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現合
(上海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 上海 201306)
中國近代西學教育是在清政府遭受侵略時,“與西人交往不僅不‘識其性情’,而且‘易受人欺蒙’”[1],西方強行約定“此后各項文件或文辭發(fā)生誤會,均以外文為準”[2],從而被迫開展西學教育。官辦外語學堂的目的是學習西學,興辦洋務;學好外語,便于外交、翻譯或外貿,以實現強國富民。為達此目的,政府大員奏議申請,興辦西學;多方出資,興學助教;仿照西方,建立學制;通過翻譯,引進教材;中外教師,合力教育;中西兼修,融會貫通;制度治學,管理有方;學用結合,重視實踐。西學教育在近代中國開啟了中國西式教育的先河,將中國與世界連接融合起來,對中國外語教育和文化外傳啟示良多。
中國近代首先開辦的是俄語學堂,這是為應對與俄國的戰(zhàn)爭和外交而設立的外語學堂。1716年中央政府興辦的俄羅斯文館是中國第一所專門從事俄語教學的學校,1716年劃歸內閣直接管轄并更名內閣俄羅斯文館。1792年清政府興辦伊犁俄羅斯學,學生多服務于外交領域,成為中國對俄外交活動的重要力量。新疆俄文館是由劉襄勤1887年上奏試辦,翻譯桂榮兼充教習。1892年正式成立俄文學館。1905年至1908年間,新疆俄文館曾一度被并入高等學堂中?,q春俄文翻譯書院是吉林將軍希元1887年申請設立以培養(yǎng)俄語翻譯人才,奏調內閣中書慶全擔任俄文翻譯教習官。1888年更名為俄文翻譯書院正式開學[3]。1896年黑龍江俄文學堂由黑龍江將軍恩澤與齊齊哈爾副都統(tǒng)薩保奏請清廷批準設立,培養(yǎng)精通俄語的中俄交涉人才,1900年學堂毀于戰(zhàn)火,1902年黑龍江將軍薩保復建俄文學堂。1906年黑龍江俄文學堂結束,改設為黑水中學堂[4]。1896年李鴻章批準成立天津俄文館,水師學堂總辦嚴復兼任俄文館總教習。1903年天津俄文館并入北洋大學俄文專科班。1906年春俄文班14名學生畢業(yè)后,該班與法文班同被裁撤。1899年北京成立的東省鐵路俄文學堂,以滿足修筑東省鐵路的需要。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被迫中止辦學。1903年新校舍在東單東總布胡同落成。辛亥革命后,東省鐵路俄文學堂交由外交部管理,經外交部與教育部協商,東省鐵路俄文學堂成為高等專門學校,改稱外交部俄文專修館,后又升格為北京俄文法政學院[5]。
鴉片戰(zhàn)爭之后,面對西方列強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清政府積極興辦西學館,來處理中外矛盾與沖突。
1862年開設的京師同文館最初以培養(yǎng)英語專業(yè)人才為目標,后增加其他語種和學科,1866年后轉為綜合性學校。1902年并入了京師大學堂。1863年江蘇巡撫李鴻章仿京師“同文館”興辦的上海廣方言館是上海建立的第一所官辦外國語專科學校,具有近代“高等教育”的雛形。1864年創(chuàng)辦的廣州同文館1905改為譯學館。1888年劉銘傳興辦臺灣西學館,方便中外通商、海防洋務,開設學堂,錄二十余人,英國人布茂林為教習,并派漢教習二人,兼課中國經史,內外通貫[6]。湖北自強學堂是1893年張之洞為培養(yǎng)“精曉洋文”的外交人員創(chuàng)辦的新式高等專門學堂,設英語、法語、德語、俄語、東文(日語),1902年改名為方言學堂。
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后,清政府需與日本交涉,故開設日語教學。上海廣方言館1870年之后設翻譯館、東文館、工藝學堂等;同文館后來增設日文;廣州同文館增設東語館和俄語館;鑒于中日甲午戰(zhàn)爭教訓,湖北自強學堂1898年增加東文。這些是官辦外語學堂的代表,培養(yǎng)翻譯人才以適應對外交往,同時也為西學教育提供師資。
清政府洋務派和維新派為實務需要興辦學堂。首先是洋務派和維新派為尋找救國方略,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掀起了洋務運動和西學教育,兼顧引進與輸出,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地方或中央大臣奏議中央興辦西式學堂,引進西方先進技術,但首先要學習西方語言,最終改革傳統(tǒng)科舉考試。地方各級政府也積極響應,制定相應政策,興辦外語學堂,這既要官員開明,還要有積極的配套政策如就業(yè)和升職等,各方面的條件都成熟了,西式學堂也就順理成章了。
外語學堂的興辦不是一蹴而就,時間和地域皆有變化特點。時間方面,鴉片戰(zhàn)爭之前清政府與俄國矛盾突出,急需培養(yǎng)俄語方面的語言、外交人才。后與英法美日等列強的沖突升級,遂開設英語、法語、德語和日語。不同外語是隨著時局發(fā)展而開設,如英語較早,法語和德語隨后,最后開設日語。地域特點也顯而易見,靠近俄國的中國地區(qū)多開設俄語學堂,后來其他學堂也開設俄語,湖北自強學堂擴大為英語、法語、德語、俄語4門,后增加東文;而西歐人員較為集中的北京、上海、廣州等東部沿海地區(qū)多開設英語、法語和德語專業(yè)。
清代外語學堂多聘來華西士教授外語,俄羅斯學館聘商人瓦西里。京師同文館第一任英文教習是傳教士包爾騰,后傳教士丁韙良任英語教習。傳教士布茂林創(chuàng)建了上海同文館英語培訓班,并長期擔任主教習,曾在中國臺灣傳教并興辦新式學校,后在廣東同文館任教。廣州同文館第一任英文教習為美國人譚訓,后陸續(xù)聘請一些外籍教師。山西大學堂西齋由李提摩太擔任教習。外語學堂亦聘用華人外語教師。新疆俄文館由翻譯桂榮兼充教習?,q春俄文書院由內閣中書慶全擔任俄文翻譯教習官。舒高第先在教會學校求學,后赴美深造,1877年到上海廣方言館任英文教習,執(zhí)教26年余。
這種外語教學首選外教,同時也聘用華人擔任外語教師的模式沿用至今,對當代外語教學的影響可見一斑。
中國官辦外語學堂多由清政府派遣官員管理學校事務,學校運行多由政府投資,而且清政府大部分官員雖然學習西方,但害怕傳教士傳教,因而學堂內部往往存在著中國傳統(tǒng)與西方文化的教學之爭。
1708年創(chuàng)立的“俄羅斯學”由內閣典籍廳管理,1716年劃歸內閣直接管轄并更名“內閣俄羅斯文館”。天津俄文館是由水師學堂總辦嚴復兼任俄文館總教習。湖北自強學堂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國人自行創(chuàng)辦和管理的新式高等專門學堂。京師同文館雖由丁韙良負責學館運作與管理,但附屬于總理衙門。
西學教育最初招生困難,因官宦之家傾向科舉考試。俄羅斯學館設立章程:“五年后考試一次,一等授八品官,二等授九品官,三等不授官皆留學……”[7]琿春俄文書院學生取得優(yōu)異成績時可獲得花紅及官階升遷獎勵。上海廣方言館學員學完后即為“附生”,可參加科舉考試,并充任各衙門及海關“翻譯官”。當時招聘和招生廣告“英語人才招聘廣告”“招聘廣告的英語、商貿知識及其他要求”[8]說明外語學員在商業(yè)貿易領域也有很多機會。解決了學員前途問題,招生不再困難,于是出現了19世紀30-50年代及60-80年代分別以廣州和上海為中心的兩次英語熱[9]。
官辦外語學堂學員招生有階級差別,普通民眾罕有機會接受這種教育?,q春俄文書院是從八旗子弟中挑選十五名接受俄語教育。東省鐵路俄文學堂,規(guī)定大員子弟毋庸預考;宗室子弟毋庸預考;身有差務毋庸預考。俄羅斯文館也多從八旗子弟中挑選學員。廣州同文館里每館額設學生10名,部分來自原英文館中英語已經通曉者,其余則選自八旗子弟。可見官辦學堂更多是面對權貴或滿族八旗子弟,普羅大眾鮮有機會接受新式教育。
教育要因地因時制宜,課程開設要與社會需求結合,學科設置也要與就業(yè)狀況協調,這與當前社會招生與就業(yè)完全一致,當前高校專業(yè)招生名額應與學生就業(yè)狀況結合,便于學生職業(yè)規(guī)劃,方便學校辦學定位,適應市場對人才的需求。
當代外語教育要適應國家發(fā)展大局,適應社會對人才的現實需要,還要與市場需求相協調。
有些西學館,學生已經擔當起翻譯的責任,可翻譯清政府與外國的交涉文件,既有實踐,又彌補了翻譯人才之缺。1872年總理衙門諭示廣州同文館挑選了14名學生,送京師同文館繼續(xù)學習,他們已在廣州同文館肄業(yè)七八年,最后畢業(yè)于京師同文館。他們在京師同文館雖名為繼續(xù)學習,實際是邊學習邊當“聽差”。有的隨政府使節(jié)出國,有的陪同來訪外國人,有的曾到駐外使館實習過,邊學習邊實踐,很快成才。這與現代教育的實習相似。
大部分的外語學堂進行分級教學,學生課程安排的難度與科目與學生的年級高低有關,這與現代學科與年級設置基本相似。京師同文館八年課程表基本達到了高等專科教育層次。廣州同文館第一期正途學生僅20名,學制三年,后來學制增至八年。上海廣方言館招收14歲文童,分上、下兩班,先入下班,一年后擇優(yōu)升入上班,專習一藝,學完后為“附生”,可以參加科舉考試,并充任各衙門及海關“翻譯官”。學制和班級制等教育制度仍沿用至今。
西學館的辦學和管理所需要的大量資金是西學教育的大問題,政府出資辦學是主要途徑,但有些來自清政府對外國列強的賠款,庚子賠款就是清華大學最初辦學的緣起;山西大學堂的辦學經費也有部分資金來自教案賠款,另外也有政府官員或民間捐款。俄國曾向天津俄文館提供資助。東省鐵路俄文學堂辦學經費取自清政府存在華俄道勝銀行的部分利息,外務部按年撥白銀25000兩,許景澄每年提取5000兩白銀俸祿補充其中。
在清末政府興辦的外語學堂里開設的不只是外語,而是中學與西學各半。洋務學堂以學習西文、西藝為主,將西方自然科學作為主要課程,摒棄了儒家經典為主的中式傳統(tǒng)課程。但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指導下,洋務學堂開設了《四書》《五經》課程,進行封建倫理道德教育,同時科舉制度依然存在,讀書做官思想根深蒂固,但外語學堂最終為外交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
外語學堂在中國的成功舉辦,說明文化傳播要考慮對方的需求,對孔子學院的海外辦學不無啟示。文化外傳可以采用多種策略,第一是技術傳播,可將中國先進或特色技術外傳,順便傳播中國文化。第二是教育傳播,首先可以在對應的國外聯合高校開辦中國語言文化學院和系部;其次可以在海外開設中國高校分校,特別是世界一流大學分校,文化傳播也就順理成章,而不是強制性文化外傳;再次,還可以在國外開設特色學校,如中醫(yī)學校、武術學?;驊蚯鷮W校,文化傳播會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