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語文課程做出了這樣的定性:“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边@一定性突出了“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對于“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理解卻存在著一些偏差。有人認為,“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就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技能,語文課應該“集中于語言表達的形式展開教學”。這種觀點是十分片面的。語言是形式與內(nèi)容的統(tǒng)一體,形式與內(nèi)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不可分離。語文教學既要重視語言表達的形式,也要重視語言表達的內(nèi)容,并將言語形式與內(nèi)容融為一體。
言語形式與內(nèi)容的關(guān)系實際上就是“文”與“道”的關(guān)系。對于“文”與“道”相互依存的關(guān)系,前人早就有過精辟的論述。如“故即文以講道,則文與道兩得而一以貫之,否則亦將兩失之”,“道非文,道無自而明;文非道,文不足以行也”,無不說明“文”與“道”不可分割的道理。劉勰對此說得更加透徹:“情者,文之經(jīng),辭者,理之緯;經(jīng)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文心雕龍·情采》)意思是情理是文章的經(jīng)線,文辭是情理的緯線;經(jīng)線正了緯線才能織上去,情理確定了文辭才能暢達:這是寫作的根本。因此,語文教學既不能罔顧“文辭”,也不能漠視“情理”。只有切實做到“披文以入情”,“得意”而不“忘言”,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那么,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將語言形式和語言內(nèi)容融為一體,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即緣文悟情呢?筆者想結(jié)合幾個實例,略陳己見。
一、耐人尋味的幾個副詞
《孔乙己》是語文教材中的經(jīng)典課文,作者對人物的描寫極為傳神,充分表現(xiàn)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如“排出九文大錢”和“摸出四文大錢”的動作變化,以及“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的神態(tài)描寫等,都是課堂教學中賞析的重點。但作品中有些人物描寫之外的文字,卻未能引起重視。其實,這篇小說的精彩語言隨處可見,哪怕是虛詞的運用,也有“看似尋常最奇崛”之處。請看下面的一段話。
有一天,大約是中秋前的兩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結(jié)賬,取下粉板,忽然(著重號為筆者所加)說, “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錢呢!”我才也覺得他的確長久沒有來了。
明明“使人快活”的孔乙己長時間沒有來酒店了,而且還欠酒店十九個錢,可為什么掌柜的“忽然”說那番話?這是耐人尋味的。只有深入探究,才能明悟:“忽然”二字說明掌柜根本沒把孔乙己放在心上,此前雖然也提到過他,是因為他“還欠十九個錢”,后來甚至連欠錢的事也給忘了。如果不是因為要結(jié)賬,掌柜是不可能想起他的??梢娍滓壹旱牡匚皇值拖?,他只是一個被人們?nèi)⌒Φ膶ο?,沒有人真正在意他。而這段話中還有一處更是發(fā)人深思:“我才也覺得他的確長久沒有來了?!本渲械?“才”和“也”這兩個詞含義頗深。“才”說明小伙計早就把孔乙己忘了,“也”則說明小伙計在對待孔乙己的態(tài)度上,和掌柜沒有什么兩樣。而他對孔乙己的漠視,顯然是受掌柜和那些大人的影響。這便凸顯出孔乙己周圍的人是那樣冷漠無情、麻木不仁,連小孩子也在耳濡目染中失去了同情心。聯(lián)系上一段“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更能感受到孔乙己的遭遇是一幕社會悲劇。
這段話中的“忽然”“才”“也”都是副詞,似乎很普通,往往被教師和學生忽視。但它們卻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與小說的主旨密切相關(guān)。在教學中若能抓住這幾個詞進行咀嚼,領(lǐng)會其深刻的意蘊,無疑會使學生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且有助于提升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
二、飽含真情的比喻
《濟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寫景散文。全文扣住“溫晴”二字,描繪出濟南的冬天所獨有的景象。作品并不是停留在對濟南的自然景物的描摹上,而是把景物當作有生命、有感情的存在,通篇流露出作者內(nèi)心深處的熱愛之情。文中生動的比喻和擬人隨處可見,尤其是一些頗具匠心的比喻不僅十分形象,而且飽含真情。請看作者對小山的描寫。
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兒口兒。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他們?nèi)察o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p>
在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都注重對“小搖籃”的賞析。但有的只是讓學生給它貼上一個“比喻”的標簽;有的雖進行了一番品味,但所得出的結(jié)論卻失之淺表(如“用‘小搖籃’比喻小山圍城的地理環(huán)境生動地描繪出小山的形狀之美”等)。對于這個比喻,不能停留于表達技巧或局限于“生動地描繪出小山的形狀之美”這樣的認識,還應該體會到:小搖籃是那樣溫暖、舒適,使人產(chǎn)生一種受到母親關(guān)愛和呵護的感覺。作者把圍住濟南的小山比作“小搖籃”,充分表達出他對濟南的熱愛之情;而“小搖籃”之前的“放在”一詞,則以擬人手法把那種溫馨的“母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梢哉f,作者在語言層面上寫的是濟南的“溫晴”,所要表達的則是濟南那猶如母親一般的溫情。只有做到“披文以入情”,學生才能深刻理解“小搖籃”這個比喻匠心之所在,才能在感受語言之美的同時,體會到作者的情感之美、思想之美。
三、母親為何“擋在窗前”
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是一首母愛的贊歌,敘述了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作者的母親重病纏身,但為了兒子能堅強地生活下去,隱瞞了自己已十分嚴重的病情,無微不至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語言樸實,字里行間滲透著母親對作者真摯無私的愛,也表達了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懷念。文中的許多描寫生動細膩,請看下面的一個片段。
那天我又獨自坐在屋里,看著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你去看看吧?!彼俱驳哪樕犀F(xiàn)出央求般的神色?!笆裁磿r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說。我的回答已經(jīng)讓她喜出望外了?!昂冒桑兔魈??!蔽艺f。她高興得一會兒坐下,一會兒站起:“那就趕緊準備準備?!?/p>
這段話中值得緣文悟情之處俯拾即是,而最耐人尋味的是母親進屋時“擋在窗前”。為什么母親不是“站”在窗前,而是“擋”在窗前?這看似普通的“擋”字卻飽含著母親對兒子體貼入微的深情。因為母親進屋時發(fā)現(xiàn)兒子“又獨自坐在屋里,看著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立時體會到兒子此刻的心情?!蔼氉宰谖堇铩弊匀槐陡泄聠魏图拍按巴獾臉淙~‘唰唰啦啦’地飄落”更會使人產(chǎn)生生命短暫的傷感。為了減輕兒子的傷感,母親下意識地“擋在窗前”,是想擋住兒子的視線。接下來又對他說“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你去看看吧”,更是想借菊花盛開的景象來調(diào)整兒子低落的情緒。作者看到了母親“憔悴的臉上現(xiàn)出央求般的神色”,卻一直不知道,母親已經(jīng)病入膏肓,“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因為她不想讓兒子得知自己病重而增添痛苦,即便兒子經(jīng)常對她發(fā)脾氣,也毫不在意。這是多么無私的愛!讀到這里,不能不為之動容。如果不細細品味這樣的描寫,則不可能體悟到母愛的深沉。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傊Z言運用是一種綜合性的能力,它集知識、技能、思想、情感、思維、審美為一體。要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不能單在表達形式上下功夫。在教學過程中,既不應脫離語言文字來分析思想內(nèi)容,也不應撇開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而單純地學習表達形式。只有既注重言語形式(“怎么說”),又注重言語內(nèi)容(“說什么”),并將二者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才能把握語文教學的核心要義。
(作者單位:湖北省荊州市郢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