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英
(山西省太原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山西 太原 030027)
大學語文是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門人文課程,大學語文課程對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文化自信的形成與提升有著重要意義?!按笪膶W觀” 主張擺脫 “純文學觀” 的桎梏,將文學當作一種 “文化存在”,在宏觀的大文化視域下對文學進行分析、研究。鑒于此,應積極運用 “大文學觀” 的思維,對大學語文教學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
目前來說,我國大多數(shù)高校并不重視大學語文這一課程,原因在于:一方面,大學語文并非專業(yè)課,表面上來看不能對學生的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及未來就業(yè)提供幫助;另一方面,現(xiàn)階段大學語文教學中普遍缺乏趣味性、缺乏新意,延續(xù)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將重點放在對文章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色以及文章中的字詞、語法、修辭手法的分析上,將具有豐富內(nèi)涵、寓意的文學作品分解成了大量的知識碎片,導致大學語文這一人文課程喪失了文化品味,變成了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的雞肋[1]。面對這樣的現(xiàn)象,應借助 “大文學觀” 對大學語文教學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使 “大學語文” 課程變成富有趣味性和文化品味的課程。
運用 “大文學觀” 的思維對大學語文教學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應對 “大文學觀” 的作用進行仔細分析?!按笪膶W觀” 主張,在文化背景下對文學作品進行分析、考察,同時要以獨特文化視點、博大文化胸襟來研究文學。對大學語文教學來說,“大文學觀” 的思維及其觀點有諸多重要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大學語文教學中,以往所崇倡的“純文學觀”,從某種角度來說,可以看作 “小文學觀”,其主張純而不雜,使得文學闡述時方法過于單一、視野過于狹?。?]。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大學語文教學中對文學作品進行解讀的時候側(cè)重于思想內(nèi)容、時代背景、藝術(shù)特色、作家生平及后世影響,沒有從文學發(fā)展角度對文學作品進行多層意義、多維形態(tài)的深度闡釋,縮小了文學的豐富內(nèi)涵。大學語文教學中,運用 “大文學觀” 在文化背景下對文學進行分析、研究,可以擺脫 “純文學觀” 所采取的文學內(nèi)部研究方法,實現(xiàn)文學研究內(nèi)容的豐富、邊界的擴大,能夠使學生在閱讀、闡述文學作品的過程中獲得文化知識的豐富、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
“大文學觀” 繼承了文史哲不分家這一 “雜文學觀” 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并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發(fā)展,即將研究的視角拓展到三者之外的其他學科領(lǐng)域[3]。同時,相比文學史綜合研究方法,“大文學觀” 所提倡的文學研究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具體體現(xiàn)在,其并非是對政治、社會風潮、制度、經(jīng)濟、哲學思潮等關(guān)系到文學發(fā)生、發(fā)展的各種影響因素進行簡單羅列,而是將這些文化因素與文學有機融合起來,使之成為一體,并探尋它們之間的深層聯(lián)系,從而將各種文化因素、思維當作文學研究的一種手段、方法或者視角,把文學放到文化的整體存在、深刻層面上進行深入、廣泛挖掘,從而可以將文學作品闡釋得更加深刻、更加全面[4]。
大學語文教學中,運用 “大文學觀” 的思維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應正確認識 “大文學觀” 所提倡的文化研究方法,來對大學語文教學所涉及的相關(guān)文學作品進行正確解讀?!按笪膶W觀” 主張在宏觀的大文化視域下對文學進行分析、研究[5]。鑒于此,政治、制度、語言、民俗、哲學、藝術(shù)、歷史、宗教以及衣食住行等生活文化均能當作文學研究的切入點。下文筆者以語言、民俗、哲學、宗教為例,將其作為文學研究的切入點,對相關(guān)文學作品進行分析。
以《紅樓夢》第三回為例,其講述的是黛玉初進賈府。站在語言文化視角,可以通過王熙鳳的語言來對她的性格進行分析。第三回中是這樣寫的:“(王熙鳳)又忙拉著黛玉的手問道:‘妹妹幾歲了?可也上過學?現(xiàn)吃什么藥?在這里別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訴我。丫頭老婆們不好了,也只管告訴我?!?單看語言內(nèi)容本身,這些問語顯得王熙鳳非常細心、仔細、周到,對黛玉充滿關(guān)懷、愛護之意。但從語言文化學上看,詢問有真性、假性之分。其中,真性詢問往往指向明確、目標單一,且語速適中、平緩,并要有適當?shù)耐nD,以留出一定的空間便于被詢問者給出反饋;假性詢問與真性詢問是相反的[6]。從這一角度考慮,王熙鳳雖然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但卻指向不明、目標雜蕪,且語速非??臁⒑翢o間頓,沒有給對方留出任何思考、回答的機會,是典型的假性詢問,并不是真正地關(guān)心林黛玉,可見王熙鳳的虛偽性。
以賀知章(唐)的《詠柳》為例,從民俗文化視角對其中的修辭進行分析。詩中,“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一句,將 “春風” 比喻成 “剪刀”,富有新意及趣味性,從古至今廣受好評。但對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分析便會發(fā)現(xiàn),這一比喻實際上是以當時的流行習俗,即 “裁剪迎春花樹” 為背景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安眉粲夯洹?這一習俗指的是,用彩絹來制作被稱為 “宜春花” 或 “彩花樹” 的迎春花樹,是立春日來臨之時的常見迎春活動。唐代很多詩人的詩詞中都提到了這一活動,如宋之問的《奉和立春日侍宴內(nèi)出剪彩花應制》、劉憲的《奉和立春日內(nèi)出彩花樹應制》等。由此可見,在唐代的時候,可能存在用碧綠的彩絹制作而成、用剪刀裁制而成的 “萬條垂下綠絲絳” 的柳樹,而賀知章可能是用當時人們常見的 “彩花樹” 來比喻真的柳樹。當今社會,立春日“裁剪迎春花樹”的習俗已經(jīng)消失,因此會認為《詠柳》中的用詞、修辭特別新奇。
以曹操(東漢)的《短歌行》為例,從哲學角度,具體來說是儒家文化視角,對其中的 “求才” 思想進行分析。詩詞中的“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是用“烏鴉” 來代指人才。當今社會中,烏鴉在人們的眼中是不祥之兆,因此學生很難理解;但在漢代,烏鴉通常是以正面形象出現(xiàn)的,傳說烏鴉有反哺之性,因此其成為儒家孝道的象征,而漢朝是以孝治天下,因此烏鴉有著神圣的地位。山東嘉祥武氏祠東漢畫像石中,便有很多畫像是宣揚孝子行孝的事跡,其中一幅中孝子便被畫成了烏鴉的樣貌。從這一角度考慮,就不難理解曹操在《短歌行》中所表達的意愿便是求 “儒” 若渴。
以韓愈(唐)的《師說》為例,從宗教角度,具體來說是佛教文化視角,對其中 “解惑” 一詞的含義進行解讀?!稁熣f》中的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對教師職能給出了經(jīng)典論斷。其中,“傳道受業(yè)”與“教書育人”的意義大致相同,很多人對“解惑”提出了疑問。顯然,“解惑”中的“惑”并非“道”“業(yè)” 之中的內(nèi)容,“道”“業(yè)”之“惑”可在“傳道”“受業(yè)” 時解決。同時,韓愈接下來對“惑”進行了反復強調(diào),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等等。實際上,“解惑” 與佛教有關(guān)。“惑” 在佛教文化中指的是,由于俗世的誘惑而使人產(chǎn)生的一切煩惱,如“惑得”“修惑”“理惑”“思惑”“見惑”“惑障”等。從這一角度考慮,有的研究學者認為,《師說》中的“解惑”與禪宗的“迷惑”相同,與之相反的便是“悟解”。由此可見,在《師說》中韓愈認為,教師除了“傳道受業(yè)”,即“教書育人”之外,還要承擔“解惑” 的職責,即引導學生開釋由于受到世俗欲望、名利、貪念等而出現(xiàn)的心性、心智上的迷惑。
“大文學觀” 主張在宏觀的大文化背景下對文學進行分析、研究,不僅提出了新的文學研究方法,還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闡釋文學作品,為大學語文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提供了良好的思維與支持。基于此,大學語文教學中應運用 “大文學觀” 的思維,在語言、民俗、哲學、宗教等文化視角來開展文學研究,從而推動大學語文教學趣味性及文化品位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