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志紅
(山東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 山東·泰安 271018)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國與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就需要隨著社會發(fā)展而不斷的改變,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摻雜各國文化的內容。教育部《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明確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同時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使他們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未來工作中能夠有效地使用英語,滿足國家、社會、學校和個人發(fā)展的需要?!?0世紀50年代,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被人本主義理論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羅杰斯提出。該理論認為教育應該以人為本,這與大學英語的教育目標不謀而合。而從現在的英語教學的現狀來看,仍然存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單一,相對滯后,重理論輕實踐等的問題。在這種大形勢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勢在必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也成為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之一。在大學英語改革的過程中,無論在教育理念的轉變、課堂教學的改革、教學方法的改進,還是教學效果的增強、教學質量的提升等方面,大學英語教師都起著重要的作用,需要及時轉變思想、更新理念、改變做法、變換角色,才能更高達到教育效果的實現。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在其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人本主義學習觀和人本主義教學觀深刻地影響了世界范圍內的教育改革,被稱為20世紀三大教學運動之一。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Carl Ransom Rogers)和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H.Maslow)是該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
社會學家馬斯洛(Abraham H.Maslow)認為生存需求是低級的需求,他包括:存在于自身的生理需求、存在于社會的安全需求、存在于人類交往的尊重的需求和存在于家庭的歸屬與愛的需求。而成長需求是高級需求,他包括:對社會的認識需求、對事物的審美需求和對自身的自我實現需求。人本主義教學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人”的所有相關因素。學習即“成為”,成為一個完善的人,是唯一真正的學習。每一個人都具有發(fā)展自己潛力的能力和動力,行為和學習是知覺的產物。在此基礎之上,發(fā)掘人的所有潛能,給學習的人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是學校教育的主要職能,而教師是維護和發(fā)揮學生“潛能”的主要運作者,學校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在社會和生活中“自我實現”。
心理學家羅杰斯(Carl Ransom Rogers)在人本主義的基礎上,提出了“非指導性教學”。他認為所有的教育出來的人都是有個性充分發(fā)展的人,即它要具有對事物的主動性、社會的責任感,對生活的應變力,能自主發(fā)展并實現自我價值的人。“自我”是教學活動的根本要求,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學活動不但要完全服從“自我”的發(fā)展需要,而且也要緊緊圍繞“自我” 進行。
體驗學習是人本主義教學的主要觀點。學習可分為:有意義學習和無意義學習。而其中體驗學習和有意義學習相關。體驗學習可以通過把學習與學生的意愿、興趣、愛好和需要進行有機結合,以學生自我經驗和自我認識為中心,以學生的自發(fā)性和主動性為學習動力,使其做到了“認知”與“情感”的融會貫通,使學習過程變得有意義,從而有效地促進個體的發(fā)展,達到自我價值的實現。
人本主義將教師定位于“促進者”角色。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充當著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協(xié)調者,而學生才是學習主體。因此,教師在促進和協(xié)調學習過程中要真誠對待每一個學生;要關注、尊重和接納每一個學生——不管他是否愿意學習;要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過程,了解他的學習感受,而不是簡單的只是關注他的學習成績。
近幾年來,隨著大學英語改革的不斷推進,大學英語教學在課程理念、設計等方面有很大的改觀,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依然存在“費時多、效率低”等問題。許多學生英語綜合能力差。這與我們沒有處理好教與學有很大關系。主要問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觀念陳舊,教學方法落后。一些教師仍秉承“教師為主體”的理念,教學以“傳授法”為主,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根據教學大綱,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趕進度、趕計劃的不良現象,急功近利,急于完成教學任務,忽視了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開發(fā)與培養(yǎng)。
(2)只注重應試教學,忽視學生人文素養(yǎng)方面的培養(yǎng)。近年來我國大學外語教學材料更新比較快,內容和編排設計上順應了新時代的要求。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大部分高校英語教師僅僅停留于應試教育層面,過多關注詞匯、語法、應試技巧等內容,不能夠充分挖掘教材內涵,在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方面涉及較少,極大影響了英語教學的實際效果。加強教學過程中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極為迫切。
(3)師生交流不暢。在大部分英語教學課堂上,老師自己講,學生低頭看或急于記筆記,有的學生甚至睡覺或是玩手機。課堂上的問答等活動,僅有幾個經?;卮鸬膶W生參與,其他學生參與度不高。老師與學生間幾乎沒有交流。缺少良好的關系基礎,無法有效實施“因材施教”的理念,勢必影響教學效果。
(4)教學環(huán)境營造不足。高校所擁有的視聽、多媒體等輔助電子教學設備非常先進,完全可以滿足大學英語教學在硬件設備上的要求,但總體效果并不是很好。大多數情況下,設備只是起著黑板、影碟機的作用。教師將大量的內容充實進課件之中,看似豐富有趣,學生也只是在觀看的過程中,感到新奇,參與度不高。造成該現象的原因,主要是課堂的真實英語環(huán)境營造氛圍不足,學生沒有或者不能真正體驗英語實際應用的有效環(huán)境。
當然,英語教學中的問題不止這些。究其根源是在于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來配合實際教學。綜上所述,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在人本主義的教學觀指導下,要注重“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性,積極性和能動性,在此基礎上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效果。而作為教學主導地位的老師,無論從教學理念的更新方面、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方面、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教學過程的監(jiān)督指導方面,還是教學評價方面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形勢下,大學英語教師將面臨著新的角色、新的轉變和新的挑戰(zhàn)。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指出“大學英語課程是高等學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弘揚人的價值,注重人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和全面發(fā)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有機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內容。因此,要充分挖掘大學英語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tǒng)一。”
人本主義教育思想要求英語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角色,教師應從傳統(tǒng)的“講臺上的圣者”(Sage on the Stage)的形象變成“學生身邊的引導者”(Guide on the Side)。在整個課堂教學實踐中,積極營造和諧、自由的課堂氣氛,圍繞發(fā)展學生自我提供有益于學生發(fā)展的材料,教師應做到以下四點:
(1)轉變舊的教學觀念。教師首先要從思想上改變,學習變?yōu)橐越處煘橹鲗?,學生為主體的雙向互動過程。充分信任學生,相信他們有能力從事教學活動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只有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信任和鼓勵時,才會激起學生情感上的互動,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以激發(fā)學生的主觀意識,堅持獨立自我學習、自我約束、思考創(chuàng)新。以“Work and Career” 單元的求職模擬活動為例。學生在活動中選擇角色、問題準備、面試中的超常發(fā)揮以及活動結束后的點評環(huán)節(jié),充分展示了綜合使用英語進行交流并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在教學活動中,任課教師要以向導或者促進者的身份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這樣的模式更能激發(fā)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性和積極性,體現了人文關懷,擴充了教學的人文氣息。
(2)注重學生人文素養(yǎng)方面的培養(yǎng)。作為大學英語教師,既要傳播語言知識,也要培養(yǎng)學生國與國之間的跨文化交往意識。與此同時,也要積極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大學英語教師在注重英語工具性學科特點的同時,要依托教材,深挖內涵,在課堂上傳播正確觀點,在尊重學生獨立的人格和價值觀念的同時,積極傳播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文化素養(yǎng)。在講解課文“The Pursuit of Happinessfor the Common Good”的時候,幫助學生樹立追求公眾利益為宗旨的幸福觀。課文“How Deep Is Your Love?”通過對比新老兩代的愛情觀,幫學生理解愛的真諦,以及怎樣建立一生的親密關系的正確愛情觀。在“What Is Friendship?”中,通過分析Aristotle和Cicero等先賢們關于友誼的分類,使學生了解到建立在美德的基礎之上的友誼才是真正的友誼?!癟he Shadowland of Dreams”更是通過作者的親身經歷為學生展現了實現夢想的艱苦過程,使他們能夠堅持夢想,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披荊斬棘……每一篇文章的主題都與學生學習和生活相關。在感興趣的同時,通過深挖文章,給學生以人文素養(yǎng)方面的指導,無疑是教師的重用職責所在。
(3)了解和關心學生,加強溝通。人本主義教育思想中的老師和學生關系是朋友式的、平等的關系。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課堂上以及課外都應該平等地看待學生,與學生交朋友,平等與尊重的師生關系是良好的學習效果的基礎。教師要通過多種渠道了解自己學生的成長經歷、生活環(huán)境、性格特點、學科特點等重要信息,設身處地地去理解自己教授的學生的學習境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成長,這樣才能做出切合實際的評價,從而在日后的學習中提出具體的措施來對待。
(4)營造體驗式課堂教學模式。
a.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包括問題的引出,材料的使用,體驗活動的組織等都需要在結合教材內容基礎之上,參透內涵,精心而為。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為學生提供具有深度和廣度的學習資料和教學活動。
b.英語教師要善于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充分考慮學生的性別、年齡以及性格的差異,對不同情況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主體。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在安排教學活動的時候成為一個需求分析者和研究者,去研究學生在不同方面的不同需求,使學生在學習大學外語的過程中找到自我和樂趣,增加成功的體驗感。
c.建立充滿真誠、關心和理解的學習氣氛。在課堂活動中,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關注,對于出現的問題接納、理解并給予必要的指導。應給予學生足夠的自由與空間完成教學活動。
d.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每個人,并對自己的選擇所產生的結果負責,據此形成自己的學習計劃。
e.引導學生加強自我學習,探索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引導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并承擔相應的后果,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其主動性。
f.重視教學評價。通過同班同學或者教師的反饋信息,給學生積極、正面的評價,強化學生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對自己的認可。
文化教育學的創(chuàng)始人斯普朗格(F.E.E.Spranger)指出“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贝髮W英語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知識,而是要激發(fā)學習者內在的潛力和創(chuàng)造力,喚醒其將生命感、價值感。大學英語老師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