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佳林 李志成
摘要:隨著世界多元化的發(fā)展,翻譯已經成了不同文化之間交流的重要工具。如何縮小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使譯本達到與源文本之間的對等,是翻譯領域一直在探討的問題。在奈達等著名翻譯家的努力下,翻譯對等理論日趨完善,且逐步成為翻譯理論的核心概念。本文通過介紹翻譯對等理論的發(fā)展過程,以及分析該理論在翻譯活動中的實踐應用,進一步探討如何在翻譯的過程中實現對等。
關鍵詞:對等 翻譯對等理論 實踐應用
引言
對等,實際上就是用不同的語言對同一事物及文化特征進行不同的描述。翻譯作為一門工具,其主要作用就是將源語言描述的事物用目標語表達出來,它的目的就在于使譯文讀者能夠產生和原文讀者相同的閱讀體驗,這體現的就是一種翻譯對等,所以說翻譯問題其實就是如何達到對等的問題。
1.翻譯對等理論的發(fā)展
從上個世紀中期開始,翻譯對等理論就成了許多翻譯理論家探討的焦點,包括卡特福德(Cartford)、雅各布遜(Jacobson)、奈達(Nida)、紐馬克(Newmark)和科勒(Koller)等學者都發(fā)表了自己的觀點。本文將舉例介紹幾個翻譯家和他們的翻譯對等理論。
1.1雅各布遜的語言意義和對等(linguistic meaning and equivalence)
雅各布遜曾在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中提出翻譯的三種類型,即語際、語內和語符翻譯。雅各布遜在文中對前兩個部分進行了論述,他認為語內翻譯可以和語碼單位(code-unit)進行對等,但不是完全對等關系;語際翻譯有時代替一個語碼單位,有時代替一整段。雅各布遜沒講語符翻譯,并不是它不重要,只是在他看來,這已經是根深蒂固、眾人皆知的了,而且在他的其他理論中能夠看出,雅各布遜的理論都是以符號作為基礎的。
1.2奈達的“形式對等”(formal equivalence)理論和“動態(tài)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理論
在前期,奈達先將翻譯中經常提到的“l(fā)iteral”、“free”和“faithful”用形式對等和動態(tài)對等兩個概念來體現,并對這兩個概念下了定義:形式對等要盡可能地使譯文與原文本在形式、內容上相同,做到譯入語在不同的語素上同源語言相似;而動態(tài)對等則基于奈達的“等效原則”上,他認為翻譯應該講求自然貼切,不能只顧及字對字的翻譯。
之后,奈達改進了這個理論,提出“功能對等理論”,主張從語篇角度出發(fā),用恰當和對等的語言,將原文本中的信息再次展現出來。奈達還認為,翻譯還應該有四個重要的基本條件:通順、傳達出原文的主旨、通俗易懂的表達和同源語言相同的讀者反映。
1.3紐馬克的語義翻譯(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際翻譯(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紐馬克著有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翻譯問題研究》和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翻譯教程》,他在奈達的基礎上,將對等理論進一步總結得出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前者要最大化的接近目的語言的句式結構,將原文的準確含義用目的語表達出來,而后者將讀者效果放在第一位,讓目的語讀者和原文讀者有相同的閱讀體驗。
至今為止,對等理論仍然處于翻譯界討論的中心,從上個世紀開始出現對等理論的概念,一直發(fā)展到今天,這個過程充滿了成就和批評。但對等理論不是“萬能理論”,不管是翻譯理論研究者還是專注于翻譯實踐的人,都要辯證地看待它。
2.對等理論在翻譯中的應用
在翻譯過程中達到對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于這個問題,我們應該開始從小的方面著手,運用合適的翻譯方法,逐步建立目的語文本和原文本之間的對等關系。本文將會從詞、短語和句法層面來舉例分析。
2.1詞匯及翻譯方法
詞匯是語法中最小的單位,在這個層次上最容易實現翻譯對等。像平常見到的水果,荔枝譯為“l(fā)ychee”,這些詞語都是完全對等關系,而有些詞卻是部分對等,比如桌子可譯為“table” 和“desk”兩種。這些詞并不是完全的和中文相對應,原因在于不同國家的文化和習俗不同,因此在翻譯的時候,就必須考慮兩種文化的差異,依靠語境來判斷,避免錯譯。
再比如“秀才”,有人音譯成“xiucai”,這個詞匯是中國特有的一個文化負載詞,指的是古代通過了科舉考試的人,若直譯為“xiucai”,外國讀者看不懂??紤]到中外文化差異,張培基將其譯為“scholar”,這樣一來,外國讀者就能明白“秀才”的含義了。還比如“某某平價藥店”,錯誤譯法是“mou mou cheap pharmacy”,正確譯法是“mou mou fair-price pharmacy”。不只是藥店名稱的翻譯,其他涉及到特色詞匯的翻譯,都要盡量使其滿足形式和功能上的對等,進而符合翻譯的標準。
通常來講,在解決詞匯方面的對等問題,一般使用直譯法。對于一些電影名,直譯也是很好的方法,比如“Anna Karenina”譯為“安娜·卡列尼娜”,這是因為遵循了基于語言共性的規(guī)則,用另一種語言實現了形式和功能上的對等。
2.2短語及翻譯方法
英漢兩種語言背后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對于含有文化特征的習語的翻譯,要基于相應的文化背景,從英漢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入手。理解漢語可以用順向思維,理解英語則必須用逆向思維。舉例來看。
例:An idea suddenly occurred me!
譯文:我突然想到了一個主意!
分析:將英漢做個對比,我們可以發(fā)現兩種語言的思維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不能像翻譯詞匯那樣采用直譯的方法,而是要抓住兩種語言結構上的差異,時刻注意不同文化下思維方式的特點,對順譯、逆譯、直譯和意譯進行正確地選擇。
例:Chinese dragon
譯文:麒麟(不是中國龍)。
分析:“龍”在中西文化中是兩個不同的象征,在中國,龍象征著權力、正義,在西方,龍往往是惡勢力的象征,因此不能直譯為“中國龍”。在這個例子中,體現的是形式對等中的譯文與原文形式相同,但含義不同。
這種類型的短語并沒有采取直譯的方法,而是兼顧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將習語中的意象進行了替換。考慮到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和含義,這種翻譯方法是最理想的。從整體上來看,譯文就實現了功能對等。
2.3句子及翻譯方法
下面來看一下句子的翻譯方法。
例:這點小東西送給您,東西不算太好。
錯誤譯文:Here is some little thing for you, but it is not very good.
用中文來解釋,這個句子是指禮貌地送東西給別人,若是譯成“but it is not very good”,外國人會理解成“為什么要送我不好的東西?”,那這反而成了不禮貌的行為。
所以,正確的譯文應該是:“This is a special gift for you.”雖然沒有達到形式上的對等,但是在功能上完整地將原文的意思表達了出來,況且在翻譯中實現形式對等和功能對等是很困難的,通常情況下會舍棄形式對等。
例:Her beauty beggars all description.
錯誤譯文:她的美麗超過了所有的描述。
這個例子若是直譯,肯定不能實現功能上的對等,必須根據語境調整語序。因此,正確譯文應該是“她美得無法形容”。從這幾個例子來看,在翻譯句子或者更大的篇章時,要充分考慮語境,從宏觀篇章入手,在各個層次之間尋找對等關系,才能達到翻譯的最大等值。
3.結論
經過多年的發(fā)展,翻譯對等理論的分支越來越復雜,體系越來越完善,尤其是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在人們的生活中應用廣泛,商店的門牌翻譯,旅游景點指示牌的翻譯等,都能夠體現翻譯對等理論,因此翻譯對等理論具有很高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包寶泉.翻譯對等與讀者反應論[D].西北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5月第3頁.
[2]仇戰(zhàn)宏.淺析功能對等理論指導下的文學翻譯[J].文學界(理論版),2012年第11期.
[3]耿為峰.考量翻譯“對等理論”[J].才智,2013年11期.
[4]黃禮怡.基于翻譯對等理論淺析成都市店鋪名翻譯現存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外語教育與翻譯發(fā)展創(chuàng)新研究(第八卷),2019(06).
[5]吳云平.論翻譯過程中如何遵循對等理論[J].海外英語,2013年14期.
[6]趙晨.翻譯中的形式對等和功能對等——以《白鯨》漢譯本為例[D].首都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