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如林, 魏書彬, 邵玉金
(1.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 江蘇 淮安 223100; 2.江蘇省洪澤中等專業(yè)學校, 江蘇 淮安 223100; 3.江蘇省洪澤中學, 江蘇 淮安 223100)
1959年,英國物理化學家、哲學家波蘭尼出版了其個人著作《人之研究》,書中提出這樣的觀點:人類有兩種知識,通常所說的知識是用書面文字或地圖、數(shù)學公式來表達的知識,這只是知識的一種形式;還有一種知識是不能系統(tǒng)表述的,例如我們有關自己行為的某種知識。如果我們將前一種知識稱為顯性知識的話,那么我們就可以將后一種知識稱為隱性知識[1]。
我國學者王方華教授對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在《知識管理論》一書中指出:顯性知識是指那些能夠以真實的語言明確表達的,表達方式可以是書面陳述、數(shù)字表達、列舉、手冊、報告等,這種知識能夠正式地、方便地在人們之間傳遞和交流。而隱性知識是建立在個人經驗基礎之上并涉及各種無形因素如個人信念、觀點和價值觀的知識,是高度個人化的,難以公式化和明晰化[2]。
筆者經過研究認為:顯性知識是可以進行表達的知識,表達的形式可以是語言、文字、符號、圖像、圖表、圖片、編碼、手勢、音頻、視頻等;而隱性知識是難以通過這些形式進行表達的,它是不可言傳但可意會的知識。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的矛盾統(tǒng)一體。顯性知識對人的成長固然有重要影響,但這種影響是當前的、短期的,而隱性知識對人的影響是長遠的、終生的。
我國學者石中英教授對教育領域的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進行了深入研究,著有《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一書,他認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僅存在著大量的顯性知識,而且也存在著大量的隱性知識。從類型上說,既存在著教師的隱性知識,也存在著學生的隱性知識;既存在著有關具體的教學內容的隱性知識,又存在著有關教授和學習行為的隱性知識,還存在著有關師生交往和學生之間交往的隱性知識[3];等等。
筆者經過研究認為:高中教學中既存在大量的顯性知識,又存在大量的隱性知識,課本上的陳述性知識是顯性知識,教學實踐中的過程性知識是隱性知識。高中教學中的隱性知識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技能層面”的隱性知識,包括難以言明但可黙會的技能或技巧,可以形象化地稱之為“訣竅”,源自個人的親身體驗,高度個性化。例如:演講技能、表演技能、實驗技能、手工技藝、思維技巧、以及組織協(xié)調能力、個人書畫特長等,均屬于此類知識。第二類是“情感層面”的隱性知識,包括個人理想、信念、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毅力、習慣、直覺、預感、靈感、心智模式及個人洞察力等。
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兩者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螺旋上升的矛盾統(tǒng)一體。顯性知識是基礎性知識,隱性知識是根本性知識。顯性知識的增長與運用會促進隱性知識的增長和發(fā)展,使隱性知識得到充實和優(yōu)化,同樣,隱性知識的增長與運用又會促進顯性知識的增長和發(fā)展,使顯性知識變得更為豐富、完善、系統(tǒng)化。
2.1 顯性知識是基礎性的知識,顯性知識的增長促進隱性知識的增長
顯性知識在人類文化傳承、社會生產、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現(xiàn)實社會中,個人要適應時代發(fā)展,為社會作貢獻,就要擁有豐富的顯性知識。所以,一個人從出生以后,一般都要經過長時間的學校學習,開始學習的是課本上的顯性知識,在學習過程中,隨著顯性知識的增長,個人的學習技能也隨之增強了,而且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認知習慣、思維技巧、興趣愛好、心智模式等,并在進一步的學習過程中,不斷得到優(yōu)化和發(fā)展。不難發(fā)現(xiàn),一個人擁有的顯性知識越豐富,他的隱性知識就增長得越快。
2.2 隱性知識是根本性的知識,隱性知識的增長促進顯性知識的增長
隱性知識作為一種能動的、智慧的、內在的知識,在整個知識體系中居于主導地位,是更有價值、更高層次的知識。它對顯性知識的高效獲取起著內在支撐作用;顯性知識固然重要,但其習得的過程還是受到隱性知識的制約和支配,因為顯性知識的習得是受個人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歸納能力、綜合能力、實驗能力、表演能力、演講能力、思維技巧、心智模式、學習習慣、學習態(tài)度、意志品質等因素影響和制約的,而這些因素都屬于隱性知識的范疇,只要這些隱性知識增強了,顯性知識的學習效率也就隨之提高了。
日本“知識創(chuàng)造理論之父”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內弘高(Hirotaka Takeuchi)對企業(yè)中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相互作用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于1995年合作發(fā)表了《創(chuàng)造知識的企業(yè)》[4]一書,提出了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相互轉化的SECI模型,得到了業(yè)界大多數(shù)學者的認可。
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相互促進、螺旋上升的關系,它們之間的轉化關系可歸納為“社會化”“外顯化”“組合化”“內隱化”等四種情形。
第一種情形:“社會化”(Socialization),是指從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Tacit to Tacit)的轉化;
第二種情形:“外顯化”(Externalization),是指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Tacit to Explicit)的轉化;
第三種情形:“組合化”(Combination),是指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Explicit to Explicit)的轉化;
第四種情形:“內隱化”(Internalization),是指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Explicit to Tacit)的轉化。
需要指出的是,此轉化模型是作者在對企業(yè)文化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總結提出的,在商業(yè)領域產生了廣泛影響。筆者認為,SECI模型雖然最初是在商業(yè)領域研究提出的,但因為教育領域也存在大量隱性知識,所以,此模型對教育領域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在教育教學中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教師可將此模型引用到教育教學中,在參考學習的基礎上,結合教育領域中的新情況創(chuàng)造性的加以運用,使此模型理論在教育領域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發(fā)展。
筆者所在課題組嘗試在高中教學中將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進行整合教學,取得了良好效果,以下是部分教學實踐案例。
在教育領域中,隱性知識“社會化”是指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由于開展教學活動而實現(xiàn)的隱性知識與隱性知識之間的潛移、默化現(xiàn)象,其實踐意義是:通過“社會化”作用,促進學生進一步增長、優(yōu)化個人的隱性知識。
在高中教學中,教師擁有豐富的隱性知識,學生也擁有豐富的隱性知識,實現(xiàn)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隱性知識的交流、傳遞是一項重要任務。由于隱性知識是根植于頭腦深處的不可言傳但可意會的知識,因此,教師很難用常規(gu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傳授隱性知識。簡單地說,學生的隱性知識不是教師教出來的,是學生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親身體驗、感悟出來的。所以,教師要設法開展各種教學實踐活動,讓師生的隱性知識充分展現(xiàn)出來,并通過耳濡目染的方式進行傳播,從而實現(xiàn)師生隱性知識的進一步增長、優(yōu)化。
案例1:高中體育課中的“球類”教學
以“籃球”為例,教學過程可以這樣進行:教師先講授籃球技術要領,再做示范動作,之后組織學生分組訓練,要求學生通過訓練掌握相關動作技巧,并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意識。學生先聽老師所講的技術要領,并觀察老師的示范動作后,分成多個小組,進行模擬訓練。在訓練過程中,學生先是模仿老師的單個動作,進行單項訓練,然后嘗試各個動作的組合運用、靈活運用;再下一步是各個動作的連貫性與協(xié)調性,之后是團隊的協(xié)作配合。在訓練過程中,學生真正體驗和掌握了籃球運動的各項技術,還領略了其他同學的個人技巧,掌握了團隊之間的配合技術,從而達到了增強個人籃球技藝和團隊協(xié)作意識的效果。
反思:對教師來說,籃球教學不能僅停留在“紙上談兵”,而更要注重“實戰(zhàn)訓練”;對學生來說,不僅要聽老師講解技術要領,還要看老師做示范動作,更要親身實踐,模仿體驗,才能領悟其中的訣竅,從而提高自己的個人技藝。另外,也只有通過實踐訓練,才能了解團隊中其他同學的個人技巧,并在進一步訓練中實現(xiàn)團隊的默契配合。
在教育領域中,隱性知識“外顯化”是指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由于開展教學活動而發(fā)生的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外顯現(xiàn)象。其實踐意義是:通過“外顯化”作用,促進學生進一步深刻理解、系統(tǒng)掌握顯性知識。
由于隱性知識具有內隱性、個體性等特征,因此,要實現(xiàn)師生隱性知識外顯化,教師不僅自身要全身心投入,還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動耳聽、動眼看、動鼻聞、動嘴說、動手做、動腿跑、動腦想等,活動形式要豐富多彩,可采用討論、辯論、說唱、表演、展示等活動形式,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交流自己的感受……總之,要讓學生有個人表現(xiàn)的機會。
案例2:高中語文課中的“課本劇”教學
教學過程可以這樣進行:教師在教學內容完成后,組織學生開展后續(xù)研究性學習活動,要求學生分組改編、表演課本劇。從劇本改編到表演結束的整個過程中,同學們分工協(xié)作,各人充分施展自己的特長,寫作能力強的學生改編劇本,美工基礎好的學生制作道具,舞臺經驗豐富的學生擔任導演,擅長表演的學生充當演員,等等。在整個過程中,人人有事做,個個有施展才華的機會,這樣,學生的個人稟賦充分彰顯,這就是隱性知識顯性化的過程。
反思:“課本劇”這樣的教學形式,從本質上講,就是盛行于國外的“項目學習”活動,優(yōu)點在于學生成了活動的主人。學生要進一步研讀課本,揣摩角色,模仿練習,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都要集中個人智慧,施展個人才華,完成個人角色。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的個性智慧就會大放光彩,隱藏在學生心靈深處的隱性知識就會充分綻放出來。
在教育領域中,顯性知識“組合化”是指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由于開展教學活動而發(fā)生的顯性知識與顯性知識之間的融合、轉化現(xiàn)象.其實踐意義是:通過“組合化”作用,使顯性知識得到充實、增長、優(yōu)化和系統(tǒng)化.
在高中教學中,課本上的知識是顯性知識,對不同學生來說,由于文化基礎、智力水平、學習習慣、成長環(huán)境、興趣愛好存在差異,因此,各人掌握的顯性知識也是有差異的,每個學生的知識體系也是不完整的。每個學生的顯性知識既有長板,也有短板,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顯性知識進行交流、融合,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取長補短,從而達到充實、增長、優(yōu)化和系統(tǒng)化的效果。
案例3:高中文化課中的“自學互教”活動
“自學互教”活動的操作流程是:教師將班級學生比較均衡地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每個小組5至6人,每個小組中均包含有成績優(yōu)秀、成績中等和成績一般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明確教學任務,先讓所有學生“自學”;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自學”后,小組內同學進行“互教”,對組內學生學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討論,同學們互相指導,互相幫助,在這個過程中,多數(shù)常規(guī)問題都能得到解決;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互教”后,各學習小組匯報尚未解決的疑難問題,教師針對這些疑難問題,進行集中教學。
反思: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小組內學生文化基礎有差異,采取“自學互教”模式后,一些常規(guī)的問題都由學生解決,剩下的疑難問題,教師解決起來就輕松了,這樣的課堂,就是高效課堂.
在教育領域中,顯性知識“內隱化”是指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由于開展教學活動而發(fā)生的顯性知識向隱性知識的轉化、內隱現(xiàn)象。其實踐意義是:通過“內隱化”作用,使個人的隱性知識得到充實、發(fā)展、優(yōu)化。
在高中文科教學中,因為知識內容比較形象直觀,教學方法強調鮮活的內容與生動的場景相結合,教師要讓學生在多聽、多讀、多記、多寫、多說、多演中體驗、感受知識,以增強自己的感知能力、寫作能力、表達能力、表演能力、思辯能力等,并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過程就是顯性知識隱性化的過程。
在高中理科教學中,因為知識內容比較抽象深奧,教學方法強調抽象的內容與有趣的活動相結合,教師要讓學生在探究、發(fā)現(xiàn)、分析、歸納、綜合、展示、交流中體會、領悟知識,并在總結反思中形成自身對知識的理解和判斷,并最終沉淀為自己的認知習慣和思維技巧,這個過程就是顯性知識隱性化的過程。
案例4:高中語文課中的“詩詞”教學
以唐詩教學為例,教師都非常重視“誦讀”這種教學方法,根本原因就是這種教法可以實現(xiàn)顯性知識的隱性化。人們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講的就是顯性知識隱性化的過程。另外,通過誦讀唐詩,還可感受到不同詩人的吟詩風格,李白是浪漫主義風格,杜甫是現(xiàn)實主義風格,這種感受就是誦讀之后沉淀在頭腦中的隱性知識。
反思:在高中語文、外語等學科教學中,讓學生“多聽、多讀、多記、多寫、多說、多演”不僅可以增長顯性知識,還可以增強語感、體會語法、感受風土人情、陶冶個人情操、提升個人素養(yǎng)。
案例5:高中物理課中的“探究實驗”教學
以探究“牛頓第二定律”教學為例,這是一節(jié)規(guī)律探究課,教學過程可以這樣進行:教師在實驗環(huán)境中組織教學,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探究,引導學生明確研究對象,建立物理模型,通過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之后繪制表格,記錄數(shù)據(jù),再通過作圖法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得出結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親身實驗,不僅掌握了實驗原理,更體驗了實驗過程,領悟了實驗方法,增強了實驗技能,也就是實現(xiàn)了顯性知識的隱性化。
反思:在“牛頓第二定律”這類實驗探究課中,教學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實驗內容本身,而是通過實驗,增強實驗技能,體驗探究過程,領悟科學方法,并產生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情感。通過實驗沉淀下來的這些東西才是最重要的東西,將對學生長遠發(fā)展、終生發(fā)展產生長期地、深遠地影響。學生畢業(yè)離校很多年過后,在學校學習的具體知識可能忘記了,但通過學校學習沉淀下來的技能、品質卻永遠地留下了,將造福個人一生。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所謂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東西”,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高中教學中,由于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它們的相互轉化也是普遍存在的,教師開展任何一項教學活動,一般都存在多種情形的轉化,只是轉化的側重點不同而已,有的側重“社會化”,有的側重“外顯化”,有的側重“組合化”,有的側重“內隱化”,本文中所列舉的各個案例都是側重于某一種情形的轉化,其他情形的轉化也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