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圖像學作為美術史研究方法論的一種,是站在人文主義立場上去解讀作品,也稱“圖像學方法”。本文以潘諾夫斯基的圖像學方法來分析拉斐爾《西斯廷圣母》的創(chuàng)作背景、繪畫技巧以及內在含義?!段魉雇⑹ツ浮愤@幅畫刻畫了為拯救災難的人世而奉獻自己的孩子的偉大圣母形象。該畫富有真實性和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整體構圖平衡穩(wěn)定,風格典雅,色彩搭配和明暗使用完美凸顯出了人物的動態(tài)豐富。這幅著名畫作找到了統(tǒng)一和變化的完美契合點,不僅符合美學原則,更展示了作者獨有的繪畫風格,在符合文藝復興時期宗教繪畫精神的同時,又別具一格。
關鍵詞:潘諾夫斯基;《西斯廷圣母》;圖像學
中圖分類號:J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3-00-02
1 潘諾夫斯基與圖像學
1.1 圖像學是什么
圖像學是在圖像志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在分析和理解藝術作品時對其內容進行解釋,不僅是研究圖像學的重要方法,也是人們最常用的研究方法。與圖像志相比,圖像學更理性,對圖像的分析上認識更加深刻,也更具思想性。
德國藝術史家潘諾夫斯基發(fā)表了著名的《圖像學研究》,這也是他一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如何理解圖像學分析,即研究者在研究第一階段往往還是對形式上的分析,將重點放在圖像表面的物象,針對作品本身探討其視覺性。研究人員在第二階段對故事或角色進行深入分析和理解。而在第三階段,對藝術作品的分析,將更深層次解讀圖像所傳遞的隱藏意義。圖像學方法論是一條完全不同于形式主義的文化道理,立足于該畫作的歷史文化和知識背景解讀作品背后蘊含的意義。該方法論強調藝術作品的寓意,更注重對作品內容進行深層次解讀和意義分析。分析方法的圖像包括圖像記錄描述,圖像記錄分析,解釋圖像,“現(xiàn)實”分析風格研究作品的形象。
1.2 潘諾夫斯基藝術史研究的人文主義視角
從藝術史研究態(tài)度看,人文態(tài)度是他所持有的態(tài)度。他對關于圖像意義研究的核心闡釋,實際上表示的是同一個對象,也就是整個藝術品的幾個側面。潘諾夫斯基認為無論是人文研究還是科學研究,研究的整個過程都是先從觀察開始的,所以都應該遵循一個預選的原則:講究觀察、記錄和實證,并尋找自然現(xiàn)象的一般規(guī)律。對于人文主義者來說,這就是一般的歷史概念;而對于科學家來說,這個原則就是指導性的理論。
藝術史家不同于大眾對藝術品“普通地欣賞”,他們在關照和把握藝術品時,是在掌握其背景資料、盡可能地收集一切事實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的,力求真實、準確地評價和分析藝術作品。他們更強調藝術品不能只看形式,要看其意義。
2 以圖像學方法分析《西斯廷圣母》
2.1 創(chuàng)作背景
1513年,教皇打算將這幅畫當作禮物送給黑衣修士,拉斐爾便受到教堂的托付前來作畫,故此畫以《西斯廷圣母》為名[1]。當時教堂的名字起源于教皇的名字,西斯廷教堂是羅馬教皇私用的,也是教皇選出儀式舉行的地方。而這幅祭壇畫,則是指定裝飾在西教堂內的禮堂里的。
2.2 繪畫技巧
從繪畫技巧看,拉斐爾適當?shù)剡\用了短縮透視法,從而留出了具有縱深感的空間,給人一種厚重和真實的感覺。畫家扎實有力的素描風格也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畫中的線條被處理得簡潔、壯闊。而圣嬰用了局部素描的手法,運用得恰如其分。在色彩處理上,畫家運用了多種色彩,使人物形象鮮明、靈動,達到了很好的色彩效果。這幅畫作的人物和真人大小幾乎一模一樣,圣母和耶穌的體態(tài)有力又健美,表現(xiàn)了母愛的偉大。
《西斯廷圣母》(圖1)中的畫面就像一個舞臺。教皇身披華麗的圣袍,虔誠地歡迎圣母駕臨人間。當觀者仔細地觀視時,圣母年輕美麗而又莊重的面孔,貌美的圣母的雙唇,仿佛聽到了祝福的話語。趴在下方的兩個小天使睜著大眼睛望著,他們的童心和稚氣躍然紙上,他們也許是在聆聽教堂外奏起的管風琴樂。這兩個孩子的形象經(jīng)常被印成明信片,并暢銷一時。此外,拉菲爾特意在圣母衣服和教皇手指之間留出了深度空間,這是當時最有效果的繪畫方法。畫作的底部有一根欄桿,不僅代表的是教堂的入口,也象征著虛與實的分界。
2.3 內在含義
《西斯廷圣母》是拉斐爾于1512年所作的[2],也是他最成功的一幅圣母像?!段魉雇⑹ツ浮肥抢碃柪L畫生涯的代表作,誕生于他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期。西斯廷教堂內的這幅圣母像,代表了光輝偉大具有犧牲和奉獻精神的母性形象,她偉大又美麗,為拯救人類,與小耶穌分開。畫作借一個個衣著簡樸的青年女性表達了圣潔的母愛[3]。在中世紀,人們的思維被宗教統(tǒng)治,許多國家的國教為佛教、基督教或伊斯蘭教。宗教的信仰就變成了統(tǒng)治者鞏固政權的手段,藝術成了一種傳教的語言。這一時期,藝術發(fā)展的重點都圍繞著教堂建筑。拉斐爾借《西斯廷圣母》這幅畫作表達了光明和黑暗的對抗。繪畫專注于人物的特征和行動的象征傳達意義,而不注重展現(xiàn)性能技術[4],因此繪畫的功能性受到制約,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突破性的進展。
拉斐爾的圣母是非常有名的,如在庭園里的叫《花園中的圣母》(圖2),而且受到所有的人歡迎[5]。假如在街上對某個女人說她長得像拉斐爾畫中的“圣母”,無論是十幾歲的少女,還是七八十的老嫗,都是每個女人想得到的稱贊,不僅是夸贊美麗,還是至上的榮耀,直到如今還是如此。
3 潘諾夫斯基圖像學的三個層次
3.1 《西斯廷圣母》前圖像志分析
圖像的基本形式是從作品本身出發(fā)探討畫像的視覺性[6],可以從構圖、線條、色彩、造型等方面對《西斯廷圣母》進行分析。我們考察與描述前圖像志很簡單,正如我們所見,在構圖上,橢圓性構圖,突出圣母的偉大;兩邊人物較暗,體形較小,更加突出中心人物;布局讓圖片完全和諧。另外,《椅上的圣母》(圖3)也是拉斐爾完美無瑕的作品。畫中所有復雜影響、所有線條的方向都意在將我們的目光引向圣母。拉斐爾的用意讓我們難以抗拒,圣母真的完全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她不僅容貌出色,而且極具智慧。透過她的眼睛,我們仿佛可以看到現(xiàn)象的最深處。塞萬提斯的幻想詩句可以說明這一點,她善于透過表象洞察其本質,畫作中人物的目光都投向不同的方向,只有圣母和她懷抱的嬰兒在凝視著我們。作為觀者的我們,都會情不自禁地被這種忐忑不安和與眾不同的目光吸引。
最后,色彩與體積的表現(xiàn)和構成可以用我們的經(jīng)驗加以理解。在設色上,采用近乎真彩的柔色,極度貼近真實的人體膚色,特點在于突出畫面主體元素,以此表現(xiàn)不同的畫面質感。
3.2 《西斯廷圣母》的圖像志分析
對畫作中的內容,即識別人物和故事,是《西斯廷圣母》圖像志分析的重點。美術作品中的形象都不是隨便或者偶然畫上去的,是與特定文化中對相關主題的形象表現(xiàn)習俗密切相關的。通過結合特定的時代與背景,融入現(xiàn)有的文學、藝術、文化等因素,對圖像所闡述的內容進行第二層次分析,從人類思想的歷史維度解釋圖像,而非單純地表達“看見的就是得到的”。其中用圣母、主教、圣女和天使各自不同的表情生動地表明母親的不舍、主教的虔誠,代表民眾對圣女的崇敬和恭順?!段魉雇⑹ツ浮匪爬ǖ膬热莺軓碗s,第一眼看上去,這幅畫中所有的內容看起來都是積極向上的,但當我們細細品味的時候,那種憂傷的感覺就會慢慢涌上心頭,久久縈繞不能平靜。畫家以豐富飽滿的人物形象描繪了當時西歐文藝時代的“黑暗”中世紀末期的社會狀況,以極強的感染力將人物帶入其中,寄托感情。
3.3 圖像學闡釋
圖像學闡釋是對圖像“本質”的探究[7]。通過分析《西斯廷圣母》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文化內涵、社會價值等因素,了解該作品創(chuàng)作背后潛在的價值和表現(xiàn)意義,解讀圖像的意義。作者基于自己的審美理想、藝術追求去觀察社會生活、提煉藝術形象[8],在作品中表現(xiàn)個性化的藝術創(chuàng)作效果。
探究畫家的心理變化是圖像學闡釋的一種重要研究方法。《西斯廷圣母》這幅畫作中充滿了內在的動感,圣母踩在云端之上,微風襲來,將她送至人間,并沒有在瑪利亞的頭上加帶光環(huán),而是使整個畫面附有一層神秘的微光,緩解嚴肅宗教主題的緊張性,巧妙地運用光線等藝術技巧拉近了藝術與現(xiàn)實的距離,使畫面充滿了生命的律動。這幅畫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世界、人的贊美,也表現(xiàn)了人文主義的影響之大,我們要學習他這種“真情假鏡”的表達方式。拉斐爾畫作中往往表現(xiàn)了自身的心理和精神狀態(tài),探究其創(chuàng)作的心路歷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作品背后的意義,這在對作品進行第三層次的解讀時是十分重要的。拉斐爾作畫細膩,注重描繪性,將虛擬與現(xiàn)實相結合[9],以獨特的創(chuàng)作方式展現(xiàn)繪畫能力的同時,也使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10]。
4 結語
拉斐爾的這幅美麗而神圣的繪畫,總體上是圣母送子拯救世界作背景的宗教畫,用潘諾夫斯基的圖像學方法來研究這幅作品,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如此平鋪于世人眼前,以畫寫實,作者將自己和他理解的世人集合為一體,將自己對人、對世界的愛在畫中表達出來,展現(xiàn)出優(yōu)雅、柔和、和諧、明快的風格,利用圖像學的方法論對作品進行分析,使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去欣賞、觀看畫作,從多個層次來解析畫作的藝術價值。這種方法堪稱藝術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在這個領域有無可撼動的地位。通過該方法論,我們不僅可以欣賞藝術作品本身的藝術美,還可以了解作者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時的心路歷程和情感表達,深入研究和思考作品的各個方面。
參考文獻:
[1] 季優(yōu)銘,朱宇婷.南京地鐵站壁畫藝術風格研究[J].大眾文藝,2019(20):94-95.
[2] 王碧洋,朱宇婷.論南京地鐵三號線《紅樓夢》主題壁畫設計[J].大眾文藝,2019(20):99-100.
[3] 丁凡倬,郝凱利,薛晨,等.陳之有意 設之成境——室內陳設藝術芻議[J].大眾文藝,2019(14):126-127.
[4] 李星怡,曹磊,竇逗.景觀一體化設計實踐與研究[J].大眾文藝,2018(19):125-126.
[5] 張冬冬,曹磊.在家具設計中傳統(tǒng)手工藝對個性化定制的影響[J].藝術科技,2016,29(06):269.
[6] 宋昱萱,曹磊.商業(yè)街景觀規(guī)劃中城市文脈的延續(xù)[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6(06):40-41.
[7] 郁添淵,曹磊.探索新中式風格在室內設計的應用——以居住空間室內設計為例[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8(12):92-93.
[8] 趙婧,曹磊.明清無梁殿建筑裝飾特色研究[J].蘭臺世界,2015(03):146-147.
[9] 劉思宇,曹磊,竇逗.城市家具規(guī)劃設計實踐與研究[J].大眾文藝,2018(21):65-66.
[10] 張秋實,曹磊.虛擬現(xiàn)實技術在文化遺產建筑設計中的運用[J].電視技術,2018(10):142-146.
作者簡介:任真(2000—),女,山東濟南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環(huán)境設計城市景觀規(guī)劃。
指導老師:曹磊(1978—),男,江蘇南京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環(huán)境設計。
朱宇婷(1992—),女,江蘇南京人,碩士,助理實驗師,研究方向:環(huán)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