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靜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關乎培養(yǎng)社會有用人才。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提供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想道德觀,使學生形成堅定的理想信念。本文通過指出民辦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其原因,提出創(chuàng)新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策略。
[關鍵詞] 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12-0062-02
一 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的功利性較強
民辦高校學生的情況比較復雜,層次水平參差不齊。第一,民辦高校的學生自制力及約束能力較差。大多數(shù)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還是不錯的,對于信仰問題,也是有正確的觀點和態(tài)度,但是仍有一部分學生很容易受蠱惑,會因為金錢、利益等問題,將信仰拋擲腦后。也有學生會因交友不善,要跟隨所謂的潮流而放棄自己正確的理想信念。第二,學生的目的性很強。學生為了達到自己某方面的需要或者目的時,就會在這期間表現(xiàn)得很積極,主動展示出當代大學生良好一面,一旦目的達成,將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
(二)教育者隊伍作用未突顯
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輔導員的主要工作就是從事德育教育,做好學生的政治領路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在民辦高校中輔導員常常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做最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時,外出學習交流的機會很少,只能在校內(nèi)參加一些相關的學術交流活動。在民辦高校,輔導員缺乏參與科研或報課題的主動性,同時也疏忽了自身知識素養(yǎng)的提升和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知識的研究和學習。輔導員一般所帶的學生超過200,學生太多,使得工作缺乏針對性、獨特性,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效果。
思政課教師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教育者。民辦高校的教師普遍年輕化,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理論功底不足,相關專業(yè)知識掌握不充分,缺乏自己的見解和思想,導致學生認為思政課太死板,不感興趣。大部分思政課老師還是采用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形式比較單一,沒有結合當代學生的特點來進行教學,在教學方式和手段上不能與時俱進,使得課堂學習氛圍不濃厚。
(三)教育體系的構建
生源制約著民辦高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高校的主要精力用于招生工作。在招生的過程中,結合新時代學生的特點,宣傳高校的特色,吸引學生來校參觀,動員高中生報考;就業(yè)也是影響民辦高校生存的重要因素,所以,民辦高校將工作重點集中于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技能水平上。長此以往,民辦高校便忽視了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狀況及動態(tài),也無法及時地進行正確引導。除此之外,民辦高校領導并沒有真正地全力支持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未得到真正的重視,這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
與公辦院校相比,民辦高校建校時間普遍較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也欠缺時間的積淀,仍在不斷地探索中,不能形成一套成熟的體系制度。在民辦高校,教師的流動性較高,沒有一支穩(wěn)定的思想教育工作者隊伍,而且大部分教師都是兼職老師,專業(yè)化程度不高,缺乏系統(tǒng)性的培訓,久而久之,便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化,每年工作制度都在變化,而不是根據(jù)制度有計劃地、有序地、系統(tǒng)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 民辦高校思政教育存在問題的成因
(一)學生整體素質(zhì)偏低
與公辦高校相比,民辦高校的學生基礎知識薄弱,對學習不太感興趣,尤其是理論知識。在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課堂及班會中,學生認為這不是自己喜歡的,這跟自己無關,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狀態(tài)。因此,學習氛圍死氣沉沉,學生是處于被動地接受知識,接受教育。也由于基礎知識的薄弱,使得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產(chǎn)生挫敗感,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影響到了學習的動機,一部分學生僅僅為了混一紙畢業(yè)證書。
新時代,網(wǎng)絡科技發(fā)展迅猛,部分學生容易受網(wǎng)上多元文化的影響,缺乏辨別能力,在多元價值體系的沖擊下,扭曲價值觀,健康的思想觀念被影響;一部分學生沉醉在現(xiàn)代網(wǎng)絡游戲,生活在虛擬世界中,而不是去了解我國的歷史、發(fā)展史以及時事政治,有時不能正確地認識歷史,理性地看待歷史,對歷史缺乏尊重,從而使得自己的政治信仰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誘導。
(二)教育者結構不合理
民辦高校大學生富有特色,對輔導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zhàn),輔導員不僅要具備專業(yè)的知識,還要有應對突發(fā)事件的能力,更要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yǎng)。而民辦高校輔導員大多是應屆畢業(yè)生或者是本科院校留校生,專業(yè)無限制。在民辦高校還存在這樣一種現(xiàn)象:“鐵打的學生,流水的輔導員”。這些都很難滿足當代大學生日益豐富的精神需求。
與公辦院校相比,民辦高校的思政教師年齡都偏年輕,大部分都是研究生學歷,缺乏教學經(jīng)驗,需要入職后經(jīng)過不斷地培訓和磨課,才能逐漸地成長;民辦高校也會重金聘請一些經(jīng)驗豐富的專職教師來支撐思政課的教育,但是這些老師畢竟精力有限,也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思政課的研究。這些都制約著民辦高校思政課系統(tǒng)性、可持續(xù)性的發(fā)展。
(三)學校經(jīng)費投入不足
資金是民辦高校生存之本,也決定著自身的發(fā)展。民辦高校的辦學經(jīng)費不是政府財政撥款,而是來自企業(yè)及個人的投資,大額經(jīng)費的籌措存在一定的難度。每年學校的經(jīng)費大部分主要用于學校的招生、就業(yè)以及基礎設施建設,一部分用于教學,真正用到打造“金課”思政課的資金較少。
輔導員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民辦高校對于輔導員隊伍的建設投入的資金更是少之又少。嚴格的考核制度,使得輔導員整天忙碌于各種檢查中,沒有精力和時間來研究思政教育,也沒有相應的鼓勵措施來激勵輔導員做好這項工作。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的福利待遇,造成了輔導員較大的流動性,這都不利于大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四)家庭教育的缺失
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學生的思想及價值觀有著深刻的影響。部分學生的家長在外地打工或者做生意,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關注得較少,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的思想問題。有的家長甚至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情。家長的行為和想法直接影響著學生。思想教育是潛移默化形成的,所以家庭教育對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思想意識的形成起著決定作用。
三 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創(chuàng)新策略
(一)強化黨的領導
民辦高校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學校的事情最終由投資者決定,加之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單一,內(nèi)容缺乏理論支撐,沒有強大的載體等等,這些都降低了黨建工作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響力。
民辦高校加強黨建和思政的融合度。在民辦高校,突顯黨建作用的陣地主要是學生黨支部,教育對象主要是學生黨員,而不是全部學生,致使黨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屬于兩條平行線,缺乏融合度。
作為思政課的教育者,主動與學校黨建部門以及學生黨支部溝通,將黨建工作普及至課堂,讓每一位學生都感受到黨的號召,跟隨黨的引領。
夯實學生黨支部陣地,亮出學生黨支部的特色,并利用新聞媒體進行報道和宣傳,展示學生黨員的風采,以此為榜樣,引導其他學生向黨看齊。
(二)創(chuàng)造品牌育人
從學校層面分析,每一所民辦高校都應創(chuàng)造自己的品牌,吸引學生,引導學生,教育學生。在品牌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給學生提供一個充滿正能量、又紅又專的校園育人環(huán)境,達到服務育人、管理育人。
從二級學院層面分析,每一個學院有自己的專業(yè)特色,可根據(jù)專業(yè)以及學生特點,將學習與實踐相結合,打造學院品牌。擺脫純理論授課,不再是老師硬性的傳授知識,而是學生是課堂的主角,達到教書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
從輔導員層面分析,輔導員根據(jù)班風和學風,有針對性地突出班級特色,創(chuàng)建班級品牌。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中心,挖掘學生的潛力,組織系列性實踐活動,達到組織育人、實踐育人。
(三)加強教工隊伍建設
時代在發(fā)展,學生在變化,民辦高校也應順應時代變化,積極踐行素質(zhì)教育理念。不能唯分數(shù)、唯獎狀、唯榮譽論學生,既倡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也要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發(fā)展,尤其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得忽視,是學生健康發(fā)展的基礎。
民辦高校應將大部分資金投入到教育教學中。加強教育者的系統(tǒng)性培訓,鞏固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理論;以老帶新,讓經(jīng)驗豐富的老教授帶領新人,提點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并給予相應的建議,促進青年思政教師快速成長,同時注重培養(yǎng)專職教師;提供外出學習交流的機會,教育教學者切忌閉門造車,走出去,引進來,不斷地摸索,不斷地進步;提高科研水平,一定科研能力使得教育者能夠精準把握學生思想動態(tài),從而有針對性地解決出現(xiàn)的問題。
(四)引入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高校學生的啟蒙教育,與學生的思想道德及意識形態(tài)的形成有著密切關系。有部分學生的家長自身的價值觀和思想就存在一定的問題,這給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產(chǎn)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民辦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有必要將家庭教育引進來,學校和家庭相結合,共同孕育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zhì)和道德修養(yǎng)。
具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建立家長檔案。檔案內(nèi)容可以細化到每位學生的家庭住址,家庭關系,父母工作等情況。這有利于增加對學生的了解。其次,在德育過程中,可以定期讓學生在家里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拍照留存。當學生在家里做這些事情、傳遞正能量時,這不僅影響著家長,增加了學生和家長的溝通,也提示著家長:孩子的品德教育很重要,不能忽視。最后,建立互聯(lián)互通機制。輔導員可以不定期地與家長進行溝通,告知學生在校的表現(xiàn),同時讓家長也要不斷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學生的想法及動向。家長也可以聯(lián)系輔導員,全方位了解學生,知道學生在學習、生活和思想等方面的表現(xiàn)。
參考文獻:
[1]曹金榮.抓好高校黨建工作引領大學生思政教育[N].甘肅日報,2019-04-24(008).
[2]曹毅.新時期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幾點思考[J].陜西教育(高教),2019(04).
(責任編輯:王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