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君 魏悅
(江西省自然資源檔案館(江西省地理空間數(shù)據(jù)交換中心) 江西南昌 330025)
地貌(地形)暈渲(山體陰影)在地圖制圖中應用非常普遍,往往作為各類地形圖、景觀圖、自然地理圖以及政區(qū)、旅游等地圖的背景,以增加高程信息,讓地圖表現(xiàn)更直觀,從而增強地圖的可讀性。
早期,暈渲地圖一般由制圖學家手工繪制而成,雖然制作周期比較長,但是藝術及綜合效果非常好。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代地貌暈渲一般利用DEM 由計算機自動完成,幾乎不需要人工干預就能達到很好的質量水平,新的算法也在不斷融入,如Leland Brown 將紋理暈渲方法引入地貌暈渲生產(chǎn)軟件。
地貌分層設色是基于高程屬性,用不同色調的顏色對應不同的高程來表示地形起伏。該方法歷史悠久,受制圖學家青睞已有150 多年的歷史,上世紀中期,其角色和設計方法受到制圖學界重新審視,主要原因就是單一的高程設色不能精確反映當?shù)氐臍夂詈椭脖恍畔ⅰ?009 年,出現(xiàn)了交叉混合(Crossblended)分層設色。
一般情況下,地貌分層設色往往會疊加暈渲以增加高程信息,之前有學者使用Photoshop 將分層設色以正片疊底方式疊加到灰度暈渲生成彩色暈渲效果[4],也有學者采用HSV 色彩模型繪制彩色暈渲圖,還有專門的軟件用來生成彩色暈渲圖[5]。自上世紀80 年代以來,國內(nèi)外相關機構和制圖專家一直在研究探索制作3D 地形圖(鳥瞰圖)。
為了同時表示出高程起伏細節(jié)與生動的色彩,借助Photoshop 圖層混合模式和色階調整功能,本文提出一種迭代自適應方法將灰度暈渲與高程分層設色(或其它類型的地圖圖層)疊加來生產(chǎn)彩色暈渲。
混合模式是Photoshop 的一個菜單,出現(xiàn)在軟件的多個地方,一是使用PS 畫筆工具時,其選項工具欄里有混合模式列表,它會決定您所使用的畫筆與其所在的圖層現(xiàn)有的像素如何交互(混合)。二是出現(xiàn)圖層面板上方,主要影響某個圖層與其底下圖層的混合模式。還有在軟件其他地方,如填充、濾鏡等操作,這里我們主要關注圖層的混合模式。
展開Photoshop 圖層混合下拉列表我們可以看到Photoshop 提供了數(shù)十種混合模式,每一種的算法不一樣,但大體可分為六大類,軟件中用分隔線隔開。主要說明如下(表1):
表1 Photoshop 圖層混合模式功能分類及實現(xiàn)效果說明
如下是應用不同類型的混合模式的效果如圖1。
圖1 不同的混合模式效果對比
先將暈渲圖層的混合模式設置為“線性加深”,在該模式下,結果會根據(jù)暈渲圖層的灰度進行線性加深,顏色越深,變暗程度越大,如果暈渲圖為白色的話,那么混合后底圖顏色不會變化如圖2。
圖2 “線性加深”混合疊加
如果想讓有陰影的山區(qū)變暗,但是不想讓平地變暗,如上圖中的藍色部分,可以通過調整黑白暈渲圖層的灰度,使該層的亮色(光照)區(qū)域變?yōu)榧儼咨@樣就不會對下邊的分層設色圖層有加深效果,由色階調整工具達到此目標。具體步驟如下:
1)在圖層面板中選中暈渲圖層;
2)在主菜單中,選擇“圖層——新建調整圖層——色階…”,命名為“陰影色階”,在屬性面板中,將直方圖下方最右側的滑塊調整至直方圖頂點正下方的位置如圖3。
圖3 暈渲圖層色階調整(亮區(qū)變白)
該操作將暈渲圖層的平地(灰度偏亮的區(qū)域)變成白色,這樣該區(qū)域在與下面圖層混合時,不會有變暗效果。
3)將光標放在陰影色階調整圖層與暈渲圖層的中間位置,然后按住Alt 鍵(Windows),當光標出現(xiàn)向下的箭頭形狀時,單擊,使該調整圖層僅作用于其下方的第一個圖層(黑白暈渲圖層)。
經(jīng)過上述應用“線性加深”混合疊加,陰影區(qū)有了較好的起伏效果,同時經(jīng)過給暈渲圖層運用色調調整效果,使得光照區(qū)域沒有變暗,但發(fā)現(xiàn)有些平坦地區(qū)的高程起伏細節(jié)信息丟失了,如下圖左上角的河谷地區(qū),右圖的丘陵地帶中的平地,如圖4 所示。
圖4 平原區(qū)域細節(jié)損失部分
為了反映上述光照區(qū)域的起伏細節(jié)信息,可以做一個與陰影區(qū)域相反的混合模式——濾色(英文稱為Screen)。在該混合模式下,暈渲圖層中的黑色部分不會對下邊圖層色調有影響,其他色調將對下方圖層有一個“變亮”的效果,色調越淺,混合后變亮效果越明顯。
首先,對暈渲圖層做一份拷貝,然后用色階功能將暈渲圖層中的暗色(陰影)部分都變黑,保留亮色(光照)部分的紋理,再應用“濾色”模式,具體步驟如下:
1)在Photoshop 圖層面板中,按住鍵盤的Alt鍵,然后點擊并拖動暈渲圖層到最上面,生成拷貝圖層,雙擊圖層名稱,將名稱改為“高亮區(qū)”。將下面的暈渲圖層改為“陰影區(qū)”;
2)隱藏陰影區(qū)圖層和陰影色階圖層;將高亮區(qū)圖層的混合模式設置為“濾色”;
3)將高亮區(qū)圖層的混合模式設置為正常模式,然后在主菜單中,選擇“圖層——新建調整圖層——色階…”,命名為“高亮色階”。將直方圖下方最左邊的滑塊向右滑至直方向最高點的正下方(也可以記下前面對應的數(shù)值),如圖5 所示。
圖5 暈渲圖層色階調整(暗區(qū)變黑)
這樣暈渲圖層中只有高亮區(qū)才有細節(jié)紋理信息,暗色區(qū)域全變?yōu)楹谏?/p>
4)將光標移到“高亮色階”靠近“高亮區(qū)”圖層位置,然后按住Alt 鍵,當光標變?yōu)橄蛳录^圖標時,單擊,讓“高亮色階”圖層只影響下面的高亮區(qū)圖層。然后將高亮區(qū)圖層混合模式設置為“濾色”。
這個結果對暈渲圖層的高光區(qū)(平地)實現(xiàn)了較好的效果。最后,將陰影區(qū)和陰影色階圖層顯示,完成兩者的疊加。
如果我們將高亮色階和高亮區(qū)圖層切換隱藏和顯示的狀態(tài),可以看到加了高亮區(qū)的混合之后,平地的細節(jié)信息就顯示出來了如圖6。
圖6 “濾色”混合疊加增強了平原區(qū)的細節(jié)
這樣就基本完成了地形暈渲與分層設色圖層比較理想的混合疊加。在此基礎上,如果還需要作進一步的調整,可以直接調整兩個色階調色圖層的直方圖,如讓高亮區(qū)多一些或陰影區(qū)多一些,也可以調整兩個暈渲圖層的透明度。
通過對地形暈渲圖層做了兩個拷貝,其中一個混合模式設置為“線性加深”,用于給分層設色圖層疊加陰影效果,另一個混合模式設置為“濾色”,用于增加高亮區(qū)(平地)的地形細節(jié),分別給每個暈渲圖層都添加了色階調整圖層,調整設置為“線性加深”的暈渲圖層的色階以使其只影響陰影部分,調整設置為“濾色”模式的暈渲圖層的色階確保其只影響高亮部分。通過這種設置,讓平地地形區(qū)域的顏色保持或接近原來的顏色,然后在山地的陰影區(qū)或向陽區(qū)適當增加陰影和光照,最終達到一個較好的效果。
本文提出的方法也適用于暈渲與其他類型的柵格圖層(如影像/地表覆蓋/政區(qū)等)進行疊加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