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yǎng),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增強辯證思維、戰(zhàn)略思維能力,努力提高解決我國改革發(fā)展基本問題的本領?!盵1]那么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我們堅守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到底是什么?在21 世紀的中國,她是否仍然具有并且能夠展現(xiàn)出更加強大、更有說服力的真理性力量?其對中國當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偉大事業(yè)的發(fā)展又有什么樣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
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就是以科學實踐觀為基礎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在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把握矛盾、分析問題,從而指導實踐的理論思維和辯證智慧。歸納起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最核心的內容集中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實踐的觀點與實事求是的方法、矛盾的觀點與矛盾分析法、人民主體觀與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它們相互聯(lián)系,共同組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豐富內容。
與以往哲學和絕大多數(shù)理論不同,馬克思主義把實踐這一概念引入認識論和唯物史觀,并把它確立為唯物史觀最基本和首要的觀點,旗幟鮮明地提出,人的本質是實踐,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同樣是人的現(xiàn)實的實踐活動。實踐是改造世界的現(xiàn)實活動,其目的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因而也要在人的現(xiàn)實的生產(chǎn)生活中得到不斷的發(fā)展和豐富。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不是僵死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強調“我們的學說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根據(jù)不斷變化發(fā)展的革命與斗爭實踐,他們主動修改、批判甚至否定自己的理論,從而使得馬克思主義理論成為不斷發(fā)展、充滿旺盛生命力、歷久彌新的開放體系。
堅持實踐的觀點,就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方法論和思想路線。所謂“思想路線,也叫認識路線,是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或決定對客觀事物作為時自覺或不自覺所貫徹的原則和方法”。[2]思想路線是認識論的具體化和在實際中的應用。中國共產(chǎn)黨經(jīng)過長期的革命與建設實踐,確立了一條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這就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前提條件,是敢于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敢于打破條條框框,把實踐當做最高權威,不盲從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實事求是”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把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到行動和實際工作中去;“與時俱進”則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和結果,是用超前意識和發(fā)展的眼光,勇于和善于根據(jù)實踐的變化進行創(chuàng)新。這一思想路線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靈魂,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經(jīng)驗為基礎豐富和發(fā)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也是我們黨制定各項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理論基礎。
毛澤東同志曾經(jīng)形象地把實事求是比喻為“有的放矢”,它也成為我們革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最基本的認識路線和工作原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始終強調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尊重客觀規(guī)律,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認識路線和思想路線,從不斷變化的實際出發(fā)制定政策、推進各項工作,以全方位的改革打破固步自封和因循守舊,“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瞄準和解決中國改革開放的問題之“的”,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和發(fā)展真理。
新時代堅持實事求是,最現(xiàn)實和緊迫的問題就是要搞清楚當前全面深化改革所立足的“實事”到底是什么、我們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和深層次矛盾是什么?對這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當代中國最大的客觀實際,就是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們認識當下、規(guī)劃未來、制定政策、推進事業(yè)的客觀基點,任何工作和政策的制定都不能脫離這個基點。”[1]但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告訴我們,“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入山問樵、入水問漁’,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善于進行交換比較反復,善于把握工作的時度效”。[3]也就是說,要從事物的動態(tài)發(fā)展中把握全局,只有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事因時因地制宜才能真正做到實事求是。因此我們一是要明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我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這一現(xiàn)實基點;二是要在動態(tài)發(fā)展中看待這一基本國情。雖然我們仍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jīng)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呈現(xiàn)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結合“不變”與“變”兩方面之“事”,當前我們求的“是”和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只能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變革統(tǒng)籌推進各領域改革的集合與聯(lián)動,自覺運用新發(fā)展理念引領新的實踐,才能全面把握機遇,不斷開創(chuàng)經(jīng)濟發(fā)展新局面。
此外,在黨的建設的實踐層面,我們也要看到,實事求是這一黨的思想路線在理論闡述上并不難,但在干部個體的實際貫徹中卻并不容易。除了主體認識水平與認識能力的障礙,還受到不良政治生態(tài)、傳統(tǒng)思維定勢等現(xiàn)實因素的干擾,能否堅持實事求是不僅取決于干部個體的認識能力與認識水平,更與共產(chǎn)黨人的政治品格、政治智慧、政治勇氣和勇于擔當?shù)呢熑胃芯o密相聯(lián)。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解放思想首先需要解放思想者!
“雖說馬克思沒有遺留下‘邏輯’(大寫字母的),但他遺留下《資本論》的邏輯,應當充分地利用這種邏輯來解決當前的問題。”[4]這里《資本論》留下的邏輯就是矛盾的分析方法。矛盾二重性分析方法是貫穿在《資本論》中分析和揭示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的基本方法。列寧認為,“辯證法就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即矛盾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規(guī)律,也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它揭示了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堅持唯物辯證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堅持矛盾觀點和矛盾分析方法。任何科學的認識都要求在排除邏輯矛盾的基礎上,研究事物自身所固有的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也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另一方面,斗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同一性規(guī)定和制約著斗爭的形式、規(guī)模和范圍。如何從對立中把握同一,從同一中把握對立,又涉及到如何在矛盾的普遍性中分析和把握矛盾特殊性問題。
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中首次提出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問題是矛盾問題的精髓,認為不懂得它就等于拋棄了辯證法。這一論斷,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是一個新概括,深化了列寧關于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的科學思想,這一觀點轉化為思維方法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矛盾的普遍性中抽絲剝繭,抓住事物的特殊性,找準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馬克思指出:“世界史本身,除了通過提出新的問題來解答和處理老問題之外,沒有別的辦法”。從馬克思主義產(chǎn)生的第一天起,就在不斷揭露資本主義的矛盾和問題,從而總結規(guī)律,指導無產(chǎn)階級的偉大運動。不論是革命還是建設時期,問題都是時代的聲音,它既是矛盾的突出表現(xiàn)形式,也是實踐和創(chuàng)新的起點,更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
當前我們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所謂“新”,就是我們所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日趨復雜:于外,世界格局深度調整;于內,改革進入攻堅期、進入矛盾凸顯期,各類矛盾層出不窮、交相疊加。問題意識和辯證思維能力是解決各類矛盾和問題的前提和保障。如果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提升自身的辯證思維能力,就很難全面正確地認識問題,科學地分析研判形勢,從而抓住關鍵,化解前進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就本質而言,辯證思維能力,其核心就是矛盾分析法。
當前,中國共產(chǎn)黨正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這一偉大目標的實現(xiàn)是一項異常艱巨而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涉及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建設的方方面面,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強化問題意識,提高辯證思維能力,抓住“牛鼻子”,多層次、多視角積極面對和化解矛盾。當前中國最現(xiàn)實的問題就是深刻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對黨和國家各項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著力解決好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在把握主要矛盾的基礎上,堅持運用辯證思維,把握好大局與局部、務實與務虛、冒險與保險、原則性與靈活性、協(xié)調性與片面性等矛盾關系,“抓重點,抓特點”,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多謀善斷,求同存異,“學會彈鋼琴”。
從國際視野看,國際社會各種利益關系錯綜復雜,更需要我們掌握好矛盾分析方法,承認矛盾、正視矛盾,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普遍性中把握斗爭與特殊性,堅持斗爭、勇于斗爭、善于斗爭;又于矛盾的斗爭和對立中把握同一和普遍性,斗而不破、斗中前進。“善于處理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重點和非重點的關系,在權衡利弊中趨利避害、作出最為有利的戰(zhàn)略抉擇?!盵1]
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原理出發(fā),提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是歷史真正的主人。馬克思在與恩格斯合寫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中就明確提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yè)”,決定歷史發(fā)展的從來都是“行動著的群眾”。在標志馬克思主義成熟之作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開篇不久即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一種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5]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更是歷史發(fā)展的推動者。實現(xiàn)以勞動人民為主體的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馬克思主義政黨最鮮明的政治立場。因而,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終極目標就是一切從人民群眾不斷發(fā)展的社會歷史實踐出發(fā),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在反復實踐與反復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中科學揭示各種矛盾和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動力、源泉和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最終為人類的自由和解放指明歷史的條件、路徑、方法和手段。
正因為如此,“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成為無產(chǎn)階級政黨最根本的政治路線和工作路線。毛澤東同志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中第一次從唯物史觀的高度論證了黨的群眾路線和領導方法,指出“我們共產(chǎn)黨人無論進行何項工作,有兩個方法是必須采用的,一是一般和個別相結合,二是領導和群眾相結合”,“凡屬于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皬娜罕娭衼怼?,就是要虛心向人民學習,從人民群眾的生產(chǎn)生活實際出發(fā)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只有真正聽取群眾的意見,了解群眾的心聲,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才能贏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需要注意的是,群眾的意見是分散的、多種多樣,所以“從群眾中來”也是一個分析、綜合、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同時,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正確的認識還需要回到實踐中去。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形成黨的各項政策和管理辦法,還需要回到群眾中去,在實踐中不斷接受檢驗,從而正確地指導人民群眾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到群眾中去”既是一個貫徹落實的過程,也是一個檢驗真理的過程,更是修正、完善既有認識的過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是人民主體觀的根本體現(xiàn),是無產(chǎn)階級政黨根本的認識路線和領導方法。群眾觀點是群眾路線的觀念前提,群眾路線是群眾觀點的具體體現(xiàn)。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作為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貫穿于一切工作的始終。黨的主要領導人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都曾在不同時期對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有過重要論斷,鮮明地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黨同志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盵6]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社會主義建設是依托人民、為了人民的偉大事業(yè),改革開放的出發(fā)點和根本目的都是人民,當然也需要經(jīng)過人民的檢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7],在貫徹群眾路線的過程中,我們的政策方針和一切做法都需要緊扣人民群眾不斷變化的需求,抓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以百姓之心為心”,讓改革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人民,在對初心不變的踐行中更要注意把握群眾工作之變。當前,不論是從時代背景、群眾階層分化,還是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均發(fā)生了非常顯著的變化,干部隊伍也從“工農(nóng)干部”往年輕化、專業(yè)化、知識化方向加速邁進,這就需要我們在貫徹群眾路線的過程中要勇于打破既定思維,力戒自以為是、形式主義、官僚作風,還要切實增強十九大報告所強調的“增強群眾觀念和群眾感情”[6],真正下沉到基層群眾中去,深調研、真落實,體察民情、化解民憂,讓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發(fā)展成果,增強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綜上所述,恩格斯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xiàn)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fā)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盵8]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我們提供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既為改革開放指明了歷史條件、路徑、方法和手段,更為我們黨解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哲學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