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曉靜
多媒體信息技術是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的新型得力法寶,能夠營造輕松活躍、趣味十足的課堂氣氛,成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學生帶來直觀形象、內容豐富的語文課堂。小學語文教學在多媒體技術的輔助下將有質的飛躍。本文主要剖析了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多媒體技術是幫助小學生閱讀理解課內外文章的重要途徑。小學生注意力易分散,對大量文字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從單純的文字中提取信息或升華情感有較大難度。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創(chuàng)造教學情境,將文章中的畫面、情節(jié)、人物形象展現(xiàn)出來,將文章中生動活潑的畫面,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以最直觀生動的方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能夠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和想象,讓學生得到深刻的理解。教學情境的建立既能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又能帶給學生新穎獨特的學習體驗,可有效提高語文教學效果[2]。
例如,學習《將相和》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模擬情境教學。該篇文章中有大量的故事情節(jié)和較多對人物形象的描寫,但小學生想象能力有限,單憑閱讀課文無法真正體會廉頗和藺相如是什么樣的人物形象,無法真正感受故事情節(jié)的一波三折,對文章傳達的主題理解不準確,影響學習效果。因此,需要教師運用多媒體模擬教學情境,通過多媒體的視頻播放功能將課前收集的《將相和》視頻播放出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視聽結合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將相和》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只能通過黑板板書、語文書本和語言敘述來傳達知識,因此,將課外知識引入課堂有較大難度。多媒體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為拓展課外知識、開闊學生視野帶來了新的希望。多媒體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小學課堂中,教師在課堂上借助多媒體能在短時間內讓學生融入到語文學習中,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可利用網絡資源課前收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例子,將課外知識與課本內容有機結合,打破傳統(tǒng)教學的局限,擴大學生學習的知識范圍,讓小學語文課堂更豐富多彩,開闊學生的視野。
例如,學習《古詩三首》中的《示兒》時,教師除了幫助學生理解這首愛國詩本身的內容,還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收集課外資料,為學生普及詩人陸游的所處時代、創(chuàng)作背景,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首詩表達出的愛國情懷。
小學生心智發(fā)育未成熟,他們往往興趣豐富、易被吸引、好奇心和積極性較強。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對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有重要作用。教師綜合利用多種多媒體技術構建微課,能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小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從而調動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前要對教學內容仔細劃分,收集與之有關的資料,選擇合適的多媒體技術應用到適合的教學板塊,構建起多姿多彩、豐富詳實的微課。把文字轉化成圖片、視頻及音樂的形式并將其播放出來,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與想象,使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融入到語文教學中,提升語文課程的學習效果。
例如,學習《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時,教師可在講授課文內容之前播放課前收集好的未毀滅的、恢弘的圓明園景觀視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老師通過集圖片、聲音、文字于一體的課件向學生普及背景知識。這時學生便會產生較強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教師就能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帶領他們學習課文。
多媒體技術應用到課堂中,是語文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的一次質的飛躍。多媒體技術應用到小學語文課堂中,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師利用多媒體操作簡單、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能夠創(chuàng)造一個內容豐富、感染力強、有趣味性的語文課堂。然而,教師應該謹記,不能過度依賴多媒體信息技術。語文教師需要發(fā)揮本身的主導作用,合理、恰當性地在語文課堂中引入多媒體教學,如此才能發(fā)揮多媒體教學的最大優(yōu)勢,營造高效的語文課堂,實現(xiàn)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