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論語》中的交友目的是“取友之善,增益仁德”;朋友的類別劃分為“益友”和“損友”;朋友之間的相處之道是具備誠信、真摯的品質(zhì)。因此,孔子的交友觀對現(xiàn)代具有結實志同道合的朋友、朋友之間需要相互信任以及保持朋友間相互學習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論語》 交友 啟示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在收錄整理孔子語言的基礎上編撰的。儒家學者將人倫關系劃分為“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蔽鍌€范疇,并且對每個范疇又有不同的釋義。如今,儒家“五倫”思想的內(nèi)涵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巨大的變化。“同門為朋,同志為友?!敝就篮系娜司奂谝黄鹪诨ハ鄮椭幕A上就可以成為“朋友”,孔子論“友”的思想對古今人倫關系的演進和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論語》中交友的目的:取友之善,增益仁德
“朋”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現(xiàn)。趙誠編著的《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對“朋”字的甲骨文進行了注釋,“像以線或繩將貝穿成串的形狀,當為象形表意字,甲骨文用做量詞來計量貝的多少,則為本義之引申?!盵1]“朋”字代表的是多的含義。許慎的《說文解字》對“友”進行了闡述“同志為友,從二又,相交友也?!庇肿⒚鳌岸郑艘?,亦取二人如左右手也?!盵2]“友”即“朋友”的意思為互相幫助的幾人組成的集體。在儒家的思想當中,君子的相處之道便是“道”和“義”的處事風格,著重強調(diào)的是儒家思想當中的“仁”、“義”、“禮”、“智”、“信”。孔子一以貫之的是“仁”的思想,要求自己和他人的最終目標是成為“仁德”的人?!墩撜Z》中的《里仁篇》對君子和小人的界限劃分清晰,“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3]282《論語·顏淵》寫道“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盵3]353認為在和朋友的交往中不僅能切磋文學方面的知識,還能通過學習朋友身上的優(yōu)點而輔助自己成為一個具備仁德的君子。
二.《論語》中朋友的類別: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迸笥延泻糜袎模瑢θ诉M行區(qū)分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墩撜Z·季氏》中說道,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4]“益友”為:真誠、正直的朋友;守信用的朋友;博學的朋友。“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毖员匦牛斜毓麆t是君子的處事風格。“損友”則是諂媚逢迎的人;陽奉陰違、表里不一的人;善于花言巧語的人。《論語·述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盵3]312“小人”經(jīng)常為一些小事所苦惱煩憂,與這樣的人結交,只會使自己同化于小人的行徑,缺乏君子的氣概和膽識?!墩撜Z·雍也》中提出孔子的中庸之道,“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盵3]301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發(fā)現(xiàn)別人的缺點之后應該保持中立,不偏不倚的態(tài)度,并且這種態(tài)度應當運用到與其他人的相處過程之中。社會關系充斥著復雜的人際交往,與人結交不僅需要學會分辨“益友”和“損友”,還要學會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三.《論語》中交友的原則:言而有信,情義真摯
《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3]254朋友之間的相處彌足珍貴,所以在朋友的相處之中就要做到誠信、德行、講情義。
(一)注重誠信是與人交往的基本要求
孔子認為在處理“五倫”關系的時候要講求“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兄弟有讓,朋友有信?!币虼耍c朋友的相處之道首要原則便是朋友之間的坦誠與誠信。《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3]256曾子每天對于自己的反省要求做到忠誠、誠信并且鞏固學習,“信”對于古人的立法制度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誠信是為人處世的首要原則?!墩撜Z·學而》“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盵3]261誠信符合儒家“禮”的倫理范疇,因此,儒家的“信”就要要求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言行一致,遵守誠信。
(二)注重德行是與人交往的重要準則。
德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的教育目標就是要培養(yǎng)品行一致的君子?!墩撜Z·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盵3]267君子與人交好,而小人卻是勾人他人,沒有真正的氣節(jié)與德行。《論語·八佾》“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3]271孔子將朋友之間的德行以“禮”的方式來加以呈現(xiàn),有德行的人做到了的儒家道義里面的“仁”,即與人交好不與人交惡,那么與這樣有德行的人相處必定是快樂的事情?!墩撜Z·里仁》“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3]279選擇與“仁”的人相鄰,學習鄰居身上的德行也是促使自己的德行能夠獲得增長,因而在與朋友的相處中始終能夠保持自己的德行與禮制。
(三)講求情義是與人交往的價值訴求
《論語·里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盵3]281君子對人的相處之道就是沒有親近、冷淡,君子與人相處的行為是要保持自身的一種中立的態(tài)度。首先,孔子認為與人的相處不應當把利益放在首位,《論語·里仁》“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盵3]281其次,朋友之間的真情實意應當有禮有節(jié),不應該過分的逾距,《論語·里仁》“子游曰:‘事君數(shù),斯辱也;朋友數(shù),斯疏也?!盵3]284最后,孔子認為朋友之間真正的情義不是錦上添花而是一種雪中送炭的情分所在?!墩撜Z·鄉(xiāng)黨》“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殯?!盵3]335由此,與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就要做到“君子義以為質(zhì)?!?/p>
四.《論語》中的交友觀對當今的啟示
(一)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
孔子將朋友的種類進行了劃分,分為“益友”與“損友”。在現(xiàn)代的交往之中,往往需要我們對朋友的“好壞”進行區(qū)分。首先,在結交朋友之處就要“觀其行”,觀察別人的品行是否值得自己與他結交。劉陶認為“所與交友,上必也同志。好尚或殊,富貴不求合;情趣茍同,貧賤不易志?!盵5]結交的朋友不會因為處境的好壞就會離你而去,而是在需要的時候都能夠伸出援助之手,共同進退。其次,在結交朋友的時候要結交超越自己的朋友?!墩撜Z·學而》“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3]258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要誠信、真摯,并且要看到別人的長處,結交不論在品行還是德行方面都勝過自己的朋友,這樣才會在朋友的身上學習優(yōu)點。最后,要結交學識淵博的朋友。“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迸笥训膶W識最終都會對自己有所增益,一個人自己進行學習的摸索不僅效率低下還有可能存在錯誤,因而需要博識的朋友加以指引,這樣才會“增益其所不能”。
(二)注重朋友之間的情誼
第一;朋友之間需要真誠,不存在欺騙的事情存在?!吨芤住は缔o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盵6]說明朋友之間同心同德的作用和好處,這也表明朋友之間的相處需要的是坦誠相待,互相不存在欺瞞的狀態(tài)。并且,朋友之間是需要推心置腹的,肝膽相照、惺惺相惜是促使成為朋友的關鍵所在。第二,朋友需要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富貴未必可重,貧賤未必可輕?!迸笥阎g的相處應當做到猶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真摯程度,不會隨著物質(zhì)情境的變化而讓真誠的友誼有所變化。第三,朋友之間要保持寬容大度的情懷;《荀子·非十二子》“遇友則修理解辭讓之義?!盵7]儒家思想中對朋友的相處之道是大度寬容,朋友之間最主要的精神就是禮讓平和的心理狀態(tài)。儒家的思想強調(diào)的是“禮”,即要發(fā)揮人本性的善良之處,因而對人的相處都提出要遵循禮讓的精神,這樣才能構建一個心態(tài)平和的人際關系網(wǎng)絡。
(三)保持互相學習的態(tài)度
《論語·里仁》“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3]280在別人犯過的錯誤中可以產(chǎn)生對自己的裨益,因此保持相互的態(tài)度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保持學習的態(tài)度?!墩撜Z》中的“成人”就是思想品格各方面都非常優(yōu)異的人,如要成為“君子”,那么學習是必不可少的,一個人只有遠大的胸懷和見識才會和“小人”區(qū)分開,并且這會成為“上智與下愚不移”根深蒂固的精神。第二,保持相互學習的方法。《論語·里仁》認為學習別人的長處需要自身進行一種反省的狀態(tài),“見賢思其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盵3]282要求通過把別人的行為與自己的言行進行對比,以此來檢驗自己與賢者之間的差距,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并且避免別人的缺點,這樣也是促使自己成為賢者或者是君子的方法之一。第三,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在與朋友的相處之中,避免出現(xiàn)煩瑣的言語和行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見到賢者要做到虛心的學習和討教。
五.總結
孔子生活在禮制社會,因而與朋友的相處就要符合“禮”的規(guī)范。與朋友的相處中,既要使自己的德行和學問沒有過失,也要學習他人身上的長處。禮制社會對人的要求很高,因此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就會影響人的品行,所以接下來對《論語》的剖析就可以從“禮”的角度進行。
參考文獻
[1]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8:57.
[2]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23.
[3]胡海建.中國本土教育學——《論語》中的教育智慧[M].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16.
[4]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24.
[5]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2:37.
[6]楊天才,張善文.周易[M].北京:中華書局.2011:57.
[7]樓宇烈.荀子新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8:7.
(作者介紹:劉穎,云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2017級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基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