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 佬
中國味在東南亞
◎ 尼 佬
不論是北印度還是南印度,每一家稍微有點檔次的館子,菜單上都會有一欄“Chinese”,通常都是炒面、炒飯和雜碎,非常有19世紀美國華工的范兒。稍微高級一點的會有客家面,味道常常被處理成印度人喜歡的酸辣味。
正宗的中國菜在印度并非沒有,只是售價之昂貴,幾乎就類似湖南小炒肉賣出了海鮮價一樣,這跟印度普遍低廉的餐食價格相比更顯突出。唯一可以吃到又便宜又像點樣子的“中國菜”的地方,是一些藏族人開的餐廳,他們多半來自甘孜、阿壩等四川藏區(qū),所以菜單里有很多簡化版的川菜,譬如干辣椒很少的辣子雞、沒有放豆瓣的回鍋肉等等??墒?,能讓你吃到一盤清爽的炒青菜和青椒土豆絲,這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
就像中國的印度飛餅在印度幾乎見不到一樣,印度的中國菜也不可能完全正宗。東南亞又被稱為印度支那,它作為一個緩沖地帶,讓咖喱和白切雞直接交鋒與融合。中國人或許并不喜歡真正的印度咖喱,但要他去吃一碗泰國綠咖喱雞或者新加坡的咖喱炒蟹,則是很愉快的體驗。
這種美妙的、全新的融合常常讓東南亞人甚至其它地方的人以為印度和中國的原味就是那樣。這真是好笑的誤會,就像一群新加坡人跑去一間高級印度料理餐廳,問那驕傲的大廚:“有沒有咖喱魚頭?”活活能把維護正統(tǒng)的大廚氣死。
融合最深的泰國菜正是亞洲各地菜系完美結(jié)合的樣板。對中國潮州菜、廣州菜、印度菜的采納,再與本地傳統(tǒng)結(jié)合產(chǎn)生出的現(xiàn)代泰國菜,迎合了地球上大部分人的味覺偏好,使其成為能紅遍全世界的菜系之一。最近這幾十年來,泰國人對日本文化的瘋狂熱愛,使得日本食物亦進入了泰國的尋常百姓家。說不定以后,我們就可以嘗到泰式日料了。
往來泰國這么多次,我覺得最好吃的一餐還是在東部邊境小城烏汶時,一個當?shù)嘏笥褞一丶页缘摹皨寢尣汀?。大蝦炒粉絲很香,雜菜湯清爽舒朗,讓在路邊小店總是吃不到青菜的我吃了個人仰馬翻。朋友有點得意地說,這才是真正的伊桑菜(泰國東北菜),在濃妝艷抹的曼谷和自視清高的清邁是吃不到的。
有意思的是,傳去東南亞的中國味,往往在合適的時候又反哺到中國來。海南和潮粵風格的雞飯在東南亞落地生根,傳到云南的邊疆小城如景洪或者瑞麗,就變成了“泰國雞油飯”。還好他們抓住了雞飯的精髓,不會像一些北京的茶餐廳,放幾塊白切雞在飯上就敢自稱“海南雞飯”。與東南亞把中國菜和印度菜變得更好吃相比,這還真是個反面的示范。
(摘自《海峽旅游》2013 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