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天氣至寒,記憶最暖。
中國人心靈中最柔軟的部分,一定有春節(jié)的一席之地。長輩,尤其是母親忙碌地為過年制作菜肴的場景,成為許多人一生的陽光。
在這一刻,人們心無旁騖,不再被生活的煩惱所束縛。他們把一個家庭所能獲得的最好的食物全部拿出來,虔誠而莊嚴地加工。這個時候,他們的勞動對象不是食物,而是愛。
“酥酪醍醐,名為上味?!?/p>
佛家認為的“上味”,都是繁復提煉而來,越是最終產品,越是珍貴。“酪—酥—醍醐”,這是一個越來越精煉的過程,就像佛家修行的減法一樣。醍醐灌頂,代指智慧貫通。
歷史上,大多數中國人都是農業(yè)人口,對奶制品接觸不多,“上味”是肉食,加入了繁復勞動進行形態(tài)、性質的改造的肉食,就是我們的“醍醐”。勞動便是烹飪,家庭里制作肉食主菜的過程,一樣包含著一種向往至善的虔誠。
在此過程中,操作者的心靈最為簡單,所有的專注只是為了給家人創(chuàng)造最佳的味覺、嗅覺和口感體驗。只有為人父母者,方能體會看著孩子美滋滋地吃自己做的菜時那種無以倫比的幸福感。
家庭的“上味”,里面是愛。因為是愛,它才能在記憶里持續(xù)生溫,在人生的脆弱時刻,給人力量。
食材與烹飪方法,比如是魚還是羊,是蒸還是烤,是清淡還是辛辣,取決于自然物產和氣候地理。而家庭烹飪與分享的過程,則與外物無關,它是人們的情感模式的體現——情感如伺生成、醞釀、表達和積淀,只有在這個過程中才能感受到的人們心靈深處細微的律動,是人心里最真實的善。
所以,招待最重要的客人,最好的方式是請到家里,動手為他做一頓飯。中國人會給客人做他心目中最好的肉食。出于那時跨數千年的文化遺傳,每一個等著吃肉的人,在這一刻都是他的孩子。
今天的春節(jié),已經去除了大部分儀禮,它的重要意義在于,在此期間,大部分人都可以坦然地成為單純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