 2008a, 2008b),為開展中國人心理變遷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此后的10余年間,我們以及國內心理學及其他學科的眾多學者都在使用該方法探討心理變遷問題。然而,每項橫斷歷史的元分析往往只考察某一群體的某一心理變量變遷,沒有對這些橫斷歷史的元分析再次進行系統(tǒng)總結分析。籠統(tǒng)地說,橫斷歷史的元分析也需要“元分析”(這里只是一種文獻總結,而非定量分析)。我們曾專門對心理健康的43項橫斷歷史研究進行過總結(辛自強, 池麗萍, 2020),而本文擬對已發(fā)表的25項有關個體社會心理變量的橫斷歷史研究進行總結,期望能夠揭示各類人群社會心理變遷趨勢的整體圖景。這里用“社會心理”這個籠統(tǒng)的標簽指代個體社會性的一系列變量,在本文中主要涉及個體的自我觀念和人格特質,個體對人際關系和職業(yè)的看法或體驗(如依戀、社會支持、人際信任、職業(yè)倦?。瑐€體對生育和生活的看法或體驗(如生育意愿、幸福感)。
2?文獻和統(tǒng)計指標說明
本文搜集到了25項有關社會心理的橫斷歷史研究,這些研究所選取的分析數(shù)據(jù)均來自以我國各省份人群為被試的實證研究,所用數(shù)據(jù)的取樣時間跨度各不相同,時間起止點也有差異,最早的調查數(shù)據(jù)來自1979年,最新的數(shù)據(jù)截止到2017年(見表1)。它們關注不同人群的社會心理指標變化軌跡。表1中給出了統(tǒng)計量d值以反映每項橫斷歷史研究中某一心理指標在終點年的得分與起點年得分相比的變化程度。d值根據(jù)終點年得分減去起點年得分的差值,再除以歷年數(shù)據(jù)的平均標準差計算而來。d值為正數(shù)時表示得分上升,為負數(shù)時表示得分下降。d值絕對值的大小代表了得分變化的程度或年代差異效果的大小。根據(jù)Cohen(1977)的建議,d值為0.80屬于“大效果量”,0.50屬于“中等效果量”,0.20屬于“小效果量”,每個研究具體所得d值可根據(jù)最接近的類別來描述(這種效果量大中小的說法,只是一種極為籠統(tǒng)的類別劃分,并非某種絕對的臨界值或判別標準)。表1中列出了25項橫斷歷史研究文獻,下文提及這些文獻時將用表中的序號指代,基于這些文獻將從自我與人格、人際關系、職業(yè)心理、生育意愿與生育行為、幸福感等五個方面總結不同人群的社會心理的時代變遷。
3?各類人群社會心理的變遷
3.1?自我與人格的變遷
現(xiàn)有的關于自我和各種人格特質的橫斷歷史研究,主要是圍繞中學生和大學生兩類群體進行的,研究變量涉及自尊、自戀這兩個關于自我的常用變量,也包括“大五”人格,以及共情、攻擊性、成就動機、學習倦怠、應對方式等人格特質類變量。
首先,中學生及大學生群體的自尊和自戀均在降低。自尊是個體對自我價值的評判、對自我能力的感知以及對整體自我的接納。它可以采用羅森伯格自尊量表(RSES)進行測量,自尊得分越高說明人們對自己的看法越積極,自我評價越高。適宜的自尊水平是基于自我的現(xiàn)實狀況和他人評價形成的,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接納自我、適應現(xiàn)實;而罔顧現(xiàn)實,過分強調自我的價值、自我的重要性和優(yōu)越性就成了“自戀”。以羅森伯格自尊量表為工具,針對自尊變遷的2項橫斷歷史研究(表1中的第1、2項研究)顯示,在20世紀90年代后的近二十年間無論是中學生(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還是大學生,其自尊都隨著年代變遷呈現(xiàn)出大幅度的下降,但兩者降低的影響因素可能不同。統(tǒng)計結果顯示:中學生自尊降低可能與社會聯(lián)結程度的快速降低有關,調查實施當年的流動人口數(shù)量和離婚率的升高能夠預測中學生自尊的降低程度(第1項研究);而對大學生群體而言,近些年來高等教育的不斷普及使得其學歷優(yōu)勢逐漸喪失,就業(yè)市場開始遇冷,讓他們的自我價值感變差,自尊水平降低(第2項研究)。采用自戀人格問卷(NPI)對中學生和大學生群體的測量結果發(fā)現(xiàn),他們的自戀程度在2008到2017年的十年間也在不斷下降(第3項研究),其下降原因可能與自尊類似。
其次,大學生群體在人格特質上隨年代變得更加外向、開放、嚴謹和宜人,但情緒更不穩(wěn)定。人格特質體現(xiàn)個體的獨特性,有其生理基礎,但是,在一定歷史時期內,人格特質會隨著宏觀社會背景的變遷而發(fā)生變化。研究者常采用簡版大五人格測驗(NEO-FFI)來測量人格特質的五個方面:神經(jīng)質、外向性、開放性、宜人性和嚴謹性,測驗得分越高,分別表示個體的情緒越不穩(wěn)定、性格越外向、觀念態(tài)度越開放、更容易與人相處、行事越謹慎。針對大學生人格特質的橫斷歷史研究(表1的第4項)發(fā)現(xiàn),自2004到2013年他們的人格特質發(fā)生了明顯的整體性變化:大學生正在變得更加外向、開放、嚴謹和宜人,然而情緒的穩(wěn)定性變得更差了。
另有4項對大學生共情能力、攻擊性、成就動機和學習倦怠的橫斷歷史研究結果能夠為上述大學生人格特質的變遷趨勢提供部分佐證。共情是反映人們能否理解他人情緒體驗并與之形成共鳴,以及產(chǎn)生適宜行為反應的能力,它可以用人際反應指針量表(IRI-C)加以測量,得分越高代表共情能力越強。共情能力強的人更善于處理人際沖突、建立溫暖和諧的人際關系,表現(xiàn)出較高的宜人性特質。表1中第5項研究指出,從2009到2015年大學生的共情水平有較大幅度上升,這與人格中宜人性水平的增加相一致。從反面來看,使用攻擊或暴力方式解決沖突會破壞人際關系,是個體宜人性較低的表現(xiàn)。攻擊性問卷(AQ)能夠測量個體的身體攻擊、言語攻擊、憤怒和敵意四個因子。表1中第6項研究指出,從2005到2015年之間,大學生群體的總體攻擊性水平逐漸降低,主要表現(xiàn)為身體攻擊和敵意水平的明顯降低,而言語攻擊和憤怒水平?jīng)]有發(fā)生變化。此外,對1999到2014年之間大學生群體成就動機的時代變遷研究(第7項)結果顯示,隨著時代發(fā)展大學生避免失敗的動機越來越強,即他們行事變得越來越謹慎以防止失敗,這與人格中的嚴謹性得分上升趨勢是吻合的。成就動機指人們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追求成功、避免失敗的心理傾向,可用成就動機量表(AMS)測量。該量表的成就動機總分由追求成功因子得分減去避免失敗因子得分求得。第7項研究顯示,在這16年間大學生的成就動機有較大幅度的降低。進一步的分析顯示,大學生群體追求成功的動機并沒有隨年代發(fā)生大的變化,但他們正變得越來越關注如何避免失敗。對大學生學習倦怠的橫斷歷史研究(第8項)結果也顯示,從2005到2017年大學生在學習倦怠量表(LBSCS)上的得分有明顯提高,說明他們的學習動力、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都在降低。這個研究結果與大學生個性變得更謹慎、更傾向于避免失敗不無關系。當個體傾向于避免失敗時,會因為害怕獲得新知過程中遭遇失敗而更加回避或遠離學習,導致學習倦怠水平不斷提高。
最后,大學生群體應對挫折和壓力的方式變得更積極。個體面對挫折或壓力時所采取的認知和行為方式稱為應對方式,可以借助應對方式問卷(CSQ)進行測量。該問卷包括解決問題、求助、自責、幻想、退避、合理化六個因子,其中解決問題和求助屬于積極的應對方式,自責、幻想、退避則屬于消極的應對方式,合理化因子屬于混合型的應對方式。表1中的第9和10兩項研究考察了大學生群體在這六個因子上的變化趨勢,雖然最初考察2001到2006年這個較短時期內六個因子的得分時均未發(fā)現(xiàn)年代效應(第9項研究),但十年后補充數(shù)據(jù)而延伸至2015年時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解決問題和求助兩個因子得分隨年代顯著上升,而其他因子得分變化不大(第10項研究),這說明他們的應對方式越來越積極。這與前文提到的過去幾十年大學生群體人格特質更趨外向、開放的特點都是一致的。
3.2?人際關系的變遷
時代變遷除了影響不同人群的自我認識、人格特點和壓力應對方式,還對其人際關系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以往的橫斷歷史研究考察了大學生及其他人群的成人依戀質量、社會支持、人際信任等心理指標隨年代發(fā)生的變化,這三類指標分別代表了個體親密關系、日常社會關系以及與陌生人關系的質量,可以折射出時代變遷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第一,大學生群體的成人依戀質量略有降低。大學生與自己的好友、家人、戀人等親密關系對象之間產(chǎn)生的情感依戀被稱為成人依戀,可用親密關系經(jīng)歷量表(ECR)進行測量,量表從依戀焦慮和依戀回避兩個方面評估依戀質量。在親密關系中總擔心關系破裂或被拋棄,則表示依戀焦慮嚴重;而總感覺不能對對方敞開心扉、總是回避親密接觸則說明依戀回避嚴重。表1的第11項研究顯示,從2003到2015年,大學生群體的依戀焦慮增加,依戀回避先增加后降低,總體的依戀質量似乎略有降低。
第二,大學生群體和老年人群體得到的社會支持都在降低。社會支持反映了人們能夠從自己的社交網(wǎng)絡中獲取的實際的、可見的支持,或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的程度。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常被用于測量個體得到的客觀支持和主觀支持,及其對社會支持的利用程度。分別針對大學生和老年人的兩項橫斷歷史研究(第12、13項)均一致表明,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這兩個群體得到社會支持的總分都明顯降低,這主要表現(xiàn)為所得到的客觀支持在減少,而且老年人所得支持的減少幅度尤甚。伴隨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及城鎮(zhèn)化水平的提高,無論是城市還是農(nóng)村家庭規(guī)模都在縮小,核心家庭日益成為主流,而以往可由大家族或擴展家庭提供的支持、陪伴及養(yǎng)老功能在減弱,也就是說,客觀社會支持在明顯減少。隨著傳統(tǒng)的熟人社會逐漸轉型為現(xiàn)代的陌生人社會,深度社會交往機會也減少了,不利于彌補家庭系統(tǒng)缺失的支持功能。
第三,大學生群體人際信任水平不斷降低。除了與親密關系對象、熟識人群的關系質量變差外,大學生對陌生人的信任程度也在降低。對陌生人的信任通常采用人際信任量表(ITS)測量,其得分能夠反映人們對他人或各類團體與社會角色的信任程度。表1第14項研究顯示,從1998到2016年間大學生人際信任水平顯著下降,他們覺得他人和社會不再那么值得信任。這項研究還表明,信任的衰落可能是因為在我國的市場化進程中,市場動力屬性被釋放(如鼓勵人們的逐利和自利行為),而起監(jiān)管作用的市場規(guī)則發(fā)育不足。簡言之,市場動力屬性和規(guī)則屬性的不平衡引起了對誠信的濫用,而降低了人際之間的信任或可信性。
3.3?職業(yè)心理的變遷
職業(yè)倦怠和組織承諾分別從不同方向反映了個體對工作的投入程度、與組織的心理聯(lián)結程度,這是職業(yè)心理研究的重要內容。研究者們考察了教師、醫(yī)護人員和企業(yè)員工這三個群體的職業(yè)心理是否隨年代發(fā)生變化。
第一,教師、醫(yī)護人員等人群的職業(yè)倦怠日益嚴重。職業(yè)倦怠意味著人們在工作重壓下產(chǎn)生了身心疲勞、情感耗竭,并且難以體驗到成就感與價值感。職業(yè)倦怠量表(MBI)測量了情感衰竭、去人性化(對他人消極冷漠、憤世嫉俗)和低成就感三個因子。表1的第15項研究表明,2003年以后,教師群體的職業(yè)倦怠程度在逐年增加,去人性化和低成就感兩個因子得分大幅升高,這說明教師對工作的熱情和情感投入逐漸降低,從工作中體驗到的成就感和自我價值感在下降。第16、17項研究同樣表明,在這一歷史時期,醫(yī)生和護士群體的職業(yè)倦怠感均明顯增加,尤其是醫(yī)生群體,其在情感衰竭和低成就感因子上的得分大幅增加,這說明醫(yī)生因工作投入過多而導致身心疲憊的狀況越來越嚴重,而他們在工作中體驗到的價值感、成就感卻越來越少。教師與醫(yī)護人員都是以人為工作對象、直接與人交往的職業(yè),需要大量時間和情感投入,而且隨著社會發(fā)展,人們對這類職業(yè)的要求越來越高,因而他們特別容易出現(xiàn)身心俱疲和情感衰竭;同時,因為工作的復雜性,這些職業(yè)人群的個人付出未必能與工作成就(學生成績提高、病人康復)成正比,致使他們的職業(yè)成就感不斷下降。
第二,企業(yè)員工的組織承諾提高。組織承諾是指員工對組織的情感依附、投入和忠誠度,體現(xiàn)了員工與組織間的一種心理關系,包括情感承諾、規(guī)范承諾和持續(xù)承諾三個因子,通常用組織承諾量表(OCQ)測量。對企業(yè)員工在2004到2014的11年間組織承諾變化情況的研究(見表1第18項)發(fā)現(xiàn),員工因情感依戀(情感承諾)、因道德和責任考慮(規(guī)范承諾)而愿意留在組織中的傾向明顯提高。這一趨勢與數(shù)據(jù)收集前5年的城鎮(zhèn)化率、人均GDP、CPI(消費價格指數(shù))、城鎮(zhèn)失業(yè)率和高校畢業(yè)生數(shù)量等指標相關,也即隨著城鎮(zhèn)化率提高、生活和工作的經(jīng)濟壓力增大、就業(yè)壓力的增加,企業(yè)在職員工對企業(yè)的情感依戀和忠誠度“不得不”提高。
3.4?生育意愿和行為的變遷
人口學研究者從心理學中引入橫斷歷史研究方法,對近40年的人口調查和普查數(shù)據(jù)進行了再分析,揭示了公眾生育意愿、實際生育年齡和再育年齡、子女性別偏好隨年代發(fā)生的系統(tǒng)變化。
首先,我國居民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為明顯降低,且生育行為下降速度快于生育意愿。表1中的第19項研究顯示,從1980年之后的30年間,我國居民的生育意愿明顯降低。20世紀80年代的平均理想子女數(shù)是2.13,90年代是1.90,2000年后的十年是1.67。而且隨著社會的變遷,居民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為的關系發(fā)生了變化。20世紀80年代中國人的實際生育水平高于生育意愿,即人們實際生育的子女數(shù)量多于其理想個數(shù);90年代之后,生育水平已經(jīng)低于生育意愿了,即此時人們實際生育子女的個數(shù)少于其理想個數(shù)。另一項對上海市育齡人群在相似時段的橫斷歷史研究(第20項),也得到人們生育意愿不斷降低的結論。
其次,我國女性的實際生育年齡不斷上升。表1中的第21項研究考察了我國女性初育和再育年齡的變化趨勢,結果發(fā)現(xiàn)女性初育年齡從1995年的23.49歲上升到2012年的25.78 歲,再育年齡從26.73歲上升到29.61歲;理想的生育年齡相對較為穩(wěn)定,沒有隨著年代發(fā)生顯著變化,理想初育年齡保持在25.30歲左右,理想再育年齡維持在28.40歲左右。城市人口無論是初育年齡還是再育年齡,均是實際生育年齡大于理想生育年齡;農(nóng)村人口則相反,實際初育年齡顯著小于理想初育年齡,再育年齡經(jīng)歷了由“實際小于理想”到“實際大于理想”的轉變。
最后,我國居民對子女的性別偏好正在弱化為“無偏好”。表1的第22項研究顯示,人們對子女性別的偏愛在1979年之后的40年中發(fā)生了系統(tǒng)變化:對男孩的偏好一直呈明顯弱化趨勢,理想男孩數(shù)量也在降低;社會整體文化氛圍正在由有性別偏好(偏好男孩)向無性別偏好轉變,日益認同“生男生女都一樣”。
3.5?幸福感的變遷
有關幸福感的橫斷歷史研究主要針對大學生和老年人兩個群體展開,所使用的工具包括總體幸福感量表(GWB)、幸福感指數(shù)量表(IWB)和紐芬蘭紀念大學幸福度量表(MUNSH),在這些量表上得分越高均代表幸福感越高。表1中的第23項研究顯示,從2000到2011年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不斷提升。第24、25兩項對老年人幸福感的研究得到一致結論:老年人的幸福感在過去幾十年逐漸下降,這可能與經(jīng)濟和醫(yī)療壓力的增加以及家庭規(guī)模的縮小等因素有關。
4?社會心理變遷總體特點與應對之策
綜觀表1中25項橫斷歷史研究的結果與結論,各類人群的社會心理變遷大致表現(xiàn)出下列總體特點。
首先,大學生社會心理指標變遷“喜憂參半”。好的方面是大學生人格和應對方式總體而言更趨積極,他們人格變得更加外向、開放和宜人,而且共情能力提升,攻擊性下降,面對壓力時更多采取解決問題和求助等積極應對方式,幸福感似乎也提升了。不利的方面是,他們的自尊水平大幅降低,情緒穩(wěn)定性變差(更神經(jīng)質),更傾向于避免失敗, 行事似乎趨于嚴謹(“嚴謹性”得分的上升未必是件好事);他們的各類人際關系質量,包括人際信任水平和能得到的社會支持都在降低。
其次,多種職業(yè)人群的職業(yè)壓力和倦怠感大幅增加。教師和醫(yī)護人員都體會到了日趨增加的職業(yè)倦怠感,表現(xiàn)為情感衰竭,缺少職業(yè)成就感,難以對工作投入更多熱情。教師和醫(yī)護人員都以人為工作對象,從事的是一種情感性勞動,這種職業(yè)壓力是有損其心理健康的。此外,企業(yè)員工對組織的承諾是上升的,這種上升對減少員工離職和企業(yè)發(fā)展有積極意義,但其原因可能是在就業(yè)壓力升高趨勢下,員工不得不表現(xiàn)出對企業(yè)的承諾。
再次,老年人和中學生的某些心理特點值得關注。老年人的幸福感明顯降低,得到的社會支持大幅減少,后一結果可以部分解釋前者。中學生的自尊水平也出現(xiàn)明顯下滑,其趨勢與大學生類似。
最后,我國居民的生育心理和行為出現(xiàn)了深刻的變遷。隨著時代發(fā)展,人們的生育意愿和實際生育水平都大幅降低了,而實際生育年齡則在延遲。通俗地說,相比從前,育齡人口更不愿意生孩子,并且孩子生得更晚了,這都可以解釋為什么目前我國人口增幅會出現(xiàn)下行趨勢。此外,現(xiàn)在人們已經(jīng)不像以前那么偏愛男孩了,更多人覺得“男女都一樣”。
綜上,很多人群的一些社會心理指標在朝著消極的方面變遷,這種趨勢應該得到高度重視。例如,隨著整體社會網(wǎng)絡、人際聯(lián)結程度的下降,無論大學生還是老年人得到的社會支持都在減少,人際信任在衰落。這種變化往往是現(xiàn)代化、市場化、城市化的必然結果。教師和醫(yī)護人員的職業(yè)倦怠感在增加,這些行業(yè)人員巨大的工作壓力和情感消耗必須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隨著現(xiàn)代化、社會富裕程度提高,居民生育意愿會出現(xiàn)明顯下降而致使人口增長低迷甚至出現(xiàn)負增長,這一規(guī)律幾乎全世界每個發(fā)達國家都經(jīng)歷過,我國政府應該提前作出應對之策。
應對之策無非“治標”和“治本”兩類。治本當然是上策,例如,教師和醫(yī)護人員的職業(yè)倦怠問題,可以通過調整從業(yè)人員數(shù)量和工作任務,增加工資待遇等來緩解。然而,一些社會心理的變遷,有其深刻的經(jīng)濟和社會結構根源,難以短期內改變。例如,信任的下滑如果可以歸結為市場化造成的心理代價,則要通過長期的努力以建構良好的市場規(guī)則和社會規(guī)則去保護信任者(辛自強, 2019)。在“治本”很困難的情況下,則應針對特定的社會心理指標采取專門的舉措,緩解問題本身。例如,針對老年人幸福感的下降,可以采取措施幫助老年人重建一部分社會網(wǎng)絡,或者提供幸福訓練課程。
參考文獻
陳蓉 (2018). 從生育意愿與生育行為的轉變看我國大城市全面兩孩政策的實施效應. 蘭州學刊, (4), 155-165.
侯佳偉, 顧寶昌, 張銀鋒 (2018). 子女偏好與出生性別比的動態(tài)關系: 1979~2017. 中國社會科學,?(10), 86-101.
侯佳偉, 黃四林, 辛自強, 孫鈴, 張紅川, 竇東徽 (2014). 中國人口生育意愿變遷: 1980~2011. 中國社會科學,?(4), 78-97.
李雙雙, 李雪平 (2015).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變遷的元分析研究. 心理技術與應用,?3(10), 12-17.
劉賢敏, 周炎根, 曹艷杰, 張巖 (2014). 近十年我國教師職業(yè)倦怠狀況的橫斷歷史研究. 教育導報, (5), 28-31.
沙晶瑩, 張向葵 (2016). 中國大學生自尊變遷的橫斷歷史研究: 1993~2013. 心理科學進展, 24(11), 1712-1722.
田園, 明樺, 黃四林, 孫鈴 (2017). 2004至2013年中國大學生人格變遷的橫斷歷史研究.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33(1), 30-36.
辛素飛, 劉麗君, 辛自強, 林崇德 (2018). 中國大學生應對方式變遷的橫斷歷史研究. 心理與行為研究, 16(6), 779-785.
辛素飛, 王一鑫 (2019). 中國大學生成就動機變遷的橫斷歷史研究: 1999~2014.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35(3), 288-294.
辛素飛, 岳陽明, 辛自強, 林崇德 (2018). 1996至2015年中國老年人社會支持的變遷: 一項橫斷歷史研究.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34(6), 672-681.
辛素飛, 鄭陽 (2019). 中國大學生攻擊性水平變遷的橫斷歷史研究.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33(7), 550-555.
辛自強 (2019). 市場化與人際信任變遷. 心理科學進展, 27 (12), 1951-1966.
辛自強, 池麗萍 (2008a). 橫斷歷史研究: 以元分析考察社會變遷中的心理發(fā)展.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6(2), 44-51.
辛自強, 池麗萍 (2008b). 社會變遷中的青少年.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辛自強, 池麗萍 (2020). 當代中國人心理健康變遷趨勢. 人民論壇, (1),46-50.
辛自強, 劉春暉, 張莉 (2008). 2001~2006年男女大學生應對方式的橫斷歷史研究. 中華女子學院學報, 20(3), 25-30.
顏志強, 蘇金龍, 蘇彥捷 (2017). 共情的時代變遷: 一項橫斷歷史元分析. 心理技術與應用, 5(10), 578-585.
于鑫悅, 陰夢巖, 趙亞飛, 辛素飛 (2020). 中國大學生學習倦怠變遷的橫斷歷史研究. 心理技術與應用, 8(2), 74-83.
袁承杰, 唐云翔 (2015). 醫(yī)護人員職業(yè)倦怠變遷的橫斷歷史研究.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3(5), 690-695.
張建衛(wèi), 周潔, 李海紅, 任永燦 (2019). 員工組織承諾水平變遷的橫斷歷史元分析: 2004~2014. 商業(yè)經(jīng)濟與管理, (5), 26-38.
張衍, 耿文秀 (2014). 中國老年人主觀幸福感隨年代的變化及其影響因素. 第十七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175-177.
張銀鋒, 侯佳偉 (2016). 中國人口實際與理想的生育年齡: 1994~2012. 人口與發(fā)展, 22(2), 2-11.
Cohen, J. (1977).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Gao, S., Thomaes, S., Noortgate, W. V. D., Xie, X., Zhang, X., & Wang, S. (2019). Recent changes in narcissism of Chinese youth: A cross-temporal meta analysis, 2008~2017.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48, 62-66.
Huang, J. (2018). Changes of job burnout in Chinese nurses over 2004~2013: 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 Current Psychology, 37, 583-590.
Liu, D., & Xin, Z. (2015). Birth cohort and age changes in the self-esteem of Chinese adolescents: A 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 1996~2009.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25(2), 366-376.
Shu, C., Chen, X., Liu, Y., Zhang, X., Hu, D., Hu, N., & Liu, X. (2017). Gender and birth cohort differences in adult attachment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A meta-analysi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05, 300-311.
Twenge, J. M. (1997). Attitudes toward women, 1970-1995: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21(1), 35-51.
Twenge, J. M. (2000). The age of anxiety? Birth cohort change in anxiety and neuroticism, 1952~1993.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9(6), 1007-1021.
Xin, S., & Xin, Z. (2016). Birth cohort changes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loneliness and social support: One up, as another dow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40(5), 398-407.
Yu, L., Yan, Z., Yang, X., Wang, L., Zhao, Y., & Hitchman, G. (2016). Impact of social changes and birth cohort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hinese older adults: A 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 1990~2010.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26(2), 795-812.
Zhang, Y., & Xin, Z. (2019). Rule comes first: The influences of market attributes on interpersonal trust in the marketization proces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75(1), 28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