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肖蓉
摘 ?要:本研究旨在探索從幼兒情感需要出發(fā),培養(yǎng)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方法。小班幼兒的情感需要主要包括安全的需要、被愛撫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取得成功的需要。通過研究,筆者認為借助環(huán)境營造、移情愛撫、游戲引導(dǎo)、多元評價、家園共育等多種方法可以滿足小班幼兒的情感需要,使其產(chǎn)生愉快、滿意、喜愛等情緒體驗,真正愿意主動去嘗試做力所能及的事,進而不斷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關(guān)鍵詞:生活自理能力;情感需要;小班幼兒
【中圖分類號】G610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0)31-0049-02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small class children's self-care 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ldren's emotional needs.The emotional needs of small class children mainly include the needs of safety,caress,respect and success.Through the research,the author thinks that with the help of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empathy caress,game guidance,multiple evaluation,home co education and other methods,we can meet the emotional needs of small class children,make them have happy,satisfied,love and other emotional experience,really willing to actively try to do what they can,and then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ir self-care ability.
【Keywords】Self care ability;Emotional needs;Small class children
《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要求:“教師要關(guān)注幼兒的實際情況和主體發(fā)展,關(guān)注幼兒的情感需要”。根據(jù)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結(jié)合實際經(jīng)驗,筆者認為,小班幼兒的情感需要主要包括安全的需要、被愛撫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取得成功的需要。在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中,滿足幼兒的這些情感需要,能讓幼兒產(chǎn)生愉快、滿意、喜愛等情緒體驗,幼兒就會真正愿意、喜歡、主動去嘗試做力所能及的事,從而不斷地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1.環(huán)境營造法
小班幼兒大都處于從家庭轉(zhuǎn)向社會的特殊時期,初次離開父母,會表現(xiàn)得極為不安,都明顯地需要情感的呵護,需要對成人的依戀。因此,這里的安全需要主要指幼兒的安全感、信任感。幼兒的安全感與信任感是幼兒學(xué)習與發(fā)展的重要前提與基礎(chǔ),美國精神分析學(xué)家埃里克森的“人生八大階段”理論就明確指出安全感與信任感在嬰幼兒學(xué)習與發(fā)展中的重要性。因此,營造一個寬松、溫馨的班級氛圍,讓幼兒形成安全感和信任感是提高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前提與基礎(chǔ)。
(1)設(shè)置家一樣的環(huán)境。一般來說,小班幼兒會覺得家最安全,為了讓幼兒有在家一樣的安全感,我們的班級墻飾采用幼兒喜歡的暖色作為主色調(diào),貼幼兒和爸媽的合影;玩具物品的擺放以幼兒能自由取放為宜,玩具標志采用幼兒喜歡的小“貼貼”。還專門設(shè)置兩個娃娃家,因為娃娃家是小班幼兒最喜歡的游戲,幼兒在此可以自由想象與創(chuàng)造,會感到輕松,有安全感。幼兒還可以模仿爸爸媽媽在家的活動,自由、輕松,有在家的感覺。在娃娃家,投放大小、顏色、材質(zhì)不同的勺子、“食物”等,會吸引幼兒玩“喂娃娃”的游戲,幼兒可以練習使用小勺;投放需要扣暗扣、拉拉鏈、扣扣子的“餃子皮和餡”,吸引幼兒練習扣扣子、拉拉鏈……幼兒在輕松、安全的環(huán)境中,主動鍛煉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
(2)營造自由寬松的精神氛圍。自由、寬松的精神氛圍能激發(fā)幼兒學(xué)習和探究的欲望,它是幼兒學(xué)習的前提與保障。培養(yǎng)過程中,教師要用寬容、接納、理解的態(tài)度對待幼兒,允許幼兒有個慢慢適應(yīng)的過程,并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讓每個幼兒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教師應(yīng)該鼓勵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對幼兒的嘗試與努力給予充分的肯定,對做不好或做得慢的幼兒不要責怪,也不要包辦代替,應(yīng)該用適合不同難度幼兒的方法有針對性地加以指導(dǎo),逐步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2.移情愛撫法
小班幼兒特別需要情感的呵護,對成人表現(xiàn)出強烈的依戀,總是希望得到成人的喜愛和關(guān)懷。在家里,父母的愛撫能夠讓他充分享受到安全感、幸福感。在幼兒園,幼兒渴望得到教師的喜愛。教師的一個微笑、一個撫摸、一個擁抱,一個夸贊的動作,都能使其體驗到無限的快樂和滿足。實踐證明,能經(jīng)常得到愛撫滿足的幼兒,他們的心理、個性才能獲得良好的發(fā)展,他們才會對學(xué)習更加積極主動。因此,在培養(yǎng)過程中,教師要面向全體幼兒,給他們以愛撫,讓每一位幼兒獲得認同感、滿足感,使教育的需求變成幼兒自身活動的需求,從而真正喜歡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斷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比如,小班幼兒喜歡得到成人的擁抱,教師會很樂意滿足幼兒的這種愛撫需要,并因此去激勵幼兒學(xué)習生活自理的方法。隨著天氣轉(zhuǎn)涼,教師就用擁抱等與幼兒肢體接觸的方式來檢查幼兒是否穿好衣服。幼兒趁機向教師撒撒嬌、耍耍賴,有的趁機摸摸教師的頭發(fā)或者衣服,有的偷偷地親一下教師的臉,教師也給予同樣的回應(yīng),幼兒因此情感上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3.游戲引導(dǎo)法
這里的尊重需要指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成人應(yīng)該尊重幼兒的學(xué)習方式。因此,教師利用游戲引導(dǎo)法鼓勵小班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他們會非常樂意去嘗試,去練習,從而不斷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1)用游戲化的口吻讓幼兒喜歡做事。游戲與生活的結(jié)合是小班游戲化一日生活的重要標志。教師用游戲化的口吻與幼兒交流,使得幼兒在園的情緒愉快,從而更加喜歡做力所能及的事,讓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變得輕松。為了讓幼兒洗手不弄濕衣服(在水池里貼有小魚),教師用游戲的口吻說“要和小魚做朋友啊”(即手放低),這樣水就不會濺到水池臺子上弄濕衣服;為了讓幼兒愛喝白開水,教師創(chuàng)設(shè)了游戲化的墻飾“小花愛喝水”,這樣,幼兒慢慢養(yǎng)成了喜歡喝白開水的好習慣。
(2)教師發(fā)起游戲激發(fā)幼兒主動做事。師生共同游戲是小班游戲活動的主要特征。為了使教育目標需求化,讓幼兒喜歡做力所能及的事,教師可以發(fā)起游戲。學(xué)期初,有些幼兒獨立午睡比較困難,需要老師陪著或拍著才能入睡。為了鼓勵幼兒自己入睡,教師每天與幼兒玩“小禮物來找你”的游戲。即用游戲的口吻跟幼兒說“誰自己睡著了,小禮物就會飛到他/她的枕頭下面”。每天變著花樣給幼兒準備小禮物。如,不同的小折紙、小食品、小玩具。幼兒睡熟時教師悄悄將禮物放到枕頭下;幼兒醒來后紛紛到枕頭下面找小禮物。找到小禮物的那一刻是幼兒最愉快的時光。一個小禮物是對幼兒獨立人睡的肯定,也讓幼兒獲得了滿足感。因此,他們會變得越來越主動。很快,幼兒便養(yǎng)成了自己獨立午睡的習慣。
可見,在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中,通過游戲讓幼兒獲得愉悅感、勝任感等體驗,使其情感需要得到滿足,在心理上認同,就能使幼兒愿意并喜歡做力所能及的事,增強做事的主動性。
4.家園共育法
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如果能夠得到家長的支持,做到家園一致,定會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反之,效果不理想,還會形成“幼兒園、家里兩個樣”。因此,一定要與家長形成合力,共同培養(yǎng)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前期統(tǒng)計匯總“幼兒在家自理情況調(diào)查問卷”的結(jié)果時發(fā)現(xiàn),幼兒在家自理情況不夠樂觀,多數(shù)事情是由家長代替完成。其中有家長溺愛孩子的原因,也有孩子抓住家長的心理撒嬌的原因。許多家長反映孩子不愿自己動手,家長沒有辦法。為此,教師專門召開了多次家長會,幫助家長答疑解惑: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案例面對全體家長進行“為什么要培養(yǎng)幼兒自理能力”的專題宣講,讓家長明白“培養(yǎng)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用“教師在園的做法”,向家長說明“基于幼兒情感需要培養(yǎng)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性與可行性;用幼兒在園穿衣僅用十分鐘的視頻為例,消除家長“早晨起床孩子自己穿衣太慢”的顧慮,論證早晨起床同樣可以讓幼兒自己穿衣服;請在家培養(yǎng)孩子自理能力有著豐富經(jīng)驗的家長交流經(jīng)驗,給其他家長做示范;利用本班“我喜歡做”的評價墻飾為例,向家長提供“如何滿足幼兒取得成功的需要,讓幼兒在家樂意自己動手做事”的具體策略……這些都為家長真正有效地培養(yǎng)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提供了支持。
許多家長結(jié)合幼兒“有取得成功的需要”,給幼兒做了個性化的評價表,記錄幼兒在家自我服務(wù)的情況,每周一帶回幼兒園,師生共同將幼兒在家的情況記錄在班級“我喜歡做”的墻飾上,與幼兒在園的表現(xiàn)一起評價。這樣,幼兒能夠更快地拿到獎品,在家做事的積極性更好地被調(diào)動起來。還有些家長將“幼兒在家做事的視頻”帶到幼兒園,請老師播放給小朋友看,以此滿足幼兒“取得成功的需要”
總之,根據(jù)日常觀察發(fā)現(xiàn):幼兒在園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絕大多數(shù)幼兒不需要教師的提醒,能主動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從“幼兒在家自理生活情況前后測對比表”中可以看出,幼兒在家的自理情況有較大的進步,主動做事的幼兒越來越多。說明教師對家長還是有較大的影響,教師給家長提供的指導(dǎo)策略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林霞.幼兒園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41)
[2]楊紅瑜.淺談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J].內(nèi)江科技,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