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安小慶
她倚傍著傳統(tǒng)的梨園規(guī)矩,試圖在流量時代的娛樂工業(yè)中,開辟自己的規(guī)則,獲取錢、話語權和“瑜老板”的尊嚴
人生第一次聽到“角兒”這個詞,可能也就十一二歲。
那時,我還是愛好者的身份,一個小票友,對角兒的概念很模糊,但“不明覺厲”,感覺“角兒”很有力度,很不一樣,很特別,比如說“角兒”有很多人看他的戲,“角兒”受人尊重,“角兒”賺很多錢……所以我聽孟小冬、聽余叔巖的錄音,就覺得將來我要成為這樣的“角兒”。
我從小性格不是很開朗,比較孤獨,也不太善于跟人溝通交流。我喜歡在家自己跟自己玩兒,畫畫,搭積木。一定要讓我出去,那必須是大家約好了,我出去得當頭兒才行,跟著大家亂跑我可不去。
八九歲,我學的是琵琶和評彈。因為我媽是文青,從年輕的時候就對舞臺有渴望,她就是想上臺,被觀眾追捧被聚光燈照著的感覺,所以刻意往那個方向去培養(yǎng)我。
后來,舅舅和外公說,以藝術上的天賦來看,我完全可以去學京劇。他們都是票友。就這個簡單的、偶然的理由,我開始學京劇。先學了幾個月老旦,后來又學了老生。
從老旦轉學老生,是聽從了我的啟蒙老師范石人的建議,他說,老旦配戲多,老生才是掛“頭牌”的。那時候我已經懂“頭牌”了,“頭牌”就是角兒,萬眾矚目,是班子里的領銜主演,所有人都圍著他轉。我想幾乎所有人都會渴望這樣一個狀態(tài),更何況一個小孩兒。
那時,我?guī)缀趺刻於悸犞闲《壬拇艓胨?。進入“余門”學老生之前,在電視里看京劇的演出錄像,我就對那些穿束靴和戴黑髯口的老生扮相很有好感,覺得非常漂亮,我那時的審美就覺得那種東西好看。
對花旦的扮相,我不覺得好看,也不覺得不好看,就是無感,對我來講,那是另外一個世界,跟我無關。所以當老師叫我從老旦轉學老生時,我內心其實是非常認同的。
小時候,我不喜歡穿裙子,審美天生就是這個樣子。但是家人會管我,他們對我非常嚴厲,所以我一直覺得離開家去戲校,就可以逃離這種管束。父母總是希望你活成他們希望的樣子,但對不起,我做不到,我有我的想法。當然,父母在藝術上是支持我的,但在生活里,他們到現(xiàn)在也不能理解,為什么你上臺唱老生,私下就不能扎頭發(fā)呢?
1992年,我14歲,讀初二,已經學了一年“余派”老生。那一年,上海戲校時隔10年后再次面向全國招生,開設京劇班。我去參加了戲校統(tǒng)一考試,一一通過了腰腿、形體、聲樂、模仿、筆試等科目。到發(fā)榜當天,卻發(fā)現(xiàn)沒有自己的名字。
我被告知,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專業(yè)戲校沒有培養(yǎng)過女老生,戲??荚囄瘑T會再三斟酌,還是決定不能冒險錄取我。這樣的結果讓我一度心灰意冷,所幸遇到幾位老師,尤其是我的恩師王思及,向校領導極力舉薦我,幾番周旋之下,終于爭取到破格錄取的結果。就這樣,上海戲校92京劇班一共54位學生,我成了第54名。那一年有2000多人報名,最終僅僅憑著一種熱愛,我賭上了自己的未來,成為戲校里唯一一個學老生的女孩。
進校頭兩年是我最艱苦的兩年,辛苦到何種程度?1992年9月入校后,我大概有4個月的時間是身體不適的。班主任帶我去醫(yī)院檢查,醫(yī)生說沒事兒,就是勞累過度。臉是紅的,面部的毛細血管因為憋氣倒立全破裂了。
戲校要保證一個完全封閉的環(huán)境,就是因為這些辛苦不可以讓父母看到,否則父母一看,“孩子,回家,咱不練了”。但是你要成“角兒”,苦是必須的。老師經常在耳邊說:“你成不成‘角兒’,今天這個苦你都得受?!备静唤o你期望,非常殘酷。
但當時并不覺得,反而很歡喜,老鼠掉進米缸的歡喜。練功雖苦,但很帥很有范兒,每天都像電影里一樣打扮,穿粗布汗衫、燈籠褲,扎綁帶,踩圓口布鞋,終于能夠削去頭發(fā),把留了好多年的辮子剪掉,從郭富城頭到張國榮頭,流行什么剃什么,這算是唱戲給我?guī)淼淖杂伞?/p>
離開蘇州,離開父母,我在肉體上得到了自由,而精神上的自由需要錢的幫助,比如說我需要錢買零食、買書,需要錢坐車去看展覽,需要錢結交新的朋友。我有意識地攢錢,有時候老師帶我去票房表演,給個三十五十的,加上有時去香港參加演出,也有老板票友說這小孩唱得挺好,“來,給你1000塊港幣”,我都攢下來。
在十五六歲的時候,我已經意識到錢是很重要的。
那時候,戲校課程有著現(xiàn)代戲劇戲曲教育的殼,但內涵和價值觀還是梨園傳統(tǒng)。老師和師父都是老科班出身,梨園傳統(tǒng)經過歷次的社會變革,沒有被破壞,反而越來越堅固了,而且留下的都是比較冷酷的東西。
入校后,學的第一出戲是《文昭關》,整整一學期,我做夢都幻想自己扮上老生戴髯口的樣子。我太崇拜孟小冬和余叔巖了,過去他們在錄音里在文字記錄里,給人呈現(xiàn)了那么迷人的氛圍,我想,戴上髯口,英姿颯爽,至少從姿態(tài)上可以靠近他們、接近他們了。加上《文昭關》需要三副髯口,在臺上可以換戴三次,別提我有多期待了。
彩排那天,戴上髯口,日積月累的腐臭熏得我一出場差點忘了詞。髯口是公用的。實在臭得受不了,就去問有沒有什么辦法,比如用酒精棉球擦一下。那個管服裝的老師,現(xiàn)在都過世了,冷冷地說:“你現(xiàn)在還小,以后長大了,你會有的?!?/p>
哦,長大了,我是一個“角兒”了,就能有自己的髯口了。從那天起,我就渴望自己快點長大。恩師王思及先生也在我那天下場后,意味深長地跟我說:“想要不戴公用的髯口,就要好好學,好好練,等成了‘角兒’就能定制私房髯口了?!边@是多么哭笑不得又刻骨銘心的記憶啊!我記了20多年。很多年后,我也這樣告訴我的學生,只有成了“角兒”,才能免受那蕓蕓眾生里的委屈。
沒想到,專屬的髯口很快就有了。因為我經常參加演出。在戲校,在七八十個同學里,我成了經常唱戲挑班的,大小成了一個“角兒”。
入校第二年,一個周末的午后,我一個人騎自行車去看電影,《霸王別姬》。當時它還屬于小眾文藝片,去看的人多是“榮迷”或者戲曲行內人。我從小跟著大我6歲的哥哥追星,從鄧麗君、譚詠麟到張國榮、邁克爾·杰克遜,后來哥哥去追別的星了,留下我獨自迷戀張國榮,數年不變。
女性扮演老生的角色,京劇里叫“坤生”。很多人會好奇女性學老生的過程有沒有性別認同或者心理方面的障礙,我完全沒有,就覺得天哪,中國太偉大了,竟然有京劇這個東西。你看,一個現(xiàn)代人演一個古人,一個男性演一個女性,一個女性演一個男性,多有張力!它不怪,不low,不低級,它可以把這樣一種反差的形態(tài)上升到極致的審美,我覺得京劇在這方面的創(chuàng)造是非常智慧和高級的。
我在采訪中說過,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的。小時候沒有這樣的意識,還是到很后面,甚至好像跟學戲都沒有直接關系,我發(fā)現(xiàn)有同樣審美或者同樣人格高度的人,在很多方面的追求或者靈魂層面的訴求是差不多的。當有了這樣一個認知,我也不覺得苦惱了。在這種審美維度上,白先勇先生、孟小冬先生,以及張國榮先生,都是如此。
電影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師父那句:“是個人哪,他就得聽戲,這貓啊狗啊,它就不聽戲,你們算是趕上好時候啦!”那些日子,正是戲校練功最苦的時候,每天天不亮就晨跑、撕胯、扳腰?!栋酝鮿e姬》在很長一段時間激勵了我。如果說我入行是有某種神明的指引,歪打正著地跟隨老師去相信,那么在少年時期最迷茫艱難的時刻,是這部電影給了我一種自覺的力量。面對艱難,擺在眼前的是兩條路:要么選擇像小癩子那樣放棄自己;要么咬牙到底,有一天會像“霸王”一樣坐黃包車,吃大餐——成個大角兒。
1994年春天,學校帶我們去香港訪問演出,我唱的三出戲里,有一出是復刻孟小冬先生版本的《搜孤救孤》。那天孟小冬先生的弟子蔡國蘅先生夫婦和余叔巖孫女一家都坐在臺下。演出結束后宵夜,蔡先生到餐廳坐下后第一句話就說:“珮瑜一出場,我們就感覺老師回來了!”
孟小冬先生在我心里的分量很重,聽到她身邊的人這么評價自己,我是大大的意外和驚喜。
從香港回來后,緊接著去參加天津舉行的全國少兒京劇大賽。老年間有話說:北京學藝,天津唱紅,上海賺錢。玩意兒行不行,天津碼頭是一桿標尺,而中國大戲院是碼頭的中心。那次我唱的還是《搜孤救孤》。這出被孟小冬先生唱為廣陵絕響的《搜孤救孤》,真像是我的護身符,每次唱,評委和觀眾仿佛瞬間被催眠了一般,毫無抵抗力地給出好評。離開劇場的時候,熱情的天津戲迷圍住大巴車,呼喊著:“王珮瑜,介不小冬皇嘛?!边@是我第一次聽到有人這樣喊我,也是第一次受到明星般的禮遇。
1996年夏天,還是在天津,我人生中第一次搭臺唱戲,演出結束后,觀眾涌向舞臺,喊著我的名字要求再來一段兒,那是我第一次離開老師和學校,獨立面對如此熱烈的場面,至今難忘。那次演出讓我真正感受到好“角兒”的氣派。
除了學藝的精進,成“角兒”的路上還要不斷地去學那些規(guī)矩。沒有人生來懂得梨園行的規(guī)矩,加之我出身于普通的外行家庭,早年接觸京劇的時候,全然不知該如何面對師長、同行和觀眾。
長輩們說,學戲的時候,老師站著,學生絕對不許坐著,到今天我也嚴格遵守。文章里提到故去的前輩和老師,要寫作“怹”(tan),而不是“他”。戲班里,不論多大的角兒,都不能隨便坐在衣箱上。臺上用的喜神(道具嬰兒),在臺上是個道具,下場后它必須面朝下安放,不得隨意擺弄和褻玩。還有,演出過程中如果出現(xiàn)個小閃失,演員不能扭頭看樂隊,這時候看一眼等于“罵街”,是對樂隊的不恭敬,可以導致樂隊罷工。
令我記憶最深刻的,是一樁無意中“刨活”的往事。
記得有一年,戲校和上海京劇院舉辦一場演唱會。那天我開鑼清唱,上場前沒注意看節(jié)目單,對后面要上場的演員和唱段一無所知。第一段唱完,博得全場戲迷喝彩,觀眾大呼“再來一段”。主持人便伸手把我攔住,把我留在了臺上。
梨園關于返場的規(guī)矩是必須要知曉后面同行當的演員要唱什么,決不能“刨活”。偏偏那天我挑了一段《搜孤救孤》的“白虎大堂奉了命”作為返場,沒想到后面有一位老生演員原本打算唱這一段,聽到我“刨”了他的活,便起身憤然離開,等我下場才知自己犯了一個大錯,連道歉的機會也沒有。
多年后,我見到了這位老師,非常誠懇地向他致歉。從那以后,凡接到演出邀約,我一定會先問清老生還有哪幾位,分別唱什么段子,到現(xiàn)場后先看節(jié)目單,杜絕類似傷人傷己的事件。
我也感到委屈,但時過境遷后再看,正是這些成就了我的周全。
這些年,我演《二進宮》時,一定要先征求同臺演花臉的演員的意見,看他要不要唱花臉配套的戲來對應,他要是不唱,我也不唱,否則不免有賣弄之嫌。只管自己唱過癮,讓花臉和旦角在臺上“尬”在一邊,那也是難受得很。
常常有人問我,《霸王別姬》里的段小樓和程蝶衣,你更想成為誰?
我希望自己在藝術上的追求是程蝶衣,在人生的選擇上是段小樓,最好是兩者結合,有出世的,也有入世的,這樣可以活下去。
有人做到過嗎?梅蘭芳就做到了。做不到的,在那個特殊年代,就是跳樓、上吊、跳河,做到的就能邁過來。(邁過來了)當然有可能生不如死,或者茍且偷生,都有可能,看你是如何選擇了。
昨天,我還和一位我非常尊重的京劇藝術家討論入世還是出世的話題。
有個綜藝節(jié)目想請這位老師去,他很糾結,問我要不要去。因為這個節(jié)目的第一季我參加過,現(xiàn)在新一季節(jié)目組又找了他。我問他,你想賺錢,賺知名度,還是賺什么?每當討論這個話題的時候,《霸王別姬》這個電影就會在我腦里浮現(xiàn)出來。
我跟他講,你要這么想,假如你不去,對方會找一個比你差的京劇演員去,你甘心嗎?這個節(jié)目如果播出,它被播放、轉發(fā)的次數是以億來計算的,這樣一個傳播你個人和藝術的機會,你愿意喪失嗎?
他就沉默了,他覺得我說得有道理。我又反過來問他,你有你一輩子的堅持,如果你覺得你要守住藝術的底線,你能不能hold住接下來的一切?因為娛樂節(jié)目,一定是非常淺層到所有人都能看懂的,你是不是能夠接受這種方式?
我為什么會去?我說,坦白跟你講,是因為我覺得我能hold住全局——任何人拿我打不了趣兒,開不了玩笑,我不會讓別人踐踏在一個京劇藝術之上,這,我能做到。如果你有信心做到,你可以去,如果你覺得做不到,hold不住,你就別去。把這幾個問題想通、想透就好了。不需要拒絕互聯(lián)網,這是一個沒有任何人可以回避的話題。
事實上,這也是我參加綜藝節(jié)目前的心路歷程。我們對那個環(huán)境非常陌生,會有一些戰(zhàn)戰(zhàn)兢兢,你得跟嘉賓過招兒,跟現(xiàn)場的環(huán)境過招兒,跟節(jié)目組的導演、制片人過招兒,跟下了節(jié)目以后的公眾輿論過招兒。
我是京劇專業(yè)的人,我唱了30年戲,在這個專業(yè)的領域,我知道節(jié)目要什么,我一定會配合節(jié)目的要求。我也知道這個節(jié)目為什么請我。你找我要的肯定不是和通告咖或者通告藝人差不多的狀態(tài),你找我不就希望我?guī)Ыo這個節(jié)目一些話題、一些質感、一些文化嗎?
過招兒的過程中也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比如節(jié)目組對別的藝人跟對我的態(tài)度是不一樣的,我的同事就會不爽,“我們老板是藝術家,你們那些雜七雜八的三線小藝人,憑什么?”我說不要去爭這個,我們來上節(jié)目不是為了爭待遇,而是為了爭取話語權。我想得開,(等)我們有話語權,(等)我們有錢,我們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我們任重道遠。
一邊是梨園的規(guī)矩和價值系統(tǒng),一邊是娛樂工業(yè)的游戲規(guī)則,能完全hold住嗎?
我覺得一方面要去遵守它,適應它,同時也可以在這樣一個大規(guī)則里開辟一條你的小規(guī)則。比如,我要非常清楚,在節(jié)目的露出里,我承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一定是擔當型的,而不是去跟他們瞎混,混完拿一個通告費走人。
我不會因為錢跟我不喜歡的藝人合作,也不會(因為)錢或者流量,跟我不喜歡的藝術形式合作。這是我的底線。
梨園的價值觀,依然是我很重要的倚傍。京劇行當里經常說:“早扮三光,晚扮三慌?!闭f的是永遠不能在工作場合遲到,早點化妝,留給自己多一點時間,比較從容??墒乾F(xiàn)在娛樂圈的規(guī)則是誰晚到誰牌大,這是完全不同的價值觀。我去錄節(jié)目,經常發(fā)生一種情況,說11點30到,我11點29一定坐在那兒,等到了12點,卻發(fā)現(xiàn)隔壁9個屋子還全空著。我就跟節(jié)目組溝通,你通知我11點半到,我準時到了,可是開始錄制的時間遙遙無期,我到底應不應該尊重你們的時間表?我明天到底應該幾點來?
史依弘、王佩瑜演出京劇《游龍戲鳳》
這通常會顯得我很矯情,最后變成你早來沒有用,你晚來就顯得牌挺大——“啪”,三呼六擁地給你弄進來了——我很厭倦這種小心機和無意義的博弈。你晚來,臺上演得跟狗屎一樣,有什么值得晚來的?你有那么多時間,其實就是在屋里吃飯呢,化妝呢,休息呢。
過去我有一個外號,叫“千年開鑼人”。
我雖然出道時間早,大家都覺得王珮瑜這孩子各方面都不錯,但是在安排演出的時候,我永遠是開鑼。因為我講規(guī)矩,只要比我出道早,或者比我年長,甭管您如何,您都應該在我后面,梨園就是這樣的,論資排輩。假如有一天我看到有一個人在我前面,他是我的師兄或者是師叔,我會覺得非常不舒服,覺得這是一個沒有禮貌的安排。這些對我來講是職業(yè)道德,不是值得表揚或者贊美的東西。但說多了,大家就覺得,“呦!假!”其實是從小受的梨園家規(guī),從小師父就是這么教的。
兩種體系,兩種規(guī)則,之間的張力和摩擦一定存在。這也是我想要獲取話語權的原因,就是要把我們這個行業(yè)這一兩百年來建立的分配制度,以及藝術創(chuàng)造的一些常理,比如演員應該如何生存、自處,拿來影響今天的娛樂圈、演藝圈。今天的娛樂圈就是要把流量最大的放中間,這都是這個時代的畸形。老規(guī)矩是有參考價值的。
有人會覺得,王珮瑜,你何苦去蹚渾水,弄臟自己的羽毛。我覺得我的羽毛還是干凈的。我一直覺得只有身處在這個新世界,你才知道如何更好地生存。中間,個人的尊嚴或者身份認同,甚至作為“角兒”的驕傲,一定會受到沖擊和挑戰(zhàn)。
之前我就遇到了一個非常大的困難。
一個節(jié)目本來邀請我去的,后來電視臺把節(jié)目團隊換掉了,新來的組因為各種原因想把我擠走。這個節(jié)目有真人秀的部分,原來我的設定是個專業(yè)擔當,或者是一個場所的主人,后來就變成一個店小二,來人接人,人走送人,那你說我能愿意嗎?肯定不愿意,也就是說在這個節(jié)目當中只是一個軀殼。這是底線問題,你不能拿我當白癡啊,我代表的還不是我個人。最后,這個電視臺的領導說了些難聽話,話里話外的意思是“我們是你的衣食父母,是我們創(chuàng)造了你今天的這一切……”
當時鬧得很兇,但沒有爆出來,因為我堅守了最后一層,就是這塊布是不能拉掉的,我代表的是京劇行業(yè),丟不起這個人,一切委屈都忍了。類似這樣的事情,見識了很多。還有一些壓力來自同行,他覺得你憑啥又有名又有利?你憑啥代表京???他就不爽。可他不知道他度假的時候我在學習,他抱孩子的時候我在吊嗓子,他出去吃美食的時候我在作講座……還有人跟節(jié)目組說,王珮瑜那么忙,你們請我好了,十分之一的價格……
還有一些爭議,關于我在京劇傳播中的偶像化問題。
其實要說偶像、粉絲,梅蘭芳先生那個時代才不得了。這個事也不是多了不起的事,本質也是流量變現(xiàn),就像我在《圓桌派》里講的,那時候京劇界的“角兒”,就是今天的流量藝人。
雖然同是流量藝人,但京劇演員是半個出家人。不能胡吃海塞,不能想干嘛干嘛,喝酒、熬夜,都是對精氣神很大的破壞。很多人問我如何維護作為表演媒介的身體,我沒有什么秘訣,可能因為我在生活層面沒有太多的牽絆,比如不需要帶孩子,這讓我能夠專注在工作上。
在《圓桌派》里我講過,京劇就是“角兒”的藝術,就是圍著“角兒”轉,為什么大家管我叫瑜老板,就是模仿過去。我特別向往過去那個“角兒”們挑班成老板的歲月。我們今天是人民藝術家,不興這個(“老板”),但是我骨子里有那種“老板”情結——我是一“角兒”,我養(yǎng)著這個班子,我的所有的一切,都是觀眾反饋說了算。
至于“角兒”有個性,是好還是壞?
當然是好事啊。梨園行的規(guī)矩是很多,我也很愛自由?,F(xiàn)在大家總覺得誰有個性,就代表不合群,你不愿意配合,大家會質疑你。我覺得這種評判本身就莫名其妙。“角兒”都有小脾氣,小個性,這不舒服,那不舒服,都會有,但是如果你能夠做自己,又能夠遵守梨園家規(guī),同時又能夠很好地克制自己的個性,那就與圣賢無二。
我的恩師王思及老師是那種特別考慮別人感受的人,是一個很好的人。他臨終的時候跟我說,說這輩子有很多為難的事,他說很多事不是他愿意做的,但是他還要拖著自己的不愿意去讓別人都開心。他說我不希望你以后是這樣的,不要去做好人,要去做正確的事,要去做你認為有價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