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薔薇》和《邊城》是中學階段的指定閱讀書目。筆者先請學生花了一個月的時間讀完《金薔薇》,深入學習了有關文學創(chuàng)作的諸多準則和要素,比如:細節(jié)描寫、寫作積累、作家的使命感、素材整合、環(huán)境描寫、想象力等。作者康·巴烏斯托夫斯基分章闡述得十分生動準確。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我們不妨來鑒賞接下來需要閱讀的《邊城》。
對于高一的學生而言,如何去獲得超越故事情節(jié)的那種若隱若現(xiàn)的美,確是極其困難的事情。其路徑有二:一是依舊從情節(jié)、人物的命運選擇等常規(guī)角度入手,去理解一切創(chuàng)作初衷和合理性;二是嘗試打破故事原有的敘述邏輯,以《金薔薇》提供的解讀角度,重組《邊城》結構性要素,形成一個具體角度的解讀。在此基礎上,學生們再進行大約兩課時的交流,互通理解上的有無,對《邊城》的解讀更加全面深入。
有關路徑一。這是一切解讀的起始和基礎。借鑒備課組老師們的智慧,筆者布置如下四項作業(yè):寫下四個有意思的情節(jié)(是否有意思取決于你的理解);三句話概括小說的梗概;在大老和二老之間,你覺得翠翠會選誰作為自己的伴侶;《邊城》結尾說:“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來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痹孪碌母枋窃鯓拥母瑁繛槭裁茨堋笆勾浯湓谒瘔衾餅楦杪暟鸯`魂輕輕浮起來”?
這四項作業(yè)是一種層進式的設計與安排。既允許學生根據(jù)個人閱讀經(jīng)驗展開個性化閱讀,在起始階段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又會提綱挈領地規(guī)范和引導他們闡發(fā)的方式和路徑。既要求學生在概括情節(jié)時做到指向明確、用語凝練,便于后來的個性化解讀,又會靈活地以小說中的“末節(jié)”——月下的歌聲,引導學生關注小說中那股引人入勝的“輕盈的氣息”。
作業(yè)完成情況令人滿意。難度最大的題,也就是對“月下的歌聲”的鑒賞題,學生也已經(jīng)會說:
一來翠翠此時心中有了愛情,歌中傳遞的恰好是儺送最真摯的愛意,翠翠自然在夢中被歌聲打動,契合了她此時少女甜美的心境;二來在夢中多少有些夢幻的修飾和潤色作用,大可做一些平常無法想象的動作,如“飛起來”,恰逢歌聲極美,人同此心。
歌聲清亮美妙,包含了二老對翠翠的愛戀、渴慕之情,又軟又纏綿……翠翠那天睡前,聽祖父講了母親的故事,更容易被這歌聲打動。
歌聲可能和翠翠記憶中那個黑暗里和善的聲音重合了,聲音中包含情感,從而給翠翠一個甜甜的夢。歌聲還包含著翠翠最純凈、最動人的情感,恰好又是在美麗的夜晚,和著美妙的山野之音,自然融為一體,給美妙的夢配了一曲曼妙的背景音樂。
歌聲滋潤了她心中的愛情,讓她的靈魂變得輕快。歌聲深情款款,帶來了一種心靈的感應。
有關路徑二。這是學生們學以致用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在完成路徑一的作業(yè)時,已經(jīng)大致洞開了《邊城》的藝術大門,窺探到里面的概貌。在此時,我們應當帶領學生進一步拉近觀察的鏡頭,從具體的切入點入手,描摹出《邊城》的藝術面貌。
比如,《金薔薇》提及作品人物在塑造好之后,不能完全遵從作者或者讀者的意志存活,該各有各的命運,是為“作品人物的反叛”。那么,沈從文并沒有按照我們的希望,讓翠翠與二老的愛情得以圓滿,是不是可以視作最好的例證?《金薔薇》中說去看“全俄國最好看的霜”,“畫家往往能看見我們視而不見的東西”,“散文一旦臻于完美,實際上也就是真正的詩歌了”,因此“洞察世界的藝術”也成了創(chuàng)作者必要的認知和能力。那么《邊城》中的湘西民歌,能夠與人物形象之間交相輝映,是不是也是不同藝術門類間的打通融合?《金薔薇》又說“沒有細節(jié),作品就沒有生命……細節(jié)只有在性格化的情況下,只有在能夠像一道光芒那樣立時把黑暗中的任何一個人或任何一個現(xiàn)象照亮的情況下,才有權生存,才不可或缺”,那么“翠翠斜睨了客人一眼,見客人正盯著她,便把臉背過去,抿著嘴,不聲不響,很自負地拉著那條橫纜”,不著“靦腆”一詞卻寫活靦腆,是不是也可以看作是最有生命力的細節(jié)描寫?《金薔薇》還說要像高爾基那樣“到生活中去”,是不是可以啟發(fā)我們?nèi)タ纯础断嫘猩⒂洝?,嘗試從沈從文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以及他對湘西的情感角度來審視《邊城》的藝術風貌?還有“環(huán)境描寫”“寫作積累”“靈感的出現(xiàn)”“想象與聯(lián)想”“生活素材的整合”等角度呢?
如此切入,幾乎可以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整本《邊城》都會得到反復研讀,乃至沈從文全部著作都會引起學生們的關注。
《金薔薇》也好,《邊城》也好,在我們的閱讀經(jīng)歷中的確是一座座豐碑,能夠引發(fā)我們思考,甚至會讓我們產(chǎn)生模仿和創(chuàng)作的沖動;但是這些豐碑同時更應該是彼此關聯(lián),能夠指引方向、距離的路標——我們沿著這些路標,不僅可以看到文學創(chuàng)作的各處風景,而且還可以更快地窺得并步入文學那交叉小徑的花園。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