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剛 劉月 陳新華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21)
老年性便秘包括糞便在腸內(nèi)停留過久,以致排出大便性狀異常,排便次數(shù)減少,排便間隔時間長,排便費力〔1〕,是老年人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若不進行治療,會出現(xiàn)頭痛、頭暈、失眠、疲憊感、注意力不集中等各種癥狀〔2,3〕,嚴重影響老年人生活質(zhì)量。隨著老年人的臟腑功能發(fā)生衰退,脾胃功能退變,升降出入異常,導致機體運化不暢,排便時無力推動,導致便秘。為防止便秘反復發(fā)作,故從整體角度出發(fā),從調(diào)節(jié)臟腑的氣血陰陽入手。本文進一步深化背俞穴透刺夾脊穴聯(lián)合腹部推拿的研究。
1.1病歷來源 選取吉林省中醫(yī)院針灸科、推拿科、老年病科2019年1~12月60例老年性便秘患者,按隨機分組法分為治療組(背俞穴透刺夾脊穴配合腹部推拿)30例,對照組(通便靈膠囊口服治療)30例。治療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60~74歲;對照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60~73歲,兩組性別、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擬定:①排便間隔較長,超過72 h,便質(zhì)干燥堅硬或不硬而困難;②嚴重者大便干燥如栗,排便費力;③排便時幾乎沒有軟便,未使用瀉藥、栓劑和灌腸。
1.3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60~75歲;③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4排除標準 ①活動能力和語言受損;②因腸器質(zhì)性病變引起的便秘;③患有精神疾病、惡性腫瘤和危急情況者;④皮膚潰瘍或在按摩部位灼傷者;⑤參與其他實驗。
1.5觀察指標 主要臨床癥狀積分。大便性狀:1型如硬球狀,2型如表面凹凸的香腸,3型如表面有裂痕的香腸,4型表面光滑如蛇形,5型斷裂的糞便,邊緣光滑,6型糞便如糊狀且邊緣蓬松,7型稀水狀;4~7型0分,3型1分,2型2分,1型3分。排便次數(shù)〔5〕:每天1~2次0分,每3天1次1分,每4~5 d 1次2分,超過5 d 3分。排便時間:10 min以內(nèi)0分,10~15 min 1分,16~20 min 2分,超過20 min 3分。排便費力感〔6〕:排便無費力感,通暢0分;排便顯費力,稍用力即可排出1分;排便明顯費力,用力難以排出2分;排便非常費力,需要藥物或人工協(xié)助才能排泄3分。
1.6療效標準 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制定證候療效評價標準,痊愈:臨床不適癥狀和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指數(shù)≥90%;顯效:臨床不適癥狀和體征明顯,與以前相比有所降低,60%≤療效指數(shù)<90%;有效:臨床不適癥狀和體征有所改善,30%≤療效指數(shù)<60%;無效:臨床不適癥狀和體征沒有改善,甚至惡化,療效指數(shù)<30%??傆行?(痊愈+顯效+有效)/患者例數(shù)×100%。
1.7方法 治療組:(1)針刺法。取穴:脾俞、胃俞、肝俞、腎俞(均為雙側(cè))。操作:囑患者取坐位,放松體位,穴位定位準確后,用75%酒精將穴位周圍皮膚消毒,消毒后用0.25×40.00 mm2毫針從選取的背俞穴淺針斜刺〔8〕,向其相應的夾脊穴方向透刺,使局部產(chǎn)生較強的重脹感,留針30 min,囑患者緩慢躺下進行腹部按摩。1次/d,治療10 d,休息1 d,10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2)腹部推拿法。①摩腹法:將手掌置于全腹部,腕關(guān)節(jié)放松,通過肩、肘關(guān)節(jié)的運動帶動手掌做環(huán)形摩動,約5 min;②掌根推法:用左手掌根自巨闕穴為起點到中極穴自上而下,反復操作6次;③團揉神闕:用雙手全掌至于神闕穴,掌心對準臍部空起,手掌邊緣著力,進行團揉臍部,約5 min;④掌振神闕:用手掌根及五指指腹為著力點,掌心對準臍部神闕穴部位,全掌振動約5 min; ⑤點按中脘穴、天樞穴(雙側(cè))、關(guān)元穴,各約1 min。1次/d,治療10 d,休息1 d,10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對照組:服用通便靈膠囊,每次2粒,每日2次,口服。10 d為1個療程,共治4個療程。
1.8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軟件行χ2及t檢驗。
2.1兩組治療前后主要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治療組與對照組主要臨床癥狀積分〔(10.33±1.37)、(10.23±1.21)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35,P>0.05),治療后均顯著改善,且治療組〔(3.70±2.34)分〕明顯低于對照組〔(6.47±1.21)分,t=7.21,P<0.05〕。
2.2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痊愈4例,顯效10例,有效12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6.7%;對照組痊愈1例,顯效8例,有效13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73.3%。兩組療效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老年性便秘歸類為“虛秘”,發(fā)病機制主要是以虛為主,病位在大腸,與脾、胃、肝、腎、肺相關(guān)聯(lián)。老年人病后、多汗后氣血不足,導致氣機紊亂,升降出入異常,故治療上以補虛為主。隨著患者年齡增長,臟腑功能負擔加重,氣機氣血運行不暢,血虛津液減少,大腸得不到津液的潤滑,導致大便困難。
我國最早將背俞穴的名稱和部位記錄在《靈樞·背俞》。并在《脈經(jīng)》中指出有腎俞、肝俞、脾俞、胃俞等穴位。我國自古便將背俞穴與臟腑相關(guān)聯(lián),臟腑相關(guān)病變可通過背俞穴來治療,背俞穴也是五臟盛衰反應點。脾主運化,若運化出現(xiàn)異常,則食物不能轉(zhuǎn)化成水谷精微疏散到四肢百骸,導致腸道內(nèi)的水液枯竭,長此以往,可出現(xiàn)便秘的癥狀;胃主降濁,受盛化物,胃中的物質(zhì)經(jīng)過大腸的傳導才能排出體外,胃氣通則腸腑通〔9〕。脾俞穴為脾臟之氣轉(zhuǎn)輸留注之處,乃陰病行陽之所,具有調(diào)理脾胃的功能,胃俞穴可健脾理氣和胃消脹〔10〕,二者的配伍具有鼓舞中氣、培養(yǎng)生化之源、促進氣血生成的功效〔11〕;肝主藏血和疏泄,肝氣正常的運行,即可促進津液和血液的運行,進而滋養(yǎng)腸腑;腎主藏精,元陰元陽寓于里,進而化氣生血,主二便,前后二陰開竅于此〔12〕,主大腸開闔。肝俞穴是肝之氣血輸注于腰背之處,升降出入的運行由肝來調(diào)節(jié),具有補益肝腎,疏肝理氣的作用;腎俞穴是腎之精氣聚集之處,為元氣之根,能夠培補并激發(fā)腎氣,以助腎臟氣化,促進津液代謝,升清降濁,運化得宜,在配伍上可達到通腑行氣、滋補津液的作用;肺與大腸相表里,肺氣肅降功能正常則腸道糞便排出功能正常,進而達到通便的目的。
夾脊穴分布于人體陽中之陽的背部,背俞穴透刺夾脊穴不僅可以加強陽氣的提升,還調(diào)整臟腑陰陽平衡;夾脊穴的下胸部也可治療胃腸疾病。背俞穴透刺夾脊穴可釋放交感神經(jīng)末梢多種化學遞質(zhì),神經(jīng)體液通過自身的調(diào)節(jié),影響、調(diào)節(jié)各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13〕;背俞穴透刺夾脊穴能夠有效平衡臟腑經(jīng)絡,加快全身血液循環(huán)流動,調(diào)節(jié)內(nèi)分泌,從而達到治療老年性便秘的目的〔14〕。
腹部推拿是我國歷代按摩醫(yī)家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治療臟腑疾病的手法,五臟六腑為氣血發(fā)源之地,腹部也就是氣血生化之源,為氣機升降的樞紐,腹部推拿具有調(diào)和氣血、調(diào)節(jié)氣機樞紐、增強腸胃的蠕動,使糞團在腸道運送有力〔15〕的功能,消化系統(tǒng)都得到一個整體的調(diào)動,在促進胃腸加速蠕動的同時,也使消化液得以快速分泌,腸道獲得適量的水分,有利于糞便排出〔11〕。摩腹法實際上就是對肚臍的一種按摩,神闕穴和肚臍周圍的丹田,是人體元氣的根本,且摩腹的順時針、逆時針走向與大腸的生理解剖位置較為一致,摩腹可激發(fā)老年人肝腎的經(jīng)氣,具有提升正氣,消積化食之功。通過團揉神闕穴,使腹腔深層產(chǎn)生溫熱效應,加速排空腸道,可達到補氣血、健脾胃,通經(jīng)絡的作用。推法:自巨闕穴為起點到中極穴,可達到通腑行氣、消積和胃的作用;振法:可激發(fā)全身陽氣,刺激脾胃,具有溫中健脾,溫陽補虛之功。中脘穴,為任脈腧穴,亦是胃之募穴、八會穴腑會之穴,故臟腑病情可治療選取此穴,對老年性便秘的病情尤為適合,點按此穴可理氣和胃,健脾行氣,中脘穴對應的生理解剖位置有傳入胃腸的神經(jīng)節(jié)段,故點按此穴可加快胃的消化進程和腸道的蠕動,促進糞便的排出;天樞穴:足陽明胃經(jīng)之腧穴,亦是大腸之募穴,為大腸氣血于腹部的匯集之地,故該穴是治療腸胃疾病的常用穴,具有調(diào)節(jié)腑氣、理氣止痛、消食導滯之效。天樞穴對應的生理解剖位置為結(jié)腸,點按此穴位亦可加快胃腸蠕動,刺激便秘大鼠的天樞穴可有效促進其糞便的排出〔10〕,臨床上治療便秘患者選取天樞穴也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且療效確切〔14〕;關(guān)元穴:為小腸募穴,又被稱為丹田,是強壯身體的重要穴位之一,具有培腎固本,調(diào)氣回陽,延年益壽的功用。老年人陽氣虛衰,通過刺激點按關(guān)元穴可有效提升老年人的陽氣。整套腹部推拿手法是將中醫(yī)推拿理論與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解剖理論相結(jié)合,操作起來簡便、安全,與背俞穴透刺夾脊穴相配合在老年性便秘上效果更為明顯,患者也容易接受,減少藥物的副作用,更好地體現(xiàn)了祖國針灸推拿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