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天宸 馮青 王衛(wèi)東
摘 要:雖然我國自2001年開始實施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就提出了淡化學科界限、加強學科聯(lián)系這一理念,但我國目前普遍實行的分科課程制度導致學生所學的知識被分隔于各學科之中,不利于學科間的互相滲透。生物與化學作為聯(lián)系較為緊密的兩個學科,非常適合在初中嘗試跨學科教學,而進行實際教學之前,教師需要思考和注意三個方面:初中生物與化學教材分析、明確教師所需的教學能力以及教學活動的改進。
關鍵詞:初中生物;初中化學;學科滲透;跨學科
學校教育中長期以來都有“生化不分家”這一說法,可見生物與化學這兩門學科的知識之間具有緊密的關聯(lián)。在初中階段,生物與化學學科尚處于啟蒙期,促進兩門學科的相互滲透顯得尤為重要。在這個時候給學生樹立學科交叉的綜合視角、培養(yǎng)多學科相互滲透的思維模式,可以啟迪學生的智慧、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僅是為后續(xù)的高中學習打下基礎,更能使學生具備使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xiàn)實中復雜問題的能力。
一、初中生物與化學教材分析
初中生物教材內(nèi)容的編排整體體現(xiàn)出以下特征:①宏觀為主,微觀為輔。如“生物和生物圈”、“我們生活的生物圈”等章節(jié),這些部分在編排上都強調生物與生物圈之間的相互作用,給學生塑造了宏觀生物學觀念。②現(xiàn)象為主,原理為輔。如遺傳圖解以及基因表達這一部分,教材在編排上更側重于通過親代基因型分析和計算子代性狀的表達情況,而基因在染色體上通過轉錄翻譯實現(xiàn)表達的過程和原理則較為簡略。③了解為主,理解為輔[1]。從初中生物教材在內(nèi)容的編排上表現(xiàn)出明顯的啟蒙性質,目的是為高中生物的學習做鋪墊。如“七大營養(yǎng)素的作用”這一章節(jié),雖然每一種營養(yǎng)素的作用都有呈現(xiàn),但是在人體中的調控方式并沒有進行深入的解讀。
初中生物教材突出的啟蒙性質決定了初中是培養(yǎng)學生形成生物與化學緊密相關這一學習觀念的關鍵時期,也是生物學科向化學學科滲透的黃金時期。初中生物課程從初中一年級開課,貫穿整個初中三年的學習。而初中化學課程從初中三年級才開課,這樣的課程設置模式也給生物學科向化學學科滲透提供了有利條件。學生通過兩年的學習積累了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形成了初步的生物學觀念。在這樣的知識儲備條件下去學習化學,能使得生物與化學學科的交叉知識更容易引起學生對學科相互滲透的認同感。在化學課堂學習生物與化學的交叉知識時,已學的生物知識很容易被喚醒,此時進行化學知識的講授不僅能讓學生接受化學知識,同時也能夠加深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2]。
二、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態(tài)度
在初中這樣一個培養(yǎng)學生形成生物與化學跨學科綜合學習觀的啟蒙時期,如何在教學中善用有利因素去實現(xiàn)生物與化學學科的有效融合,這對于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策略提出了相應的要求。
首先,初中化學教師應熟悉初中化學與生物兩門學科的教材,對于交叉知識點做到心中有數(shù)。為了實現(xiàn)生物學科向化學學科滲透,初中化學教師應帶頭打破學科界限,主動學習并掌握化學學科中涉及的生物知識。其次,初中化學教師應明確在這一階段進行學科融合的目的??紤]初中學生的學力以及教材的深度,初中階段進行生物學科向化學學科滲透以營造“生化不分家”的學科交叉學習氛圍和培養(yǎng)對學科交叉內(nèi)容的學習策略為主要目的。為達成學科滲透的目的,初中化學教師的教案設計和教學活動應巧妙結合生物學知識。例如,在初中化學的“證明蠟燭中含有碳元素和氫元素”這一實驗中,可以加入秸稈進行實驗,取用一小段秸稈進行燃燒,通過水蒸氣遇冷形成水滴以及燃燒生成的氣體使氫氧化鈣溶液變渾濁這兩個現(xiàn)象證明碳元素和氫元素的存在。同時,教師可以就前人焚燒秸稈制作肥料和如今禁止焚燒秸稈這一角度進行展開,將保護環(huán)境、防止溫室效應等生物學知識融入進來。
初中化學作為一門成熟的學科,其內(nèi)容的選擇十分完善,化學教學在不依賴生物知識的情況下是可以獨立進行的。所以,在生物學科向化學學科滲透這一過程中,教師對于跨學科教學的認識和態(tài)度至關重要。實現(xiàn)交叉知識點的融會貫通需要教師主動去發(fā)掘化學知識中可以融入生物知識的關鍵點,人為的在化學課堂中去制造和烘托“生化不分家”的學習氛圍,用交叉學科的綜合視角帶領學生學習化學知識。
三、教學活動改進
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科滲透目標是以營造氛圍、培養(yǎng)觀念為主,對初中生的學情與學力來說是較為合適且必要的。一期以“生活中的化學”為主題的板報、一節(jié)“生物老師進課堂”聯(lián)合教學形式的化學課或是一個巧妙結合生物知識與化學原理的開放性實驗,諸如此類的教學活動在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既引起了學生的求知欲又能讓學生形成“生物與化學緊密結合”的綜合學習視角。
四、總結
初中作為學生第一次接觸生物與化學學科的階段,這一階段所突出的啟蒙性明確了它是生物向化學學科滲透的黃金時期。綜合對教材的難易與授課方式的考量,由于初中階段學習內(nèi)容的難度對學生學習而言并不會有過大的阻礙,生物學科向化學學科滲透的客觀難度并不大,主要難點在于教師是否具有將生物學科融入化學學科中的教學意識、教師在進行學科橫向滲透的教學設計時是否能讓學生接受并養(yǎng)成多學科相互滲透學習的思維模式,這對于教師的能力提出了相當?shù)奶魬?zhàn)。傳統(tǒng)嚴格分科課程制度下的照本宣科式教學既難以適應新時代思維活躍、渴求新知的學生,也無法順應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多學科滲透教學這一新興教學模式正是教師教育理念的體現(xiàn),是將教學藝術應用在教學實踐中的有效途徑。所以,對聯(lián)系緊密的初中化學與生物學科而言,如何更加有效地促進其相互滲透與橫向結合,值得廣大一線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們在今后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寇向博,周青.高中化學教材中生物化學內(nèi)容的比較研究[J].中學生物教學,2015(1):23-24.
[2]周東,盧偉,沈益波.高中化學教學中加強與生物學科的交叉滲透之初探[J].新課程研究,2011(212):98-99.
作者簡介:
1.肖天宸(1992—),男,漢族,湖北武漢市人,碩士在讀,單位:湖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方向:生物課程與教學論;
2.馮青(1997—), 男,漢族,湖北武穴市人, 碩士在讀, 單位:湖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方向:生物課程與教學論;
3.王衛(wèi)東(1972—),男,漢族,湖北黃石市人,博士,單位:湖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方向:生物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