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近40年釋契嵩研究綜述

        2020-01-02 03:35:12霍玲玲
        梧州學院學報 2020年1期
        關鍵詞:佛學文集學者

        霍玲玲

        (安徽師范大學 文藝學,安徽 蕪湖 241002)

        契嵩生于真宗景德四年即公元1007年,卒于神宗熙寧五年即1072年。其俗姓李,字仲靈,自號為潛子,藤州鐔津(今廣西省藤縣)人。因年少聰穎,在他7歲時母親鐘氏便把他送到離家鄉(xiāng)不遠的東山寺出家。在13歲時為沙彌,14歲受戒足,19歲開始了“一缽千家飯,孤僧萬里游”的生涯,遍參名師。最終他在筠州洞山曉聰門下得法,成為云門宗法嗣,因其擅長習禪著書,成為當時一代名僧。

        契嵩一生著述頗豐,除了《輔教編》《傳法正宗記》《傳法正宗定祖圖》被納入大藏之中,還有《嘉佑集》《治平集》等。然其詩文后世散佚嚴重,后經門人收其著作輯成《鐔津文集》。因這一文集具有極高的史學與文學價值,引諸多學者對其進行探究。近40年(1978年至2019年)來,據不完全統(tǒng)計,關于對契嵩的研究,1978年至2010年30年間,專著僅有兩部,期刊論文大約30篇。但是在2010年至2019年這10年間則有4部專著和近65篇論文。由以上的數據可知,第4個10年有關契嵩研究的著作、期刊論文數量急劇增長,研究也越來越全面?,F將學者對契嵩的研究主要分為以下5個方面,并逐一分析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與不足。

        一、契嵩生平事跡的考證與研究

        關于契嵩的生平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其生平事跡的考辨,而關于契嵩的交游考,則研究較少。最早對契嵩生平事跡進行詳細考證的是郭尚武先生,他在《契嵩生平與〈輔教編〉》一文中言:“我曾廣稽典籍,撰寫了年譜,約二萬字,為節(jié)省篇幅,特將考據所得結論,作一簡明年表。”這一簡年表內容詳贍,考證了契嵩從出生到逝世期間發(fā)生的重要事件。以后的學者也都深受這一簡表的影響。筆者翻閱大量的資料發(fā)現,學界一致認為契嵩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卒于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郭先生扎實的文獻知識為以后研究契嵩的學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1]。

        與郭文同一年,1994年祝尚書《三寸舌不壞的契嵩》一文中也介紹了釋契嵩的生平。但相較于郭文以考證的形式,祝文則側重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契嵩的一生[2]。

        在祝文、郭文之后,邱小毛在《北宋釋契嵩的生平及文論》[3]以及《鐔津文集校注》[4]中均對契嵩的生平進行過概括性的簡述。邱文關于契嵩生平事跡的論述基本和郭文一致,只有少數是對郭文考證不當的地方進行糾正和補充。

        除了上述三位學者對契嵩生平事跡進行研究之外,楊鋒兵[5]、鄭潔敏[6]等人也在其論文中提及其生平事跡,但是他們在研究上依然遵循郭尚武的觀點,尚無新意??傊形浜颓裥∶谄踽陨绞论E考辨這一方面,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后來的研究者也無一例外受到他們的影響。但是在交游考中他們也沒進行系統(tǒng)的考證,后來的學者應該對契嵩交游進行詳細的研究,契嵩一生為護法奔走,交游對象應涉及文人士大夫。筆者認為要對契嵩有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對其交游經歷進行更為深層次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二、契嵩著作考述研究

        契嵩著作考述研究多集中在對《鐔津文集》的版本與流傳,以及其詩文著作具體時間的考述上,這種扎實的文獻考證技能,值得后人學習。

        (一)《鐔津文集》的版本及其流傳研究

        關于契嵩《鐔津文集》版本研究,以筆者管之所見,國外較早對這一方面研究的是日本學者椎名宏雄,其撰有《〈鐔津文集〉の成立と諸本の系統(tǒng)》一文,該文既討論了《鐔津文集》之成書過程,又梳理了散藏于日本多種《鐔津文集》版本之間的關系,其敘述甚是詳細。但是學者對此人的研究成果不甚重視,也因其介紹的版本遠在日本,文獻難以查找,所以此文獻的價值也未能體現[7]。而國內研究《鐔津文集版本》較早的是祝尚書,其于1999年《宋人別集敘錄》一書中僅對文集的版本進行了整理,并沒有對各個時代此文集的流傳狀況作細致的考察[8]。

        在祝尚書之后,2012年邱小毛在《古籍整理研究》上發(fā)表《〈鐔津文集〉的成書與國家圖書館藏元刊殘本考》一文,主要從釋懷悟與《鐔津文集》的成書和國家圖書館藏元刊殘本考這兩個方面進行考證。第一方面,邱文據釋懷悟《鐔津文集后序》一文指出文學史上前人研究中的錯誤,同時指出《鐔津文集》成書的相關疑點。例如,卷11《移石詩敘》注:“自此元別為卷?!鼻裥∶J為:“‘先’、‘元’者當指《嘉祐集》編次,注者當為懷悟本人而非刊刻文集的元僧。”而非祝尚書所謂“元”指宋刊本;還指出祝文中關于元殘本編次不是懷悟編次原貌的錯誤論斷。第二方面,邱文詳細地考證了元殘本的具體刊刻年代還考證出今天國家圖書館所藏《鐔津文集》元刊殘本是由幻住庵釋明本、釋永中師徒二人發(fā)起重刊。因元殘本基本保留懷悟編次的原貌,邱文認為它具有珍貴的文物和突出的文獻價值。邱文的優(yōu)點在于對文集中相關疑點考證,而不足是僅對元刊殘本這一個版本進行詳細的考證和論述[9]。

        繼祝、邱研究之后,2013年蔣艷萍發(fā)表在《南陽理工學院學報》上的《〈鐔津文集〉版本源流考述》一文中,主要對《鐔津文集》在各個時代的流傳狀況進行細致的梳理,并且對各個版本進行簡略的比較。此文還由版本流傳歷程得出兩條變化的結論,即紹興原稿流失,僅有20卷遺稿;元明之際文集由原來的20卷發(fā)展到22卷。蔣艷萍認為宋清存有刊刻的原因有兩點,第一是契嵩文學素養(yǎng)高和作品水平高;第二契嵩思想無論對亂世還是太平盛世都有其獨特的價值。蔣文優(yōu)點在于對《鐔津文集》四個版本即祖本——懷悟、宋刊本、元至間刊本、明代刊本、清代刊本進行梳理,較之前的版本研究有了較為全面而細致的分析。其文獻價值不可小覷[10]。

        同年,紀雪娟在《宋僧契嵩〈鐔津文集〉版本考述》一文中通過對版本流傳、各版本章節(jié)編次、內容整理這三個方面分析得出鐔津文集分為兩個系統(tǒng)即:宋刊本、元殘本;另為永樂后諸本。紀雪娟還認為,后一個版本因明代僧人在重修時未尊重原文隨意篡改,所以告誡后人謹慎使用[11]。

        紀文相對蔣文而言,內容有所豐富,蔣文僅僅是對版本流傳進行梳理,各版本之間比較也較為簡略。而紀文則不僅包括版本流傳,還對《鐔津文集》成書經過進行詳細的考證,尤其對《鐔津文集》各版本以表格的形式進行全面詳細的比較,這一特點是上述所有研究都沒有的。此文有利于后來學者更為清晰地把握《鐔津文集》各版本的基本情況。隨著《鐔津文集》版本研究的深入,定源(王招國)于2014年在《域外漢籍研究集刊》上發(fā)表的《日本藏〈鐔津文集〉版本及其文獻價值》一文,可以說有著極大的價值,原因在于其論述了散藏于日本的《鐔津文集》,并且對日本《鐔津文集》的兩個版本即——“米澤本”和“國會本”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出了這兩個版本的特征和兩個版本所具有的文獻價值。此文雖也存在著沒有對兩個版本之間的文字異同進行勘校分析的問題,但瑕不掩瑜。此文,有利于后來學者了解《鐔津文集》在域外的流傳情況,而且還啟示后人需要對域外佛教文獻更加關注[12]。

        2017年彭子龍在《〈鐔津文集〉版本考略》一文中,主要把《鐔津文集》眾多版本按照卷數的不同,分為二十卷、二十二卷、十九卷3個主要的版本,并且對這3個版本進行考證??甲C過程中對蔣文、祝文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糾正[13]。前人的研究主要根據年代的不同進行版本的分類,而按照卷數進行版本分類是此文最大的特色。它的優(yōu)點不僅在于能夠全面地梳理、客觀地辨析《鐔津文集》各版本的狀況,還有利于把握各版本之間的流傳繼承關系。不足在于缺少對非主要版本卷數的考證與研究。

        除了上述學者研究之外,王紅蕾[14]、錢東和江暉[15]等人皆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對《鐔津文集》的版本進行過考察和闡述??傊?,學者對《鐔津文集》版本的研究相對而言比較全面,但是在研究過程中依然存在疏漏和不足。學界也期待后來的學者能夠糾正前人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二)詩文著作的考辨

        無論是大陸還是臺灣都有有關契嵩著作方面的研究。但是這些研究往往不單單是著作,著作通常也只是起著鋪墊的作用。雖然研究這方面的論文較多,但系統(tǒng)性不夠強。筆者認為以下幾人關于契嵩著作研究價值較大。

        陳士強《契嵩見存著述考》上下兩篇,這兩篇文章的價值在于圍繞契嵩所有的著述進行系統(tǒng)的整理以及嚴密的考證。除此之外,它還將契嵩現存?zhèn)魇赖闹鬟M行深入的分析并且作出優(yōu)劣的價值判斷,為后來研究契嵩思想文論的學者提供重要的參考[16]。

        除了陳先生研究之外,周大任先生在其博士論文《契嵩見存著作及其思想研究》一文中,將契嵩的著述從內容上分為兩個方面,即:禪門譜系和一般的著作與詩文。并對契嵩著作的存佚情況進行概括性的描述[17]。這篇文章對后來學者探究契嵩文集版本以及詩文考述這兩方面都有極大的價值。

        在2012年,邱小毛對郭尚武先生的《契嵩年表》進行補充考證、補充[18]。邱先生首先肯定了這一年表價值且說明絕大部分是真實可靠的,但也認為其存在著錯訛。例如《年表》景祐二年(1035)表文:“至杭州,與天竺寺僧祖韶交游?!鼻裣壬J為契嵩在景祐二年沒有到達杭州。除此之外,就是有關詩文寫作具體時間的考證。例如《年表》中認為,寶元元年(1038)作《送真法師歸廬山敘》而邱認為此文應當寫作于慶歷三年(1043);作《郎侍郎致仕》詩應為慶歷元年而非皇祐元年;作《入石壁山》詩當在皇祐三年(1051)而非皇祐五年(1053);作《秀州資圣禪院故暹禪師影堂記》當在嘉祐己亥,即嘉祐四年(1059年)而非皇祐五年(1053);《年表》至和三年(1056)認為《輔教編》五書:1.《原教》《廣原教》;2.《勸書》;3.《孝論》;4.《壇經贊》;5.《真諦無圣論》。而邱先生認為五書不包括《真諦無圣論》。

        以上是邱先生對郭尚武先生《契嵩年表》中的錯誤進行糾正。筆者認為,邱先生論證的基本遵照原有的文獻,有理有據。其做法啟示后來的學者要對權威敢于質疑,在質疑之后,還應通過考證,得出更為精準的答案。

        在糾正之外,邱先生認為《輔教編》入大藏,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北宋佛教倫理化進程的完成。而《契嵩年表》對《輔教編》這一內容未作說明。邱先生經過考證得出在嘉祐二年(1057)和嘉祐三年(1058)這兩年,契嵩上書呂溱,并隨書寄獻《輔教編》一部三冊并且向朝廷宰輔重臣尋求支持,其目的在于向仁宗皇帝上書以求擴大《輔教編》的影響。輔教編最終成書在治平三年(1066)。

        令人欣喜的是,譚新紅、馮紅梅在繼郭先生和邱先生之后在對契嵩有關著述方面更為全面、客觀的論證,使這一方面的史料更為詳實。譚、馮在《北宋契嵩編年系地考》一文中共考證契嵩55篇文和21首詩的編年系地,這些詩文的編年系地考價值在于明確郭文編年證據以及辯正郭文和邱文的誤編之處。然契嵩詩文近300篇,目前尚有200左右的篇目沒有編年,有待后世學者繼續(xù)補充和完善[19]。

        謝天鵬關于契嵩《〈嘉祐集〉〈治平集〉以及〈論原〉考論》一文主要對《嘉祐集》《治平集》《論原》進行考論[20]。他首先對《嘉祐集》《治平集》的時間和性質進行考辨。就《嘉祐集》的時間而言,謝文從契嵩回王存的書信,即《答王正仲秘書書》《嘉祐集》內文章時限以及《嘉祐集》內容這3個方面進行考證,得出其寫作時間為嘉祐三年(1058)至治平三年(1066)間,且考證出此集主要以儒學性質為主。而《治平集》謝文則認為其寫作時間在《嘉祐集》之后,且其主要體現佛學性質。其次,關于《論原》,謝文主要從《論原》之名和《論原》之時兩個方面進行考證。他從4個方面證明《論原》是契嵩自己所編撰的系列。至于《論原》的創(chuàng)作時間,謝文則認為《論原》屬于《嘉祐集》的部分,應成于嘉祐七年(1062)以后。所以其最終得出,《嘉祐集》《論原》之編成皆應在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三年(1066)這4年之間。

        謝文雖然考證嚴密,但是《嘉祐集》和《論原》的時間在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三年(1066)這4年之間,并沒有一個確定的時間點,是此文的一大缺憾。

        除以上學者研究之外,祝尚書[2]、遠塵[21]等也都曾對契嵩的著述進行過簡單的敘述。但是,契嵩的著述研究除了陳先生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之外,其他學者僅就某一篇或幾篇進行研究。而且相較于《鐔津文集》的版本研究而言,呈現出不全面、不系統(tǒng)的特點。

        三、契嵩思想研究

        (一)契嵩佛學思想及其所修禪史研究

        1.契嵩佛學思想研究

        最早對契嵩佛學思想進行研究的學者是劉貴杰,其在《契嵩思想研究——佛教思想與儒家學說之交涉》一文中指出契嵩定禪宗印度世宗為二十八祖,這成為禪宗祖系的定論[22]。

        2009年李似珍、李宇杭在《契嵩思想時代轉換的啟示》一文中也對契嵩禪宗定祖進行論述,相對劉先生的文章,二李之文還認為契嵩為禪宗定祖引起天臺宗不息爭論的同時,也對后世禪宗史的講述產生深刻的影響[23]。

        2001年王予文先生在《契嵩及其佛學思想》一文中一方面肯定了契嵩對三教融合思潮所作出的貢獻;另一方面還研究了契嵩以儒、道兩家思想為內容,以禪宗教學為方法。由此形成了完整的三教理論體系。王先生認為契嵩思想理論是為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這一觀點,有待后來的學者進行客觀、全面的考證[24]。

        繼王先生研究之后,2005年聶士全的博士論文《實相與悲相——以釋契嵩為中心的佛教真俗關系》從四個大的方面對契嵩佛學思想進行全面地論述。他先考證了契嵩思想產生的內外學背景,接著著重敘述大乘佛學5個方面的思想內容即論述本與跡的關系、權與實的關系、真與俗的關系、理與事的關系、世間與出世間的關系,除此之外還考察了性與情、心與識的關系并且指出華嚴與禪宗關于真俗方面的不足,最后對佛教真俗關系作出新思考[25]。此文的價值不止在于對契嵩佛教思想的深刻論述,還為學者思考契嵩儒佛、政教關系提供借鑒。

        隨著有關契嵩佛學思想研究的深入,陳雷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編撰了目前為止研究契嵩佛學思想比較全面系統(tǒng)的一部專著——《契嵩佛學思想研究》。此書不僅寫了其佛學思想形成的原因、佛學思想的特征以及佛學思想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影響。還深入的分析了契嵩的“二十八祖”說、“六祖”說、“儒佛一貫”說、“佛道一貫”說、“禪教一致”說和“頓漸一致”說[26]。

        2009年遠塵的《契嵩禪師的佛學思想與著述》一文主要從契嵩獨特的佛學思想體系和反映佛教思想的著作兩個方面進行論述。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增加了“禪凈合一”的思想,并且認為契嵩有關護教的著作和禪學思想對中國佛教史產生深遠影響[21]。

        綜上,關于契嵩佛學思想的研究較為全面但深度不夠。尤其在2009年之后單純關于契嵩佛學思想的文章屈指可數。學者應該緊扣其佛學思想進行深層次的研究。

        2.契嵩所修禪史研究

        學界除對其單純的佛學思想研究之外,亦對其所修禪史進行了研究,這部分的研究偏重對契嵩關于“禪門定祖”說的評價。

        早在1992年陳士強先生就在《佛典精解》中對契嵩《傳法正宗記》《正宗論》的體例和內容做過簡潔的介紹,并且對《傳法正宗記》作了客觀的評價,首先肯定它是繼《傳燈》《廣燈》之后,《續(xù)燈》《聯燈》《普燈》之前的一部有影響的禪宗譜系類著作。其次陳文認為就《正宗記》本身的禪宗傳法世系而言,并沒有多大的特點[27]。

        相對于陳士強先生的研究,陳垣在其《中國佛教史籍概論》中既對《傳法正宗記》又對《傳法正宗論》進行了論述。此文主要考證了《正宗記》的版本、《正宗記》的內容并且對《正宗記》的得失進行了詳細地分析。關于契嵩的《正宗論》,陳垣認為其雖善于文,但因受感情的支配,在考史方面沒有成就[28]。陳垣的這一評價過于激進,可能契嵩在有關史論的考證方面存在不足,但是契嵩的貢獻也是顯而易見的。

        2015年劉立夫的《禪門定祖說略論》一文指出,契嵩確立禪宗西天二十八祖之說的原因在于中國佛教各派的“法統(tǒng)”之爭這樣的一個大的社會背景,除此之外還有宗教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劉文還認為契嵩的“禪門定祖”說的論證雖經不起推敲,但“從學術史的角度來說達到了歷史的最高水平”。更是肯定了契嵩對禪宗歷史發(fā)展的貢獻[29]。

        2017年鄭佳佳《論契嵩禪宗譜系說對菩提達摩的考證》主要探討了契嵩宋禪宗譜系說中對菩提達摩人名、傳記演變、入華紀年和達摩道4個方面的考證。鄭文認為契嵩對菩提達摩縝密的考證雖不是站在學術考證和歷史真相的立場上,但依然有利于菩提達摩正統(tǒng)地位的確立和宋代禪宗的振興[30]。

        總之,關于契嵩所修禪史研究的文章陸續(xù)出現。這些文章大都對契嵩“禪宗定祖”說持肯定的態(tài)度,肯定其對禪宗發(fā)展史的貢獻。

        (二)契嵩儒釋融合思想研究

        學界有關契嵩儒釋融合思想方面研究的成果頗豐。近年來由于學者對這一思想進行深度的挖掘,亦或以儒釋融合這一視角對契嵩的其他思想進行研究。這方面的論文數量最多,限于文章的篇幅,本文僅詳細分析具有代表性學者的研究。

        最早對契嵩儒釋融合思想研究的是郭朋先生,他在《從宋僧契嵩看佛教儒化》一文中認為,“儒佛一家”的思想本質是佛教儒化的思想,且這一思想經過南北朝、隋唐的發(fā)展至宋達到了高峰。他以契嵩為中心,從五戒與五常、孝論、贊中庸、贊禮樂、贊五經這5個方面,對契嵩所撰文章中所含“佛教儒化”的思想進行了充分的論述。其認為契嵩為了維護佛教的生存,不斷地改造佛教以適應儒家思想。這一改造過程其實就是佛教“中國化”。郭先生關于契嵩“佛教儒化”的觀點對陳鐘楠等后來的學者頗有影響[31]。

        繼郭先生之后,張清泉的《北宋契嵩儒釋融會思想研究》一書從史學的角度研究契嵩儒佛思想的融會。它主要考察了宋初儒士反佛特殊的社會背景、契嵩維護佛教的思想理論,還分別剖析了儒釋融會思想中的儒學基礎和佛學基礎。這本書堪稱研究契嵩儒釋融合思想最為完整的一部作品[32]。

        相較于其他人的研究,方友金給予契嵩這一思想高度的評價。其撰寫的《論契嵩儒釋一貫思想》一文,從“同于為善”“心一跡異”“戒孝合一”三個方面論證了契嵩“儒釋一貫”思想,并且認為契嵩儒釋一貫思想在繼承前人理論成果的基礎上,又不斷地創(chuàng)新,從而使這一思想理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超越了前人[33]。

        研究角度比較新穎的是臺灣學者妙謹,其以詮釋學的角度不僅分析了儒佛三個方面的融合,而且分析了契嵩儒釋融合思想對詮釋學的意義在于建立對話雙方的語匯和共同交流的情境[34]。而陳雷撰寫的《契嵩“儒佛一貫”說的邏輯理路》一文的主要觀點是,契嵩是從“義理”和“治世”的角度論證儒佛兩家具有一致性[35]。

        陳斐與張軒則是繼郭朋先生之后也對契嵩著作內容進行了分析。他們分別從契嵩的《非韓》與《輔教編》進行分析。陳斐認為契嵩“非韓”的依據是儒釋融合思想。且認為這一思想的本質就是——契嵩用儒家倫理會通佛家戒律,用佛家思想詮釋儒家經典;[36]張軒則緊抓《輔教編》得出契嵩儒釋一貫采取的理路是“借圣人立威”與“內圣外王”。通過這一理路說明契嵩“儒釋一貫思想”具有一致性而不是相同性,因為這一思想特征是儒化過程中既保持了佛學的高妙,又與儒學并行不悖[37]。

        除了上述書與期刊論文外,碩士論文有關這方面的研究也較多。但這些研究僅是對上述學者研究的補充和細化,很少創(chuàng)新。因此這里僅僅羅列了篇目。如于翔飛的《宋代佛教的儒釋一貫思想》、鄭潔敏的《契嵩儒佛融合思想研究》、祁恪昌的《契嵩儒釋會通思想“初探”》、李雨杭的《試論契嵩思想之“談辯境域”》。

        除了以契嵩“儒釋融合”為主體進行研究,還有很多學者把“儒釋融合”這一思想當作視角對契嵩其他思想進行研究。例如韓毅、付莉、楊靜、李冰、代玉民、張培高等對契嵩儒釋一貫思想中的“中庸”思想進行研究;王秋菊、李夢、鄭佳佳、吳彪等對契嵩儒釋一貫思想中的“孝道觀”研究;魏道儒、張永梅、馮書杰等主要對儒釋一貫中的“孝道觀”研究。

        總之如前文所述,學者對這一思想的研究頗深、取得成果也較大。不足點是學者對契嵩在宋學和學術史上的地位關注不夠。

        四、詩文理論及詩文創(chuàng)作研究

        學界對契嵩的文學研究,多集中在對其詩文理論以及詩文創(chuàng)作這兩個方面的研究上,以下分別論述這兩方面的研究。

        (一)詩文理論研究

        臺灣學者李雀芬是對契嵩文學進行全面詳細研究的第一人。其在《北宋契嵩文學觀》碩士論文中對契嵩“文”“道”關系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在論述的過程中,追溯了“文”與“道”之關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呈現不同的狀態(tài)。值得肯定的是,這篇選取了唐朝古文大家韓愈、柳宗元以及宋朝古文大家歐陽修,對“文”與“道”關系的看法與契嵩之觀點進行了比較,從而得出,韓愈的“文”與“道”之間的關系看似文與道合,而實際上“道”與“文”是主從關系,柳宗元則主張尊“道”不廢“文”(文指文采),歐陽修則主張“文道并重”。李文通過契嵩身處之環(huán)境、契嵩表達文學觀的文章、后人對契嵩文學評論以及契嵩具體實踐創(chuàng)作中得出契嵩“道充文至”“人文言文兼?zhèn)洹焙汀敖浭乐掠谩钡奈膶W觀[38]。

        繼李雀芬之文后,邱小毛的《契嵩的生平及文論》一文中認為中唐至宋初的古文家所提倡的“道”是儒家的正統(tǒng)之道,而契嵩的“道”是既包括儒家之道也包括佛老之道。契嵩雖重“道”也不廢“文”,甚至提出“其言欲文”的主張[39]。

        2010年楊鋒兵在其博士論文第五章第一節(jié)中簡略概括了契嵩的文學主張。認為契嵩作文的目的是發(fā)仁義而辨政教;文章在內容和形式上是“人文”“言文”兼?zhèn)鋄5]。楊文關于契嵩文學主張的觀點與前人相比,并無新意。

        2014年張勇的《契嵩〈非韓〉的文學意義》一文觀點新穎,認為契嵩重“道”輕“文”。張文經過嚴密的邏輯梳理得出,契嵩雖然贊同韓愈的文道關系論,但是契嵩并不認為韓愈真正做到了“文以明道”。如舉出契嵩對韓愈“不及儒之至道”“雖甚文、道不至”“第文詞人”三個方面的批判;除此之外還論述了契嵩對韓愈文風的“尚奇好怪”“以文為戲”“為言不思,不顧前后”以及韓文中的“諛辭”等方面批判。張文認為契嵩對韓愈這些批判的文學意義,一方面鍛煉了契嵩的寫作水平,但是更深的意義則在于它影響了后來理學家對韓文的評價,它所折射出的“重道輕文”思想也成為理學家文論的基調[40]。

        2018年徐波《論契嵩以“文護法”的文學意義》一文中論證契嵩在“性命之學”方面超過與他同時的古文家,并且認為契嵩之“重道”并不是簡單對“文學性”的破環(huán),而是追求對“道的超越”,即追求文章思想的深度和超越性。這一超越性的文學意義就如徐波所說:“契嵩以古文家的對立者形象登上了歷史舞臺,以批判的眼光審視古文家的文與道,他的存在充分說明了‘古文運動’并不像文學史所描述的那樣取得了徹底的勝利?!盵41]

        雖然近40年來對契嵩的文學研究也有增加的現象,但是有關文學方面的研究在廣度和深度上仍然不夠。之所以要對契嵩文學觀和詩文創(chuàng)作方面進行深入挖掘,因其文學價值巨大。如《四庫總目》評契嵩:“第就文論文,則筆力雄偉,論端鋒起,實能自暢其說,亦緇徒之健於文者也?!别^臣在總評數僧中又云:“第以宋代釋子而論,則九僧以下大抵有詩而無文,其集中兼有詩文者,惟契嵩與惠洪最著。契嵩《鐔津集》好力與儒者爭是非,其文博而辨?;莺椤妒T文字禪》,多宣佛理,兼抒文談,其文輕而秀。居簡此集,不摭拾宗門語錄,而格意清拔,自無蔬筍之氣,位置於二人之間,亦未遽為蜂腰矣。”從這兩條引文中不難看出,契嵩與北宋的文壇有著極為重要的關系。但相對于契嵩思想方面的研究,學術界并沒有對其文學方面的研究給予足夠的重視。

        (二)詩文創(chuàng)作研究

        有觀契嵩詩文創(chuàng)作方面的研究也比較少。經整理僅發(fā)現邱小毛、楊鋒兵、李雀芬、曾惠芬、黃惠菁等人對契嵩的詩或文進行過研究。

        對契嵩詩歌和古文創(chuàng)作均進行研究的學者是楊鋒兵和李雀芬。楊鋒兵在其博士論文《契嵩思想與文學研究》一文對契嵩散文內容及風格、詩歌內容及風格均進行了總結[5]。李雀芬雖也對契嵩詩文內容和風格進行詳細的論述,但其文章主要是通過契嵩詩文創(chuàng)作的實踐驗證其文學理論[38]。這兩位學者的研究意義非凡。

        僅從契嵩詩歌創(chuàng)作角度進行研究的是曾惠芬、黃惠菁。曾惠芬的碩士論文《契嵩唱和詩研究》一文,主要透過契嵩所編《山游唱和詩》探究其唱和詩的內容以及其唱和風格[42]。而黃惠菁則主要探究契嵩60首古律并且贊揚這些古律詩是契嵩一生才學情性的反映。尤其推崇其古律中抒情言志內容的詩歌。認為這部分詩歌一方面與北宋詩文革新精神有所交涉,另一方面是對現實主義精神的弘揚[43]。

        而邱小毛、曾瓊則僅對契嵩古文進行研究。邱小毛在《釋契嵩古文創(chuàng)作藝術淺探》一文中主要探究了契嵩古文中議論文、記敘文、抒情文三種主要文體的藝術特色[44]。在邱小毛研究之后,曾瓊的碩士論文《契嵩古文研究》主要研究契嵩古文內容及其古文藝術特色。關于古文內容和楊鋒兵論述基本一致,而契嵩古文的藝術特色,曾文則概括為“簡而奧”“博而贍、折而宕”“平而暢”[45]。

        綜上,學者對契嵩文學觀的研究僅側重對其文道關系的研究;對契嵩詩文創(chuàng)作研究中的詩歌研究,僅僅對其古律詩以及唱和詩進行研究,研究的廣度也是不夠的。

        五、比較及影響研究

        專門對契嵩與其他僧人的比較、以及其文與其他文人的比較、契嵩自身比較這類文章幾乎不曾涉及,有關契嵩影響類研究方面的文章也非常之少,這些影響簡單可以分為3類,以下分述之。

        第一,對文學的影響。在上文所提到張勇《契嵩“非韓”的文學意義》以及徐波《論契嵩以“文護法”的文學意義》,張文認為契嵩“重道輕文”的思想對理學家的文論基調產生影響。徐文則認為契嵩的存在是對文學史上有關“古文運動”取得徹底勝利的否定。

        第二,對士林風氣的影響。高建立的《論契嵩佛學思想的入世歸儒傾向及其對宋代士林風氣的影響》一文主要探討契嵩佛學思想入世歸儒對宋代士林風氣產生的三個方面的影響。首先,有利于士大夫以心性理論重新審視人生;其次通過參禪禮佛獲得心靈的慰藉和歸依;最后有助于士大夫認識到佛學思想的強烈思辯性特點對于儒學有“補偏救弊”作用[46]。

        第三,對理學的影響。周偉明、鐘金貴的《學說互攝與學風互鏡——兼評釋契嵩人性論觀照下的宋儒學風及其后世影響》一文認為宋代的大儒出入佛老之間同時兼采眾長從而開啟宋儒談佛論禪、三教交融互攝的風氣,這種風氣催生了宋明理學[47]。而查金萍《契嵩的“非韓”及其在宋代韓愈接受史中的意義》一文認為契嵩“非韓”激發(fā)了理學家關注本體論的思維模式[48]。相對于周偉明、鐘金貴,查文還論述了契嵩“非韓”對當時排佛運動的影響以及影響了時人對韓愈的評價。

        總之,關于契嵩之比較與影響研究這一領域,有待學者積極開拓。以便學界對契嵩縱向把握。

        近40年來學者對契嵩及其《鐔津文集》研究范圍有所擴大,研究視角也逐漸多樣化。但研究仍呈現出不全面、不深入。如契嵩生平事跡缺少對其交游的詳細考證;《鐔津文集》及其著述考證中依舊存在不少疏漏;思想上僅側重對其“儒釋一貫”的思想研究,對其佛學思想缺少深度的挖掘;文學觀及詩文創(chuàng)作研究,文學觀僅從“文與道”之關系為切入點進行論述,且新意不多、詩歌內容較有價值的研究僅涉及唱和詩以及古律詩;比較研究幾乎沒有,影響研究忽略其作為一個僧人對禪學的發(fā)展與影響。雖然有所成就,但不足之處依然很多。

        猜你喜歡
        佛學文集學者
        《熊鐵基文集》出版
        學者介紹
        管子學刊(2022年2期)2022-05-10 04:13:10
        學者簡介
        學者介紹
        管子學刊(2022年1期)2022-02-17 13:29:10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論現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蕅益智旭對《論語》的佛學解讀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0
        《郭漢城文集》簡介
        藝術評論(2019年11期)2019-01-26 02:50:42
        西夏文《三代相照文集》述略
        學者介紹
        日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老师脱了内裤让我进去| 人体内射精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成人| 丝袜美腿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无遮挡裸体免费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凹凸| 亚洲综合av一区在线| 欧美又大又硬又粗bbbbb| 天天天天躁天天爱天天碰|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色噜噜| 亚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天堂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18禁裸男晨勃露j毛免费观看| 香蕉国产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网站 | 国产无套护士在线观看| 无码免费午夜福利片在线|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男女性杂交内射妇女bbwxz| 18级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久久久精品国产视频在线| 天堂蜜桃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成人在线电影| 一本大道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观看 | 久久99精品久久水蜜桃| 国产高中生在线| 人妻免费黄色片手机版| 精品国产yw在线观看| 丰满熟女人妻中文字幕免费|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人妻精品 | 亚洲国产av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av在线网站| 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专区一VA亚洲V专| 极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 亚洲无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蜜桃日本免费看mv免费版| 99久久综合精品五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