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慶
摘?要:低年級語文教學中識字是重點,也是奠定小學生閱讀和寫作的關鍵。但是,傳統(tǒng)的識字教學相對枯燥,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而趣味識字從小學生學習特點、興趣愛好出發(fā),將游戲、圖片、視頻等融入教學中,從而增加了識字教學的趣味性,可以更好的引發(fā)學生學習熱情,進而促使學生自主識字、主動學習。本文以趣味性識字教育為內容,對其教學對策展開幾點具體分析。
關鍵詞:識字教學;趣味識字;小學語文;低年級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8877(2020)35-0160-02
【Abstract】Literacy is the key point in Junior Chinese teaching,and it is also the key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o read and write.However,the traditional literacy teaching is relatively boring,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s not high.Interesting literacy from the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hobbies,games,pictures,videos,etc.into the teaching,thus increasing the interest of literacy teaching,can better arous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and then promote students' autonomous literacy and active learning.In this paper,interesting literacy education as the content of its teaching countermeasures to carry out a few specific analysis.
【Keywords】Literacy teaching;Interesting literacy;Primary school Chinese;Junior grade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識字應該更好的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其目的就是對學生進行漢字啟蒙,使小學生能夠對漢字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不僅提高學生識字效率,而且還可以保障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實效。趣味識字在小學語文低年級教學中的應用,符合《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思想和理念,從而更好的促進小學生識字學習。
1.小學語文趣味識字教學的特點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低年級教學的重要內容,傳統(tǒng)識字教學內容相對枯燥,手段相對單一,因此,小學生很難提起學習興趣。而趣味識字教學與傳統(tǒng)識字教學相比,其教學形式更加多樣、教學內容更加豐富,直觀、生動的教學方式與小學生思維規(guī)律、認知特點相符,因此,其識字教學實效性更加顯著。(1)符合小學生認知規(guī)律低年級小學生年齡小,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處于直觀思維階段,并且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識字教學相對枯燥,如果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小學生往往會感到枯燥,進而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識字效果差等問題。而趣味化教學與低年級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與認知規(guī)律相符,能夠從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f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比如,動畫識字、情境化教學、游戲化教學等,增加識字趣味性,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對漢字學習更感興趣,另外,趣味化識字更加形象,與小學生認知規(guī)律相符,也能夠幫助學生記憶和掌握很多復雜的漢字。
(2)激發(fā)小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也是促進小學生自主識字的關鍵。趣味化識字教學借助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能夠轉變學生過去被動學習漢字的局面,使小學生可以更好的感知漢字文化以及其中蘊藏的人文精神,在這樣的教學中小學生能夠感受到學習漢字的樂趣,進而更加積極主動的學習漢字。學生對漢字產生興趣后,其漢字學習實效也會得以保障。如“日”字的教學,教師可以引入字謎—四面不透風,一橫在當中,課上教師利用字謎引發(fā)學生思考,小學生都喜歡字謎,利用這樣的方式能夠更好的激發(fā)學生興趣,從而促使學生自主學習。
(3)促進小學生思維發(fā)展
文字是靜態(tài)的、枯燥的,小學生面對枯燥內容的學習,情緒往往是被動的,同時,思維也相對緩慢,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展開識字教學,非常不利于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為了更好的引發(fā)學生思考,教師則可以采用趣味識字教學的策略,結合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的特點,引入多媒體技術、識字游戲等,引發(fā)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在趣味化教學策略的指導下,促使學生主動識字,使學生樂于識字,從而達到更好的識字教學效果。如學習“休”字時,教師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一邊講故事,一邊指導學生記憶漢字筆畫,通過這樣的方式,強化學生對漢字筆畫、筆順的記憶,既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也強化了學生學習思維,促進學生漢字學習能力發(fā)展。
2.低年級小學語文趣味化識字教學策略
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要從小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思維特點出發(f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增強識字教學趣味性,借由趣味化教學引發(fā)學生識字興趣,促使學生自主學習漢字,以更好的保障小學生識字質量和效率。下面結合低年級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內容,對其趣味化教學策略進行幾點具體分析:
(1)創(chuàng)設趣味性氛圍,激發(fā)識字樂趣
在小學生低年級識字教學中,課堂氛圍非常重要,基于趣味識字的理念,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從小學生年齡特點、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借助多媒體教學、情境教學、游戲化教學等方式,盡可能為學生營造一個活潑、輕松的識字氛圍,使學生能夠產生識字興趣,從而奠定小學生語文學習基礎。
以“會”這個漢字教學為例,其趣味化教學如下:
教師:“會”這個字是上下結構,下面是一個“云”字,上面則是“人”字,根據這個字的特點,課前制作多媒體動畫視頻:一朵云向著前方慢慢的飄動,一會孫悟空出來了,一下子跳上了云朵,接著,動畫畫面逐漸抽象出上面一個“人”,下面一個“云”的圖像,并提問:同學們,通過觀看動畫,大家可以猜出這個圖片里面藏了一個什么字呢?
學生:觀看視頻被“猜字游戲”所吸引,馬上就猜出這個字是“會”。(多媒體動畫視頻活了課堂氣氛,增添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學生在積極的學習氛圍中,對漢字學習產生了濃厚興趣)。
教師:再次播放動畫,引導學生讀“會”字,并引導學生利用“會”字說一句話。
學生1:云朵會飄動,孫悟空會翻筋斗。
學生2:黑色的云朵會下雨,我會唱歌跳舞。
在積極、有趣的教學氛圍下,學生識字、認字的興趣非常濃厚,并且,還能夠初步利用這個字進行造句??梢?,在趣味化的教學氛圍中,小學生識字效率更高,學習效果更好。
(2)巧用趣味歌訣法,增強學生漢字記憶
歌訣法是一種朗朗上口、節(jié)奏明快的教學方法,符合低年級小學生的學習需求。另外,歌訣法利用了漢字之間的聯系,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區(qū)分形近字。教師在趣味化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小學生生活經驗,將漢字編成有趣的口訣,在教學中找準切入點引導歌訣,小學生被簡短、有趣的歌訣所吸引,便更加樂于學習漢字,并能夠感受到漢字學習的樂趣。
(3)聯系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識字能力
語文與生活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識字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增強識字教學的趣味性,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實踐出發(fā),也更加容易引發(fā)學生思考,從而增強學生識字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識字的素材,比如,商品包裝、廣告招牌、各類書籍等,上面都有很多漢字適合低年級學生學習,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搜集識字素材,進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比如,“街”這個漢字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的素材為學生開展趣味化教學:
教師:大家看看這是什么?(出示斑馬線圖片)
學生:斑馬線(學生齊聲回答)
教師:那么思考一下,我們在什么時候要走這個斑馬線呢?
學生:過馬路的時候。
教師:非常好,那么還可以怎么說呢?
學生1:過街道的時候。
教師:非常棒,街道是我們生活最常見的事物,那么大家知道街道的這個“街”字是如何書寫的嗎?今天我們就一同來學一學這個漢字?板書“街”。
在完成教學內容之后,教師還可以進行一些教學拓展,利用多媒體播放一組生活中常見的與“街”字相關的圖片,讓學生通過觀看圖片,用“街”字組詞,如“街道”、“大街小巷”等等。通過結合學生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識字課堂教學的氛圍會更加熱烈,課堂節(jié)奏會更加緊湊,學生學習熱情非常高漲,這顯著提高了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的效果,也能夠更好的引發(fā)學生對漢字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認識到漢字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小學低年級語文趣味化識字教學的呼聲越來越高,首先,趣味化教學符合小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以及學習特點,能夠更好的滿足小學生識字需求;其次,趣味化教學突破了傳統(tǒng)識字教學單一、枯燥的教學弊端,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也提高了教學趣味性,更加容易培養(yǎng)小學生識字興趣。本文從三個方面對小學低年級教學中趣味化策略的應用展開了研究,旨在助力于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與改革。
參考文獻
[1]吳海紅.小學語文低年級趣味識字教學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1):148
[2]李小娟.論趣味識字法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實踐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8(3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