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國琴
孟小冬情歸杜月笙
◎ 謝國琴
孟小冬幾十年藝術(shù)生涯,東西南北轉(zhuǎn)戰(zhàn),落下一些病痛在所難免。最折磨她的是此時常造訪的胃病。當(dāng)年,孟小冬紅遍南北,邀約不斷,繁忙的工作讓她根本無法按時吃飯,落下了病根兒。
1948 年年末,平津戰(zhàn)役爆發(fā),北平幾乎成了圍城。孟小冬只是一個唱戲的女子,對政治并不敏感,顯得六神無主。然而,作為上海灘“青幫老大”的杜月笙卻能在這些戰(zhàn)事之間推敲出伯仲來。自孟小冬回到北平后,杜月笙就日夜牽掛。正當(dāng)孟小冬六神無主之時,她收到了姚玉蘭(杜月笙側(cè)室,孟小冬孩提時的玩伴)從上海寄來的掛號信。信上除了一些寒暄之類的話,主要是要孟小冬火速到上海暫居以躲避戰(zhàn)火。
姚玉蘭以姐妹之情寫信邀孟小冬正是受杜月笙之托。孟小冬愿意離開北平來上海,杜月笙欣喜若狂。為此,杜月笙專門租了一架飛機接孟小冬。此時的杜月笙已經(jīng)被病痛折磨得身體消瘦,孟小冬抵達上海時,他仍然帶病到機場接孟小冬。孟小冬本來就是一個感情極為細膩的女子,一個男子默默守護自己十幾年,已全然被感動。到了上海,孟小冬和杜月笙、姚玉蘭住在了一起。
1949 年年初,天津、北平相繼解放。和大多數(shù)名流一樣,杜月笙面臨著兩種選擇:一是應(yīng)蔣介石的邀請去臺灣;二是應(yīng)黃炎培、章士釗的勸告,仍然留在上海。4月27日,杜月笙一家乘坐客輪匆匆駛離上海開往香港,暫住位于香港堅尼地臺18號的最后一處杜公館。彼時的杜月笙本來就病痛纏身,哮喘病一發(fā)再發(fā),又因路途顛簸,病痛竟一發(fā)不可收拾。孟小冬整天不離左右地為杜月笙熬藥煎湯,姚玉蘭負責(zé)主持杜公館日常的內(nèi)外事物。
杜月笙臥病在床,根本無力維持家業(yè)。他無法行走到飯廳,家人無法與他同桌吃飯,連吃飯這種簡單的家庭生活都形成了各自為政的局面。姚玉蘭是土生土長的北平人,吃不慣香港人煮的東西,所以她在自己的屋里吃餃子,孟小冬則獨自一人啃面包,喝牛奶。孟小冬和姚玉蘭長期相處下來,變得日漸疏離。兩人的關(guān)系一度下滑,甚至到了視若陌生人的地步。
香港并不似杜月笙發(fā)跡的上海,他的門庭冷清。即便在病榻中,來探望他的也只有少數(shù)的親戚摯友。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一輩子驕傲的孟小冬甘心不離左右地做起了看護的工作。杜月笙病到嚴重的時候,幾乎不能下地站立,孟小冬親自將湯藥、煨面端到床前,喂食杜月笙。病痛纏身的杜月笙最大的享受是孟小冬在病榻前唱上兩嗓子,他頓時覺得精神抖擻。
在香港待得不順心,杜月笙便有了全家遷居法國的想法。在這樣的家庭會議上,孟小冬向來少言寡語,這時卻以淡淡的語氣問:“我跟著去,算丫鬟還是算女朋友?”
孟小冬一語即出,滿堂肅然,最震驚的莫過于杜月笙。這兩年孟小冬衣不解帶地照顧他,卻從未以名正言順的身份侍候左右。萎靡之中的杜月笙頓時精神抖擻,當(dāng)即宣布盡快與孟小冬成婚。
此時的杜月笙萬貫家產(chǎn)早已散盡,但他仍堅持把婚禮辦得風(fēng)風(fēng)光光。他以大操大辦的方式昭告天下:一生情場坎坷的孟小冬終于有了一個名正言順的歸宿。
婚期如約而至,那一晚,杜月笙離開了他久臥的病榻,穿起新定制的長袍馬褂,頭戴禮帽,坐在手推輪椅上,被新娘孟小冬推到了客廳。四十多歲的孟小冬風(fēng)韻猶存,她穿著一件嶄新的緄邊碎花旗袍,面帶微笑,難得熱情地招呼前來赴宴的親朋好友。自此,孟小冬正式成為杜月笙的五太太。
(摘自《孟小冬藝傳:流諸記憶的冬皇遺音》文匯出版社圖/趙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