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婷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qū)教師進修學校,山西 太原 030032)
著名學者赫洛克曾經(jīng)有過一項實驗,他將被試者按人數(shù)分為四個小組,第一組被命名為激勵組,在小組成員完成任務后領導人進行鼓勵和贊美;第二組被命名為受訓組,在完成項目之后會有專門的人員對其產生的問題進行糾正;第三組被命名為被忽視組,在完成項目過后,對其不予理睬;第四組被命名為控制組,且和前面的三組成員隔離開來,且在成員完成任務之后不做評價。
研究結果顯示,成績從高到低依次為: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第四組。由此可見,適時且恰當?shù)脑u價,可以使得學生的學習動機予以強化,推動其積極主動地學習,促進其學習成績的提高,有利于個人的發(fā)展。同時也說明,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墓膭?,要比批評學生、冷落學生的效果好很多。因此,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需要進行適時、適當?shù)姆答?,教師評語正是進行反饋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了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小學生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評語具有極為明顯的診斷功能,可以科學有效地對學生的學習做出判斷,發(fā)現(xiàn)當時存在的問題,完善新的教學計劃。因此,只有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自身存在的長處與短處,才可以揚長避短,在學習中不斷進步。在小學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診斷并非十分簡單的事情,因為語文學科不同于數(shù)學、英語等科目,它的主觀性較強,所以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提升個人對于學生學習診斷的能力。
對于小學語文的教學,教師的評語還具有較強的導向功能,即將學生引導到正確道路上的功能。運用評語對學生進行引導,不能單純地停留在語言的表層之上對事物淺嘗輒止,而是應全面地誘發(fā)學生對問題產生自己獨立的思考,更加深刻地去看待問題。小學語文教師對學生的評語,一方面能夠在知識上對學生進行導向;另一方面從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方面都能夠起到引導的作用。
小學語文教師評語的激勵功能可以理解為,教師按照一定的教育規(guī)律以及學生學習的心理,將富有鼓舞性與激勵性的語言運用到教學當中,保持一顆關愛學生、熱愛學生的心,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定位,在其學習的過程當中予以指導性的激勵,使得教育的效果最大化。
語文教學中的發(fā)展功能是教學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最終目的其實就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在小學語文的教學當中,教師對學生的評語需要以一切為了學生為宗旨,合理地提出學生在學習中存在哪些問題,鼓勵學生超越自我,獲得進步。要想讓對學生的評價具有發(fā)展功能,教師就需要從結果導向向過程導向而轉變,在評價的過程中要全面,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語文教學,很多教師都把教學評語的診斷功能和導向功能當作是首要內容。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一方面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語的時候,以說教為主,學生更多的接收到的是個人存在的不足,很難從評語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很難從中被贊美、被激勵、被鼓舞。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時,對于學生的評價反而又太過稱贊,使得評語失去其本來的意義與價值。在課堂上,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教師對學生說“你真棒”“你真聰明”之類的贊美,而學生卻不知道自己哪里棒,產生過分的自負心理。因此需要注意的是,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評語雖然需要發(fā)揮出其激勵功能,但絕不止步于激勵本身,要全面地發(fā)揮出評語的價值。在合理的評價當中,學生既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也可以發(fā)現(xiàn)個人需要彌補的地方,促進個體的發(fā)展與進步。
在新課改的背景之下,根據(jù)各地教育部門下發(fā)的文件,全都滲透了教育的新內涵、教育的新理念。對于語文教學評價,又有了新的探討與實驗,但是不免出現(xiàn)一部分教師仍然“穿新鞋,走舊路”。具體表現(xiàn)為,這些教師仍然采用填鴨式教學,在授課過程中僅發(fā)表個人的意見,學生只是被動接收知識的機器。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地方少之又少,一般只是簡單地和學生互動,當學生之間產生不同的觀點時,教師就會立即做出定論,并將問題的正確答案公布出來,讓學生在自己規(guī)劃的路線上行走。這些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往往會以單一的標準來對學生做出結論,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成為了教育的復制品,同時也成為了與社會脫軌的人。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來說,其對于學生的評語需要富有個性,方式靈活且內容豐富,真正能夠對學生起到促進作用。但是從當前的現(xiàn)狀來看,教師對于學生的評語,特別是對于作文的評語,會更加地傾向于“程式化”,不管是與同學之間的比較還是與個人寫過的文章相比,都會出現(xiàn)“主題思想明確”“語言通順”“思路清晰”這些詞匯,沒有新穎之處,使得評價的內容被浪費,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就會慢慢減退。而且,不僅是書面評語表現(xiàn)得程式化,在課堂回答問題過后,教師對于學生的評語也大多停留在“你真棒”“正確”等詞匯上,讓學生對學習產生麻木之感。
首先,對于作文當中的評語,教師需要放下平日檢查作業(yè)的心態(tài),要能夠從學生的作文當中發(fā)現(xiàn)問題,像一個朋友一樣從學生的作文當中傾聽問題,因為很多學生都會把心事寫到作文當中,具有一定的價值。其次,教師應該對學生的表現(xiàn)做出專業(yè)化的評價。評價的內容一定要有價值,切忌籠統(tǒng)無用的內容。作為語文教師來說,若是想要讓評價的內容耐人尋味,需要在平時積累先進的評價理念。最后,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評語對學生的指導、啟發(fā)、鼓勵作用,以美學的語言來對學生進行評價。而且,教師需要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和學生作心靈上的溝通,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只有教師具有親和力,才可以和學生產生深度溝通。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提出:作為教師來說,其語言的修養(yǎng)和學生在課堂上的智力勞動率產生直接的關聯(lián)。從某種角度上說,教學過程也被稱作是學生認知世界的特殊過程,教師在教學中的語言素質會對教學的質量產生直接的影響。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所運用的科學知識和藝術語言,以一種間接的方式去讓學生認識世界。這個過程離不開教師扎實的語言功底,在具備這樣的功底之后,才可以做到語言生動、出口成章,對學生產生吸引力。
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經(jīng)常會引導學生多讀多寫,運用讀寫的鞏固來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但是往往會忽視個人的基本功訓練。實際上,寫更為重要,通過不斷地書寫更加能夠體會到語言的精妙之處,使大腦更為靈活。同時,通過寫才能認識到自己的薄弱之處。因此,只有不斷地進行書寫訓練,教師才能夠寫出更加具有針對性的評語,才能寫出真正對學生具有啟發(fā)作用的內容。
在語文教學活動當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就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停留在了“你真好”“你真棒”之上,別無其他內容。但是并沒有讓學生明白自己到底好在哪里,因此這樣的評語可以說沒有意義,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同時,在對于學生書面作業(yè)的評價中,教師也會經(jīng)常以一種評價的模板來評價學生,使得語言缺乏針對性。因此,這樣的評語起不到應該具備的教育價值,學生也會產生種種問題,教師需要提升個人的評價素養(yǎng)。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發(fā)揮出評價的引導性功能,更要使得學生通過教師的評語來提升個人對于學習的積極性,可以說教師的評語是一門藝術,需要不斷地學習來得以提升。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當中的評語存在一定的問題,在文章的末尾根據(jù)這些問題提出了針對性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