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易經(jīng)》是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寶庫,也是當代人對古代文明和文化繼承的饋贈。本文在解讀《易經(jīng)》內容的基礎上,從研究其文化價值的角度,探析了《易經(jīng)》對人類和社會的思維方式、審美觀念產(chǎn)生的深刻影響。同時《易經(jīng)》也反映了在一定層面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已經(jīng)牢牢深入人心的深刻影響,不知不覺影響著人類的生活方式。
關鍵詞:《易經(jīng)》;文化價值;思維方式;審美觀念
作者簡介:楊婉婷,女,漢,江西人,吉林師范大學學生,研究方向: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36-0-02
1.《易經(jīng)》的基本內容
《易經(jīng)》含蓋萬物,上善若水任方圓,亦是中華的萬善之源。其中包括文化額度,思維境界以及綱紀群倫,《易經(jīng)》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了解和把握世界,把自然萬物看作是一個互相感應且互相割舍不斷的有機整體,同時也是“天人合一”的最好詮釋。它是以宇宙為學府,以自然為宗師。有的人認為《易經(jīng)》是占卜,有的人則認為其是天文,有的人認為《易經(jīng)》是教人做人。其實,《易經(jīng)》的主要思想是引導人如何具體向自然學習的經(jīng)典文化。《易經(jīng)》是闡述天地世間變化的古老經(jīng)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是體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價值理念的不朽的名作;同時也是灌輸整體思想理念的強大武器。其內容涉及文化、哲學、生活、文學、政治、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萬書之源,群經(jīng)之首,同時也是儒家、道家、法家共同的傳頌經(jīng)典。
1.1《易經(jīng)》的卦爻辭
《易經(jīng)》有64卦,是由“八卦”兩兩相重而得,“八卦”則是由“陰”、“陽”二爻三疊而成?!吨芤住返摹瓣帯薄ⅰ瓣枴?,分別呈中斷的與相連的線條形狀,即“––”與“—”。在“陰”與“陽”的基礎上,圣人將其符號三疊而成八種不同形狀,分別命名為不同的卦名并有其相應的象征,稱為“八卦”(也稱“經(jīng)卦”)。古人用陰陽范疇來表現(xiàn)寒暑、日月、男女、晝夜、奇偶等眾多概念。圣人再將“八卦”兩兩相疊,構成六十四個不同的組合體,所謂的卦爻辭,即系于符號的文辭,其中卦辭每卦一則,都蘊含著全卦的蘊意和象征。
2.《易經(jīng)》文化價值的體現(xiàn)
《易經(jīng)》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是依據(jù)長久豐富的歷史形成的。其為古代文化中的傳統(tǒng)思維模式與思想原則奠定了基礎。它既包含"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為工具理性所提供人們的自然知識,又含有"關乎人文以為化成天下",為價值理性所追求的人文思想?!兑捉?jīng)》弘揚和諧統(tǒng)一的傳統(tǒng)原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本基調。同時對古代詩歌的比興創(chuàng)作方法影響巨大。意和象結合的思維模式,孕育了中國畫的傳統(tǒng)方法,八卦圖的思想模式和創(chuàng)作模式已不知不覺存入美術家的腦海和創(chuàng)作中,美術家多以八卦圖為創(chuàng)作書畫的經(jīng)典秘訣。
2.1《易經(jīng)》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
中國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是整體思維方式。中國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是整體思維方式。早在西周時期,整體思維已經(jīng)蘊入中國傳統(tǒng)的思維當中,所謂整體思維,就是普遍聯(lián)系、相互制約、共同進步、萬物合一的觀點和想法去看待世間萬物,整體思維的思考方式,是中國古代乃至現(xiàn)現(xiàn)今強調事物的相互聯(lián)系性和整體發(fā)展性。在浩瀚宇宙中,天與人,人與社會,社會與他物即“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吨芤住返摹巴铺斓酪悦魅耸隆保疤烊撕弦弧彼枷胧恰吨芤住氛w思維觀念立論的基本依據(jù)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與天地、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從而合理指導人之所作所為,探究人與萬物的合作方式和相處模式,進一步為人與自然和諧奠定了豐富基礎,同時也打開了新的思維模式的大門。
2.1.1類比的思維方式
在《易經(jīng)》中表現(xiàn)的思維方式不僅僅是它的整體原則,它的濃縮化、符號化、抽象化特征更是進一步影響了中國人的傳統(tǒng)思維方式。在《易經(jīng)》中,最能體現(xiàn)類比的思維方式是它的“陰陽之渭道”。世間萬物均有陰陽相對,有天必有地,有你必有他,有陽必有陰。再比如,“––”稱為“陰爻”,“—”稱為“陽爻”。也恰恰提現(xiàn)了類比的思維方式。因為“陰陽之謂道”的“道”,是在處于不斷的發(fā)展和變化著的過程中。為了簡單迅速地反映這陰陽的變化規(guī)律,古人探索出各式各樣的表達方法。通過使用《爻》來描述《道》的變化的表達方法,以及表達陰陽之渭道。辭曰:“道有變動,故曰《爻》”,“天地變動,圣人效之”,“《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八卦成列,在其中矣。既《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剛柔推而生變化?!闭f卦曰:“發(fā)揮于剛柔而生《爻》?!绷τ纱丝梢姟吨芤住吠峭ㄟ^剛柔《爻》之屬性推斷事物的變化規(guī)律的。同時,還可反映這些規(guī)律到底對我們生存有什么影響。“《爻》動乎內,吉兇見乎外?!本褪菍@種思想方法的寫照和反應。
2.1.2辯證的思維方式
世間都有萬物歸一的原則。有句古話“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倚”恰好說明了世間萬物都有其對立面。一件事的好壞不在于它的結果是好是壞,也不在于事情發(fā)生得是否順利,這就是事物的對立統(tǒng)一性。
在《易經(jīng)》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觀察到和了解到辯證的思維方式。周易二字,周指的是周全和周流;易指的是更易、變化。易學是要在變化之中尋找其背后隱含的真相,看似好的一面藏著壞的一面,看似困難的情況卻也隱藏著大機緣。以乾卦為例:卦辭為“元、亨、利、貞”,表示吉祥如意,利于長期發(fā)展。但是六爻中也有包含:潛龍勿用,或躍在淵以示警惕;潛龍勿用:暫時隱忍以待良機;或躍在淵:進退有度,不要貪功冒進;亢龍有悔:提防驕縱,功成身退。這正是人生際遇,不得志時需要耐心等待,成功后需要細思過失,前進過程中,當進則進,當退則退,勇敢前行,謹慎行事。方可遠久昌盛,立于不敗。
2.2《易經(jīng)》影響了中華文化的審美觀念
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曲目中,用聲音描繪景物的作品非常多,即使“平沙落雁”、“春江花月夜”之類的音樂,模仿也只是片斷性并且不深刻的。這些手法帶有寫意的性質,并且多著重于描寫奇特的自然景觀。一些特定的樂句,竟然可在幾個截然不同意境的標題樂譜中找到,這與其說是描繪不如說是象征。在“天人合一”中解脫了因為認識世界而感困惑的藝術家的心境,由于“道可道,非常道”的勸慰而由“空間恐懼”心理趨向寧靜。神秘的“道”既是一切的主宰,它是藝術家針對詩文的不同表現(xiàn),然而又是捉摸不到的。
“詩言志”三個字是最精煉的是關于《易經(jīng)》的深刻含義,由于在中國畫里歷來提倡傳神寫意,所以“八卦”的思想會存在于每個中國人以及藝術家的思想當中。
2.2.1美術的審美
美術家把“太極圖”作為書畫的秘訣,把《易經(jīng)》中的和諧統(tǒng)一思想適當運用于美術創(chuàng)作中。中華傳統(tǒng)繪畫所講究的意境與西方傳統(tǒng)繪畫完全不同,是“觀物取象”的象,不是“照相”的像;是精神的象,不是實物的像;是天人合一的象,不是大地自然的像。畫家以畫面的空白清冷暗示它的無所不在。
2.2.2舞蹈的審美
中華傳統(tǒng)繪畫所講究的意境與西方傳統(tǒng)繪畫完全不同,《易經(jīng)》用“圓”來表示宇宙的周而復始、生生不息,故而無論是古典舞蹈還是現(xiàn)代舞蹈,都是由曲和圓的動作構成的。中國舞蹈常用動作的圓潤來體現(xiàn)天道,用手劃圓的動作模擬太極,用腰劃圓的動作模擬兩儀,用腳劃圓的動作模擬八卦。
中國舞蹈以效法天地自然作為最美的標準,所以舞蹈動作也注重對百獸的模仿。尤其先秦時的舞蹈,都是以“率百獸舞”為主。相傳,伏羲曾創(chuàng)作了《扶來》,就是在模仿鳳的動作和形態(tài);周代流行的“羽舞”,則是模仿飛鳥;祭祀先祖用的“十二獸舞”,則是在模仿十二種動物的動作和形態(tài)。這些都與《易經(jīng)》的“觀物取象”相通。到今天流行的舞獅、龍、鳳等習俗,也是源于此。中國舞蹈的結構不少與八卦致。如“葛天氏之樂”就由八闋組成,由八人舞蹈;“蠟舞”是為了慶祝豐收的舞蹈,其酬謝的神靈共有八位;漢初的“靈星舞”“巴渝舞”也都是“歌九功,舞八佾”;班固在其《東京賦》中也記載了一種六十四人舞蹈的祭祀舞,這種舞蹈呈八卦排列;八卦舞則是舞蹈的人隨著八音的節(jié)奏,踏著八卦的方位起舞。
3.總結
《易經(jīng)》把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規(guī)律融為一體,天地人間,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將商周時期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歸納成哲理,形諸于文字,巧妙地將其嫁接在其陰陽符號上。伏羲始作八卦至《易經(jīng)》成書約三千多年歷史,走過漫長和豐富的歷程。賦予“無言符號”以生命,給我們留下了一份寶貴遺產(chǎn),內容豐富,思想博大精深,猶如座富麗堂皇之思想圣殿。《易經(jīng)》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捷之處,在便捷的同時,也讓人們意識到未知的可能。通過幾個簡單的卦象,可以讓人們重新定位,重新思考,并且有效地解決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和困惑。本文在闡述《易經(jīng)》的文化價值的同時,從思維方式和審美觀念上說明了《易經(jīng)》對人類的影響。它奠基了美術,舞蹈的審美價值和中心理念,深入地了解易經(jīng)之思想內涵和學術價值,吸收其有益之因素,排除其負面之影響,啟迪我們自立自強、內隱不外露、厚積薄發(fā)之處世哲學;引導我們堅守正道、腳踏實地、執(zhí)著專一之做人見解;教會我們臨亂不驚的做事之道。易經(jīng)與社會的關系如同同心之圓,或者說如同地球與銀河系之間的關系,看上去很遙遠,實際一切皆在其中,這種玄妙體現(xiàn)為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人類的進程,組成社會的經(jīng)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以及社會的文化與文明之上,表現(xiàn)在個人之上可稱之為命運。易經(jīng)強調的是天、地、人三者合一的關系,講求遵從自然的規(guī)律,不斷認識自我,于所行之事中突破自身的障礙,從而利己利他。
《易經(jīng)》與社會的關系如同同心之圓,或者說如同地球與銀河系之間的關系,看上去很遙遠。從《易經(jīng)》而言,社會的前景由大眾的整體思想境界決定,從個人而言,個人的命運由個人的思想水平?jīng)Q定。易經(jīng)的性質實質是思想的付出形式于存在中的體現(xiàn),易經(jīng)與社會的根本關系無外乎社會與個人的無私性與自私性。
參考文獻:
[1]楊振寧.易經(jīng)對中華文化的影響[J].自然,,2005(1).
[2]沈致遠.抽象繼承——兼論關于 易經(jīng) 的爭辯[J].科技文萃 2005 年(2).
[3]許外芳.略論《易經(jīng)》的類比思維及其對中國古代科技 的影響[J].學術探索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