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實驗學校 王 霞
一年級學生剛剛進入小學校門,很多事情都要依賴大人,“鞋帶開了系不上”“書包亂了收拾不了”“上廁所弄臟了褲子”……諸如此類現(xiàn)象比比皆是,面對學前教育、家庭教育中勞動自理能力的缺失,我們在一年級新生入學教育中融入學生自我服務教育,讓新生掌握基本的自理技能,加快斷乳期的過渡。
自我服務內(nèi)容主要包括:學會物品擺放;保持桌椅整齊、干凈;會獨立收拾書包;會穿衣、系鞋帶、佩戴紅領巾,會疊放自己的衣服;會收拾個人衛(wèi)生;能獨立分發(fā)、收拾餐具、懂得文明就餐;午間會鋪小墊子、會疊被子;學習打掃教室衛(wèi)生、學習整理自己的小房間等。
以上內(nèi)容通過入學課程進行指導,培養(yǎng)學生自我服務的勞動意識;通過家庭教育的配合進行練習和記錄,讓學生在掌握基本生活技能的同時,培養(yǎng)勞動習慣。一個月之后,我們進行入學教育展示,孩子在舞臺上向全校展示收拾書包、疊衣服、疊被子、擺放、收拾餐具……不僅有條不紊,還整理得整整齊齊。家長們感嘆:瞬間感覺孩子長大了,懂事了。自我服務的教育,讓一年級孩子學會基本生活技能的同時,體會到了勞動的快樂。
《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抓好勞動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首先便是落實相關課程。”同時,我們也認識到,課程是對小學生進行教育的主渠道,其功能的整體性和科學性是其他教育形式所無法替代的。因此,落實好相關國家課程的勞動教育內(nèi)容,構(gòu)建校本化的勞動課程,是推動勞動教育有效實施的重要舉措。
《道德與法治》《少先隊活動》《綜合實踐》等國家課程里面均包含適合學生年齡段的勞動教育內(nèi)容。以《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例,一二年級的教材中《開開心心上學去》《我會自己整理》《我是班級值日生》《試種一粒籽》《我們有新玩法》等主題都體現(xiàn)了勞動教育的教學目標。在這些國家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扎實有效地落實勞動教育,同時,將教學內(nèi)容延伸到課外,課內(nèi)外結(jié)合,課上重指導、課下重實踐,將勞動意識的培養(yǎng)與勞動技能的體驗有效結(jié)合,達到教育的一體化。如:一年級上冊《開開心心上學去》有對學生整理物品、整理書包的指導,我們將整理書包融入常規(guī)教育月,強化整理習慣的養(yǎng)成。《我會自己整理》與家庭教育相結(jié)合,在暑假期間以勞動記錄表的形式踐行勞動教育,和家長一起指導學生學會整理、學做家務、學習疊衣服、系鞋帶等基本技能。
根據(jù)一二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和本校的實際情況,我們因地制宜地開設了《美食美刻》《花藝坊》《泥彩童年》《植物校園》等學校課程,力圖通過特色校本課程的補充,豐富我校勞動教育內(nèi)容。《美食美刻》《花藝坊》《泥彩童年》通過手工制作或勞動,培養(yǎng)學生生活技能,促進學生的體力發(fā)展和智力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養(yǎng)成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思想品德?!吨参镄@》借助我校的1000多種植物,組織學生認識校園植物,觀察各種植物特點及植物的生長變化。認領綠植,參與校園綠化美化。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生態(tài)意識的同時,教育學生用探究的精神認識世界,創(chuàng)造世界。
目前的家庭教育、勞動教育被弱化的原因一是眾多家長擔心孩子不懂事,怕孩子做不了;二是心疼孩子,不愿讓孩子受累、受苦。顯而易見,這兩種做法都是在溺愛孩子,促使孩子養(yǎng)成懶惰的性格。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就要改變根源,轉(zhuǎn)變家長觀念。因此,我們每年不定期召開家長會,舉行家庭教育講座,提升家長認識,改變家長淡化勞動教育的觀念,并請家長對孩子參加勞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有效指導孩子的家庭勞動,并對勞動情況做出適時的評價。
我們將勞動教育納入年級德育體系,根據(jù)孩子年齡特點,給孩子布置“勞動作業(yè)”,從入學之初的學會吃飯、整理文具、疊放衣服到整理房間、打掃衛(wèi)生、做簡單廚藝等。家校配合教育,根據(jù)勞動教育主題,給孩子提供一份他們能做的家務清單,讓自己選擇其中的一兩項工作,主動承擔。收拾房間、打掃衛(wèi)生、分類放置書籍及衣物、制定購物清單、學習簡單廚藝……力求讓學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人的事情幫著做。親子共同確定某個時間段要學習的勞動本領,讓孩子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中,獲得收獲。從一年級入學開始,我們就有計劃地推進孩子學做家務,隊前教育,暑假課程中我們都能看到孩子努力學習整理家務的身影,上課時,談到做家務,學生也侃侃而談,聊得很開心。這樣的鍛煉,讓孩子形成了有序整理的習慣,提高了學生自理能力。同時,也在“當家”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做事思路清晰、有條不紊的思維品質(zhì),學會了獨立思考,形成了自主解決問題的良好行為習慣。
葉瀾教授指出:道德植根于兒童的生活之中。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墻上一條醒目的格言,意思是“我聽到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這就告訴我們,勞動教育要跨越學校和家庭的圍墻,走向更為廣闊的社會生活,充分利用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綜合實踐基地和其他社會資源,結(jié)合研學旅行、團日隊日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參觀工廠、農(nóng)村,走進社區(qū)進行公益勞動、幫貧扶困、環(huán)境保護、主題宣傳、科普活動、維持交通秩序……在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磨煉意志,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例如:在每年的3月份,我校開展學雷鋒活動,走出校門,撿拾垃圾,開展公益勞動;來到母親河,調(diào)查母親河現(xiàn)狀,開展“小手拉大手,愛綠護綠”植樹活動。重陽節(jié)走進敬老院,幫老人打掃衛(wèi)生,開展敬老愛老活動;學生走進農(nóng)村,開展“學農(nóng)”活動,體驗感悟農(nóng)民的辛苦,真切懂得“粒粒皆辛苦”的真諦……這些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在生活的土壤中體驗勞動價值,磨煉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zhì),增強社會責任感。
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因此,我們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堅守勞動教育,培養(yǎng)出具有持家之能、負責任、敢擔當?shù)摹爱敿颐郎倌辍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