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申友
【摘? ?要】中小學科學教材和教學在知識銜接上存在諸多問題,導致學生產(chǎn)生認知沖突。因此,教師應認真梳理中小學科學知識體系,通過主動應對解決“同一內容不同觀點”“難點知識缺乏鋪墊”“內容重復而難度相當”“小學知識比初中知識更難”等銜接問題,提高科學學習效率,提升學生科學素養(yǎng)。
【關鍵詞】中小學科學;知識銜接;學習策略
中小學科學教材在內容上有關聯(lián)、有進階,但也存在“同一內容不同觀點”“難點知識缺乏鋪墊”“內容重復而難度相當”“小學知識比初中知識更難”等銜接問題。加之中小學科學教學研究往往“各自為政”,指向銜接的中小學聯(lián)合教研活動幾乎沒有,教師之間也缺乏互動交流,導致大部分初中科學都實行零基礎教學,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學生在學習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誤解。
為破解中小學科學知識的銜接問題,教師應該認真梳理中小學科學知識體系,從進階的角度,主動應對知識銜接,通過對比、聚焦、拓展、略學等學習方法解決銜接問題,提高科學學習效率,提升學生科學素養(yǎng)。
一、用對比法解決“同一內容不同觀點”的問題
小學科學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鑒于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小學科學知識相對淺顯,一些概念還尚未達到科學概念的層次,往往把專業(yè)術語進行簡化或模糊表達。而初中科學進入了系統(tǒng)科學知識的學習階段,科學概念相對比較嚴謹和完整。因而中小學科學教材在內容表述上存在差異,導致同一內容出現(xiàn)不同觀點的現(xiàn)象,給學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難(見表1)。對此,教師可以用對比法指導解決“中小學同一內容不同觀點”的問題。
(一)在對比中質疑,在解疑中修正
為了照顧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小學科學把“質量”“重力”用“重量”來代替。學生在學習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上冊《空氣有重量嗎》一課時,誤以為重量是指生活中物體的重量。雖然新修訂的教材已經(jīng)做了更改,統(tǒng)一用質量表示物體的重量,但是學生的前概念仍然存在認知偏差。又如五年級上冊“運動和力”單元在第89頁的“資料庫”中有“重力的大小叫重量”的表述,這里的“重量”是指重力,而本單元《運動和摩擦力》一課涉及“摩擦力的大小與重量的關系”的探究,這里的“重量”則是對應初中科學中的壓力?!爸亓俊币辉~在小學科學教材中存在“質量”“重力”“壓力”這三層概念,使學生誤以為這四個詞(概念)是互通的。初中科學對這四個概念進行了嚴格區(qū)分:壓力是在研究壓強時提出的,沒有定義但暗指垂直作用于流體或固體上的力;重量能表示物體受到的不同重力,但二者并不等同;質量表示物質的多少,常用單位是千克。學生在初中階段遇到這幾個概念就會產(chǎn)生疑惑:除了“重力”與小學科學表述一致外,為何其他三個概念的含義都不同?針對這些認知偏差,教師要在概念建構時指導學生進行對比,找到其中的區(qū)別,理解各自的含義,在自我解疑中不斷修正。雖然這一過程比教師單純灌輸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但是可以有效建構正確的科學概念,有助于學生理解、記憶和應用,也培養(yǎng)了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二)在對比中融合,在融合中理解
小學科學用“音量”來表示聲音的強弱,用“音高”來表示聲音的高低。而初中科學分別用“響度”和“音調”替代了“音量”和“音高”。針對中學科學教材用新的專有名詞取代小學科學專有名詞的情況,教師要在學生預習階段,指導他們采用對比法發(fā)現(xiàn)“響度”“音調”等專有名詞只是簡單地去代替“音量”“音高”,概念的定義完全沒有變化。這樣,學生就能很好地把這些新的專有名詞融入小學科學知識中,順利地將可回憶的舊知識與新概念聯(lián)系起來,理解和掌握新概念也就輕而易舉了。
(三)在對比中擴充,在擴充中完善
教科版五年級上冊《土壤中有什么》一課提到了“細菌分解動物、植物殘留體”,九年級下冊《生物與環(huán)境》一章提到“細菌、真菌、某些原生動物及腐食性動物(如蚯蚓等),它們能把動植物的尸體、排泄物和殘落物等所含的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供植物再利用,所以被稱為分解者”。通過比較,學生會發(fā)現(xiàn)自己元認知的局限,就此主動擴充自己的知識鏈,明白了“分解的實質是將有機物變成無機物的過程”“細菌不是唯一的分解者”,而非小學階段簡單理解的腐爛。學生在對比中逐步擴充知識,并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二、用聚焦法解決“難點知識缺乏鋪墊”的問題
中學科學是小學科學的延伸,知識出現(xiàn)進階,難度逐步提高,但也有部分初中科學知識并未在小學階段出現(xiàn)(見表2),學生缺乏探究、體驗的經(jīng)歷,理解起來較為困難。
例如,小學科學教材從未涉及“人體生命活動調節(jié)”中的神經(jīng)調節(jié),學生無法通過簡單的觀察獲取相應知識,也缺失相關的直接生活經(jīng)驗,對這一抽象知識難以理解,學習產(chǎn)生困難。因此,教師要重點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通過提早觀看相關視頻或動畫了解其工作原理,厘清學生的已知點、難點、疑點,教學中詳略得當,直指難點和疑點,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此外,教師還要在課后指導學生進行鞏固,及時記錄、整理、記憶難點知識,并通過網(wǎng)絡查閱資料或調查醫(yī)院中神經(jīng)受損的不同病癥,擊破難點障礙,將碎片化知識系統(tǒng)化,將抽象化知識生活化。
三、用拓展法解決“內容重復而難度相當”的問題
盡管中小學科學教材在知識銜接上具有進階性,但依然存在知識重疊、難度相當?shù)默F(xiàn)象(見表3)。對于這樣的內容,教師要用拓展法指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理解與應用,用“溫故知新”的方式幫助他們跳脫出淺表性知識的藩籬。
如“蝸牛的飼養(yǎng)和觀察”在小學科學教材安排了兩課,不僅介紹了蝸牛,還鼓勵學生飼養(yǎng)蝸牛,并花費一周以上的時間來細致觀察和研究蝸牛的形態(tài)、生活習性等,相關知識比中學全面。因此,學生在初中階段只要對蝸牛的身體結構、運動、進食、觸覺等內容簡單回顧,把學習重點放在觀察方法的遷移上,因為初中科學教材詳細介紹了探究蝸牛是否存在視覺、聽覺、嗅覺和味覺的實驗方法,希望學生將這些觀察方法遷移和拓展到其他小動物身上,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四、用略學法解決“小學知識比初中知識更難”的問題
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并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初中生則處于形式運算階段,可以進行假設、演繹、推理和命題等抽象思維。所以,中小學科學教材整體呈現(xiàn)出從具體到抽象、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坡度,但也有一些小學內容比初中知識更深刻而廣泛,成為大部分小學生的學習難點(見表4)。
對于這些比初中知識更難的內容,在小學階段可以略學,弱化知識點,強化探究過程,注重在概念建構過程積累探究的感受、方法。到了初中階段,教師要弱化實驗,通過喚醒學生在小學獲得的經(jīng)驗,結合推理形成知識體系,促進抽象思維的發(fā)展。如“花的結構”,小學階段要關注油菜花的解剖,通過油菜花和其他花的對比以及花朵授粉的實驗,掌握解剖花的方法,并遷移到對其他花的解剖。到了初中階段,教師無須再進行花的解剖實驗,而是通過回憶小學階段的解剖實驗,掌握花的結構,建立花和果實的聯(lián)系,形成有關花的知識體系。
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自我分析問題、自我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是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在中小學科學學習中,教師要主動應對兩個階段的知識銜接和思維發(fā)展,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在無縫對接中提高科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初中科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潘麗華,曹明富.中小學科學教材的銜接及對策[J].基礎教育研究,2009(10).
[4]白孝忠.小學自然課程與初中物理課程的銜接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7.
[5]呂篤康,陳玉金.小學科學與初中生物學的有效銜接[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3(2).
[6]李艷玲.淺談小學科學與初中化學的教學銜接問題[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8(17).
[7]劉海峰.從小學科學的生物教學看小學與初中課程的銜接[J].方法交流,2014(1).
[8]馬仙鶴.中小學科學教學銜接的問題和對策[J].實驗教學研究,2012(4).
(浙江省臺州市臨海小學? ?3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