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麗霞
(江蘇省丹陽市第五中學 江蘇丹陽 212300)
在中外交往日漸繁榮的時代,英語習作能力已然發(fā)展成為未來社會對人才要求中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作為高中英語學習環(huán)節(jié)中十分關鍵的教學內容,寫作教學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學生的英語素養(yǎng),并且在培養(yǎng)學生習作能力的過程中,教師也能夠及時發(fā)現學生在詞匯累積、語法應用、詞組記憶方面的不足之處,客觀反映出學生的英語綜合水平,折射出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遇到的各類學習瓶頸,在此基礎上,教師可給予其針對性指導。因此,寫作環(huán)節(jié)極為重要,而母語正向遷移教學理論的應用可有效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歷經長期發(fā)展,“語言遷移學”已然成為二語教育長期、廣泛關注的教學理論體系,許多教學者更是打出頗受青睞的“為遷移而教”的口號與教學思路,眾所周知,“寫作”是一個知識輸出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能夠有效折射出學習者“輸入”環(huán)節(jié)的問題,畢竟,唯有具備了良好的輸入環(huán)節(jié),方能保障高質量輸出,而學習者的綜合英語應用能力與習得水平將會在此寫作環(huán)節(jié)得以體現,母語遷移不僅參與其中,且在具體教學中還發(fā)揮著諸多作用。而所謂“遷移”就是指“學習者在某一種學習情境中知識、技能的形成與掌握對另一情境中知識與技能的理解、獲取態(tài)度造成的影響”,而在語言遷移領域,高中英語學習者在進行寫作環(huán)節(jié)時,往往已經具備了較為扎實的母語語言功底和文化知識基礎,母語思維對其寫作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這就是遷移過程,而該過程又被分為正向遷移與負向遷移,“正遷移”的合理應用與介入能有效幫助寫作者簡化寫作過程、降低學習難度、提升寫作能力,而如何合理應用母語思維展開寫作教學也成為英語教師需要深思的問題之一。
母語遷移現象既然在英語寫作教學過程中無法避免,那么通過充分應用“母語正負遷移”是否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有效降低由于母語負向遷移給學生寫作學習帶來的影響與干擾呢?母語思維又是否能夠被當作一類新穎的教學策略與指導思維應用于實際作文教學之中呢?筆者認為,“母語思維”在外語課程中是有一定的教學價值的,所以,答案是肯定的。在教學過程之中,我們必須正確認知母語遷移現象,對它的客觀存在采取承認態(tài)度,理解好母語遷移對英語教學造成干擾的負面存在,還有著正面的、積極性的遷移作用,合理應用正向遷移則可以幫助學生們更好地展開應用寫作學習:(1)在語言共性方面的研究表明,雖說人類語言存在形形色色的差異,但是它們的基本特征與結構往往是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的,且在語言本質層面來講,語言往往是以共性為前提而設立的,否則,語言將無法實現互譯與交流,所以從這一方面來講,母語的習得經驗與方法是可以為英語教學提供參考、借鑒依據的。(2)大家都知道,語言是思維的載體與表現形式,而思維則對學習者的語言有著塑造與制約作用,因此母語思維與語言表達往往是互為表征、相互作用的。而寫作更是思維的具體化表現,往往包含了哲學、心理、邏輯、文化、語言等多個層面。因此,在英語寫作教學環(huán)節(jié)合理、充分地將母語知識體系調動起來作用于教學,例如,哲學、心理、邏輯、文化、語言不僅對學生寫作水平起到積極作用,同時,母語思維中的語言、文化、邏輯能力也可以說是學生寫作潛能的深層次體現,是英語作文的血液與靈魂,因此教師需明確寫作教學思路,例如,學生們往往將會母語中的L1 作為寫作的參照物,而教師要做的就是在教學過程幫助學生實現由L1 到L2 的轉換,同時,還要建立起全新的語言思維體系,也就是說,教師在明確教學思路的過程中,不僅需做好幫助學生克服母語負遷移的教學準備工作,更要充分利用好母語遷移,起到激發(fā)學生寫作潛能的作用。
翻譯是一種跨社會、跨文化、跨語言的一類交際活動,而學生翻譯的過程并非指單純的語言轉換,更是一種不同文化、不同社會特征之間的轉換;“遷移”則是指人們在學習活動中,已掌握的技能、知識對將要掌握的技能、知識產生的影響;母語思維則是指學生參與學習活動時,學生自身的母語知識和其所處環(huán)境的文化背景對英語學習產生的影響。而學習在執(zhí)行寫作任務時,首先需要經歷的,就是由母語到英語的翻譯過程,可以說英漢翻譯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寫作能力的養(yǎng)成有著直接性的影響,因此,在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們首要關注的,往往是對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但在母語遷移在英漢互譯的應用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思維方面??梢哉f,語言、文字、文章都是人類思維表達的載體和工具,是人腦運用儲存信息和知識表現出的一種對客觀世界的反應,人腦及其思維則是文字、語言等是思維的可表達內容。而思維是文字、語言等的物質載體。由于人類大腦構造存在相同性,所以從思維方面分析,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人在面臨相同的事物時有一定可能性存在相同的看法與認知??梢?,思維共性是學生展開翻譯的基礎,同樣也是母語正遷移得以應用的有力依據,這點可從部分詞匯的英漢引申義與基本含義方面得到對比論證,例如:(1)Of considerable :size,magnitude,quantity,number,or extent large.(巨大的:在尺寸、廣度、質量、數字或范圍上相當大的)(2)strong;Of great force;in a big rage;a big wind(力量大的、強大的、盛怒、大風)(3)momentous;Of great significance;a big victory;a big decision (重要的、意義重大的、重大勝利、重大決定)從以上詞組中可以發(fā)現 “Big”這個詞從英漢意義方面來分析,其詞義近乎是相同的,在感情色彩、思維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點,因此,從思維方面入手,有助于學生翻譯水平、寫作水平的形成與提升。第二,詞匯方面。在習作教學中,遇到不逾越習慣允許范圍或與漢語現象一致的英語寫作內容時,應充分利用“母語思維”展開正向遷移教學,尤其是在詞匯方面,對學生漢語寫作詞匯靈活性應用起到積極作用。例如,“cold blood”所對應的冷血、 “man”對應男人、“woman”對應女人,同時,在遇到具有文化特色的詞組時,采取“零翻譯”措施,如“功夫”“陰陽”等詞匯,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僅實現了母語思維的正向遷移,還實現了文化遷移,有效強化了學生翻譯能力,有助于母語思維在寫作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第一,文化對比。由于地域不同,其發(fā)展環(huán)境、歷史淵源等往往會產生差異性,表現出的思考方式、價值觀、文化內涵方面也會存在較為顯著的區(qū)別,在英語寫作教學時,母語遷移往往體現在語言文化內涵方面,母語素養(yǎng)優(yōu)秀的學生對文化內涵的深刻性、準確性理解往往會起到關鍵性作用,有著強化作文可接受性、真實性、提升作文質量的效用。在描寫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習作訓練中往往具備了一定的母語文化背景,在漢語成語中也是如此應用,尤其是部分成語在字面含義中包含地名、人名等,但也有另一出自寓言故事或歷史典故中的部分,如若對這些文化背景、歷史典故、成語背景不夠熟悉,就會在寫作中難以表達出其真實的意義,寫作時,一味地直譯,會使文章出現基礎性差錯。例如,“葉公好龍”這個成語在英語作文的應用中不可寫成“Mr Ye is fond of dragon”,而是要將其寫為“professed love of what one really fears”,再如,作文中引入“四面楚歌”這個詞匯時,需要寫成“to be besieged on all sides”,而非“to be surrounded by songs of Chu”。
第二,詞匯對比。在英語寫作中,詞匯往往是作文的基礎單位,因此,詞匯作為文化信息載體能夠充分體現出母語與英語間的文化特征,且在作文中留下印記,增加作文內涵。而詞匯在宗教、風俗習慣、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對比關鍵點往往在于詞匯的感情色彩和附加意義上。例如,英語詞匯“politician”與漢語詞匯“政治家”,由于政治制度的差異性,它們所具備的情感色彩也不盡相同,同時,母語思維的應用過程中,也需注意強調詞匯的專有名詞、委婉語、慣用法也是個性鮮明的。
第三,啟發(fā)學生多開展句式對比。學生唯有通過對比、實踐應用等環(huán)節(jié)才能切實理解到中英句式在寫作過程中的差異性,有效掌握英文典型句式的用法,繼而減少語用失誤,提升寫作水平。在寫作教學時,需著重向學生強調漢英語間的差異性,例如,英語和漢語有所區(qū)別,英語主要為形合類語言,漢語則主要為意合性語言,簡而言之,英語句法更重視邏輯連接詞的應用,漢語往往更注重詞序變化、句式邏輯、上下文語境等基本要素。
第四,強化思維對比。作文結構往往能夠體現出不同地域語言間思維習慣、方式間的差異性,因此,寫作教學需強化思維對比的概念。例如,西方人思維模型為“直線型”,體現為作文中常以“introduction”直述主題;以陳述、分析、論證作為文章主體;結尾部分以歸納、結論等總結全文,而母語思維則是“螺旋式”模型,側重于埋伏預設,注重游刃有余,到最后得出觀點和結論??傊?,通過對比教學,強調“母語思維”正向遷移,可使學生作文內容更具特色,有效培養(yǎng)了其寫作能力。
總之,在高中階段,英語寫作教學主要關注學生寫作及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而母語思維“正向遷移”的應用能夠有效鍛煉學生思維能力與寫作水平,教師需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強化母語思維的應用,在降低學生受其干擾的同時,有效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寫作能力、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