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尚周 王寧
摘 要:職業(yè)院校作為培養(yǎng)高技能人才的主陣地,應上好思政課,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接班人。本文闡述云南省楚雄技師學院對于大思政工作的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職業(yè)院校? ? 大思政? ? 工匠精神
構建大思政格局是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學化的必要環(huán)節(ji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chuàng)造的重要基礎,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高技能人才首先要求就是思想政治素質,必須堅持黨的教育方針,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首要任務。云南省楚雄技師學院(以下簡稱“學院”)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錘煉工匠精神為落腳點,探索出一條具有職業(yè)院校特色的大思政工作之路。
一、建構背景
(一)新形勢下的新變化
一是世界信息互聯(lián)互通共享。隨著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發(fā)展,信息互聯(lián)互通、同步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工作對象在獲取信息上處于同一“起跑線”,逐漸失去原有位勢差。二是學生價值觀念過于感性?,F(xiàn)代社會思想多樣化、價值多元化,青年學生對于理論評判標準從客觀真理性轉化為主觀體驗的價值化,迫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創(chuàng)新形式。三是學生素質參差不齊。中職學生由考錄制轉為注冊制以來,生源素質參差不齊。學院全日制中職學生中95%以上來自農村,7.2%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思想、文化、身心素質與時代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壓力大。
(二)新形勢下面臨新挑戰(zhàn)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單一。一些教師教學手段陳舊,教學內容脫離學生生活,使得思政課教學效果不明顯。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易受極端思想侵蝕。各種極端思想與我黨爭奪青年人才的斗爭從未停止。三是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滯后于時代形勢變化速度。學院思想政治教育者主要集中在“70后”“80后”,對意識形態(tài)領域政治敏銳性不強,對網絡輿情研判不準確,面對“00后”的學生經常感到力不從心。
(三)新形勢下存在新矛盾
一是思政課教師數(shù)量不足與教育任務重的矛盾。高校思政課教師數(shù)量不足、質量不高,影響思想政治教學工作。二是學校作為意識形態(tài)主陣地與學生認知能力弱的矛盾。楚雄技師學院在讀學生2.3萬人,主體為初中畢業(yè)生,17歲以下占70%,這類學生年齡偏小、心性不穩(wěn),成為意識形態(tài)工作難點。三是自媒體高度發(fā)達與教學手段單一的矛盾。當今世界是互聯(lián)網信息時代、人工智能時代、融媒體時代,多樣性需求、多元化選擇成為必然,一些教師對學生所思所想知之甚少,對新技術新媒體一知半解,思想政治教育習慣生硬說教、灌輸為主,不善創(chuàng)新求變、因勢利導。
二、探索實踐
(一)抓思想認識,增強定向力
一是黨建引領把方向。成立思想政治教育黨支部,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黨建工作生命線,把抓好黨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功,堅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確方向。二是以文化人樹導向。發(fā)揮文化育人作用,凝練“立德養(yǎng)志、懷技報國”的校訓 “書卷氣韻、工匠精神”的校風,以“精益求精、運化天工,開物成務、創(chuàng)化新思,鑄魂立本、入化市場”為辦學理念,形成以精神文化、物質文化、環(huán)境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為主體的校園文化內涵體系。三是強化學習定取向。在教師群體中實施素質能力提升工程,制定理論學習安排意見、學習培訓計劃和教育培訓要點,借助“學習強國”“云嶺先鋒App”等,組織“百名講師上講臺、千堂黨課下基層、萬名黨員進黨校”。在學生群體中依托“課堂、團校、宣講團”三級平臺,通過思政課、《楚雄技師》專欄、道德講堂等,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工作,確保從入學到畢業(yè)、從第一課堂到第二課堂、從制度到環(huán)境、從理論到實踐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二)抓組織保障,增強引領力
一是堅持高位推動。學院黨委承擔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責任,作為管黨治黨重要內容,成立由黨委書記任組長、班子成員為成員的德育領導小組,組建16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議事協(xié)調機構,建立黨委統(tǒng)一領導,黨委辦公室、組織人事處、宣傳統(tǒng)戰(zhàn)處、思想政治教育部、教務處、學生工作處、團委履行主責,各部門齊抓共管的“1+7+N”工作格局。二是健全工作體系。堅持全員抓思政,以實現(xiàn)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內部整體性、協(xié)同聯(lián)動和整合貫通為目的,組建思政教育部、學生工作處、院團委、宣講團、值周組、班主任、學生干部“七支骨干力量”以及84個社團、14支志愿者服務隊,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主題黨課團課、思政下鄉(xiāng)等活動,健全各部門緊密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三是強化要素保障。堅持“誰主管、誰負責”“管學科必須管思政課學科建設、管教學必須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管財務必須管思政課建設經費保障、管人事必須管思政課師資建設”。每年投入工作經費100余萬元,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所需人、財、物、技等要素。四是明確工作職責。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黨委書記認真履行第一責任人責任,對思政課建設重點工作親自部署、重大問題親自過問、重要事項親自協(xié)調,每年為新進教職工和新生講授“入校第一課”。院長認真履行政治責任,把思政課建設融入教育教學和行政管理全過程;班子成員認真履行“一崗雙責”,結合分管領域落實思政課教育教學、學科建設、科研立項、實訓實踐,形成全員抓思政的合力。
(三)抓制度建設,增強指導力
一是建立黨政決策機制。將思政課建設列入黨委重要議程,與其他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落實,制定書記院長工作分析會,班子成員、黨支部書記專題向黨委和黨委書記匯報工作,黨政領導聯(lián)席會,值周交接會等制度,定期研究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決策。二是建立協(xié)同推進機制。制定《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施意見》《德育實踐工作規(guī)范》等20多項制度,以完善的制度、規(guī)范的程序協(xié)同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化、標準化、常態(tài)化。三是建立考核評價機制。制定聽評課管理辦法,以思政課為重點,堅持院領導每周聽課不少于1學時、綜合部門負責人每學期不少于10學時、教學管理部門和系部負責人每學期不少于20學時。制定教學事故認定處理辦法,將教學效果與績效、評優(yōu)、職稱掛鉤,健全考核獎勵和責任追究機制。
(四)抓師資隊伍,增強履職力
一是組建專職機構。由黨委統(tǒng)一領導、黨委書記主抓,履行主責的黨委辦公室、組織人事處、宣傳統(tǒng)戰(zhàn)處、思政部、教務處、學生工作處、工會、女工委、團委機構一應俱全,人員配備到位;完善德育工作領導小組等議事協(xié)調機構,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綜合管理平臺。二是組建專兼職隊伍。全體教職工都承擔思想政治教育任務,對照“四有”好老師和“六要”思政課教師標準,加強黨員領導干部、思政課教師、學團干部、宣講團、先進模范、班主任、學生干部“七支隊伍”建設,穩(wěn)定專兼職思政隊伍。三是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開展師德規(guī)范和法紀線上線下學習考試、師德承諾、學生評教等活動,引導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人。四是提升履職能力。走出去學習,多批次組織思政課教師到北大、浙大、復旦、上海電子職教集團等高校學習,到昆明、普洱、保山等地考察;請進來培訓,每學期專家學者到校講課思政教師全員參與,思政部每學期3天校本培訓均按計劃組織開展;以賽促學,組織思政課教師參加全省“創(chuàng)新杯”德育課大賽、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教育大賽、全州和學院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大賽、學院優(yōu)質課課堂教學大賽等,開展思政公開課、示范課、優(yōu)質課觀摩活動,提升思政課教師履職能力。
(五)抓育人載體,增強感染力
一是“文化+技能”育人。堅持文理兼修,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主要內容,開展“校園文化月”活動,舉辦優(yōu)秀愛國電影展播、中華傳統(tǒng)道德講座、經典誦讀,傳承文化基因。立足職教特色開展“技能競賽月”活動,定期組織大師工作室成果展示,健全職業(yè)技能競賽體系,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二是“四位一體”育人。課堂育人常態(tài)化,嚴格執(zhí)行思政課國家標準,最大限度挖掘各學科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構建較為完整的教材、課程、課時、師資體系,打造情景式、互動式、體驗式“思政小課堂”。組建思政宣講團,通過論壇、講堂、報告等形式,為師生宣講政策、分析形勢,打造專家型、專題式、主題化“思政大課堂”。生活育人規(guī)范化,深化“一日十常規(guī)”管理,加強教室文化“十要素”建設,開展“我愛我家”主題宿舍文化建設,以規(guī)范內務、點綴生活為內容的“疊被子”比賽,開展生活常識普及、生活技能培訓、生活態(tài)度培養(yǎng)、珍愛生命教育,將校訓校風、管理要求落實到日常生活。勞動育人日?;瑒澏烽L責任區(qū)、衛(wèi)生保潔區(qū)、綠化管護區(qū),每周安排班級德育實踐,組建粉刷、維修等小分隊開展公物維修、植綠護綠勞動,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顒佑似放苹?,堅持一月一主題、一周一集結、一天一活動,定期開展技能、社團、志愿服務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國夢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傳統(tǒng)文化教育融入其中,創(chuàng)建校園文化節(jié)、新年音樂會等活動品牌。三是“文明創(chuàng)建”育人。把文明創(chuàng)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抓手,以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創(chuàng)建文明校園為契機,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持之以恒地開展文明創(chuàng)建。
三、經驗啟示
(一)黨的領導是根本保證
只有牢牢掌握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權,加強黨對思政課建設的領導,才能確保思政課建設正確政治方向,確保用科學理論培養(yǎng)人、用正確思想引導人。
(二)協(xié)同聯(lián)動是重要途徑
大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只有打破條塊分割,有效銜接院系兩級、處室系部、課堂上下、課本內外,做到一體領導、統(tǒng)籌推進、協(xié)同聯(lián)動、合力運行,才能實現(xiàn)大思政工作整體貫通。
(三)專業(yè)人才是核心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歸根結底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必須打造一支高精專的師資隊伍。
(四)第二課堂是關鍵支撐
大思政之“大”,重要一點就是走出課堂教學、探索課外實踐,發(fā)揮對思政理論課第一課堂的重要補充支撐作用。
四、工作建議
(一)搭建大平臺,突出思政部主導地位
成立大思政領導小組,統(tǒng)籌全院師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黨委領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領導體制。建立以思政部為主導、相關部門參與的“1+N”大思政工作體制,健全思政課績效考核管理體制。
(二)開辟大課堂,構建思政課支撐體系
健全課堂思政,堅持日常思政,拓展網絡思政,完善宣講團工作機制,依托黨校、團校、講堂、論壇等載體,立足學校職能和人才資源,開設專家型、專題式、主題化“思政大課堂”,堅持每月一講。
(三)深化大研究,統(tǒng)籌思政課學科資源
依托思政部組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統(tǒng)籌文學、哲學、教育學、歷史學等學科開展教學研討和課題研究。建立健全思政課教師一體化備課機制,構建課前準備、課中講授、課后總結的多樣化教學模式,推動思政課教師教學手段現(xiàn)代化,整體推進所有課程思政化進程。
(四)組建大隊伍,提高思政課教育層次
按照“六要”要求,在“七支骨干力量”基礎上,進一步優(yōu)化分類整合,重點建設“三支隊伍”,即專職隊伍要體現(xiàn)高水平、專業(yè)化,兼職隊伍要體現(xiàn)政治性、學術性,學工隊伍要體現(xiàn)先進性、代表性。
(五)推動大融合,形成大思政工作合力
用好黨校、團校、宣講團等校內資源,借好黨史進校園、黨史黨性教育基地、“五老”等校外資源,推進思政課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相互融合,使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合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N].新華社,2019-03-18.
[2]張志軍.打造高校全過程的“大思政”格局[N].光明日報,2019-12-31.
[3]魏啟晉,林玲玲,徐楊.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2019(6).
[4]楊建.基于生源結構變化的高職學生思政教育供給方法研究[J].無錫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9(5).
(作者單位:云南省楚雄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