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其
(河北省邢臺市第二十二中學 河北邢臺 054001)
我國歷史文化悠久,在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產生了很多的歷史故事,這些是歷史知識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豐富的歷史表現中具有重要意義。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就要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情況,有效的運用歷史故事,發(fā)揮出其作用,提升歷史教學的效果。
首先,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初中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歷史課堂教學,使得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限制了學習效果。而運用歷史故事,能夠提升教學的趣味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可以加深學生的記憶。相比于歷史事件,歷史故事重視過程,且語言風趣幽默,不會像歷史事件那樣嚴肅,可以更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復雜的知識簡單具體的傳達給學生,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可以加深他們的記憶。最后,可以提升教學的趣味性。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學生只能記住事件的表面知識,對于背后的意義缺乏了解,這就與學生學習歷史的意義不符。而運用歷史故事,能夠提升教學的有趣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營造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
教師在教學中合理的運用歷史故事,能夠有效的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因此,這就要求教師依據教學內容,合理的運用具有較強懸念性的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教師在課堂導入時就可以運用有懸念的歷史故事,引導學生從課本中找到答案,教師在運用這類故事時,要創(chuàng)設有效的懸念,就要注意問題的設計,鼓勵和引導學生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1]。比如,在學習“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時,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就可以先給學生講解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上有54門禮炮,鳴28響的故事,之后提出問題“你們知道為何要這樣設置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積極的探索。學生普遍喜歡看電影,所以,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給學生播放《我和我的祖國》的片段,讓學生了解開國大典之前緊張的籌備,再次提出問題,為何要選擇54和28?通過設計懸念,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歷史中的事件以及人物,都具備相應的時代背景,有較強的邏輯性,初中歷史教學也是依據歷史順序安排的,歷史條件和歷史現狀之間具有緊密的聯(lián)系。通過在教學中運用歷史故事,能夠慢慢對學生的探究因果的科學精神進行培養(yǎng),讓他們在處理實際問題時能夠正確把握前進的方向;在人際交往中,能夠學習歷史人物的精神和品格,對于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具有積極影響。教師在講解歷史故事時要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進行培養(yǎng),為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在學習“明朝滅亡”時,教師就可以引入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敗的代表性事例,讓他們思考本質原因,理解其滅亡的邏輯性,促進他們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歷史自身具備的特點,讓學生在學習中存在一定的困難,對于蘊含的精神更是很難把握。教師可以運用歷史故事,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具體的呈現給學生,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淺顯歷史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以及道理,建立高效課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加強他們的綜合能力。例如,在“閉關鎖國”的教學中,教師在講解完相關的知識之后,要留出一些時間給學生理解和掌握,教師還可以提問學生,通過課程內容的學習,都學習到了什么?課程要結束時,教師可給學生講解一些故事,如,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等,和教材內容進行比較以及分析,讓學生思考,進一步理解包含的道理以及精神,提升他們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課后復習是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的有效途徑,尤其是在歷史學科的學習中,學生更要注重課后復習。為了提升學生的課后復習效率和效果,教師就可以引入歷史故事,將單調的文字記憶變成生動的場景記憶,提升學生的復習質量[2]。在復習中,可以將歷史故事當作線頭,和所學知識進行聯(lián)系。比如,教師可以把“玄武門之變”作為復習的開始,之后聯(lián)系相關的內容,比如,開元盛世和貞觀之治等;還可以將故事當作一條線索,基于其發(fā)展變化和社會變化進行結合,展示出歷史的發(fā)展。比如,把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當作聯(lián)系唐朝個方面內容的線索,基于此,分析和鞏固唐朝中朝的相關知識,如,經濟發(fā)展水平、節(jié)度使制度、對外政策、詩詞文化等。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教學中多是理論內容,有很多需要學生記憶和背誦的知識點,這就讓歷史教學變得較為枯燥,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通過在教學中運用歷史故事,能夠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幫助學生深入的理解歷史知識,讓學生可以更好的記憶知識點,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就應合理的運用歷史故事,充分發(fā)揮出其作用,提升歷史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