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臣 唐金元 蔡慧敏 王茹意
摘 ?要:本文以專業(yè)基礎課程《航空通信導航系統》為例,從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重組、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手段運用等四個方面,對專業(yè)基礎課程實戰(zhàn)化改革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與探索,以期能夠對軍隊任職教育實戰(zhàn)化改革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專業(yè)基礎 ?實戰(zhàn)化教學 ?任職教育 ?內容改革
目前,在習主席強軍目標重大戰(zhàn)略思想指引下,“向實戰(zhàn)聚焦,向部隊靠攏”已經成為軍隊各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共同目標。海軍航空大學青島校區(qū)承擔著軍隊任職教育的使命任務,教學目標明確,學員崗位具體,在教學實訓實戰(zhàn)化方面有著天然的優(yōu)勢。前期,青島校區(qū)在專業(yè)課中的實戰(zhàn)化教學改革已取得顯著成果,得到了各級領導和機關的充分肯定。然而,在授課及與學員的交流過程中,我們感覺到實戰(zhàn)化教學在專業(yè)基礎課程中還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實戰(zhàn)化理念的引領作用還不夠突出,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與探索。因此,本文以生長軍官任職培訓層次專業(yè)基礎課程《航空通信導航系統》為抓手,結合課程組多年來教學施訓與課程建設的經驗以及取得的系列成果,通過分析、研究與探索,從以下四個方面明確專業(yè)基礎課程建設的方法途徑:
一、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指向實戰(zhàn)化
在軍隊任職教育領域專業(yè)基數課程建設過程中,我們堅持緊緊扭住“實戰(zhàn)化”這個根本,始終明確任職崗位的終極導向作用,盡力做到與后續(xù)專業(yè)課程實戰(zhàn)化教學實現無縫對接。具體到《航空通信導航系統》課程來說,就是以專業(yè)設備原理課、設備檢測與維護課等任職崗位課程所需要的理論基礎為牽引,全面落實“教為戰(zhàn)”思想,以培養(yǎng)學員初步的專業(yè)能力為目標,追求以學為主體的教學風格和開放、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同時,倡導用抽象思維理解航空通信、導航系統的工作機理,注重培養(yǎng)學員系統分析和理論聯系部隊實際的工程素質。
(一)以任職崗位課程需求為牽引,構建工程化的課程內容體系
依據人才培養(yǎng)目標要求,課程的內容選取、體系構建以強化通信、導航系統為線索,對原學科性課程體系進行改造,組建成新的、理論性和工程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內容體系。以無方向性信標——無線電羅盤測角系統為例,在教學內容設計時,我們既注重測角系統的原理性闡釋和理論推導,更注重從整個系統的角度解釋工程應用中經常出現的問題,比如頂空盲區(qū)問題、羅差問題等,從而將學員的思維從技術層面引向戰(zhàn)術層面。
(二)教為主導、學為主體,構建起教育互動機制
教為主導,教員根據學員的崗位需求,精心選取教學內容,認真設計教學過程,對部隊典型案例進行碎片化處理,并有機融入課程內容中,做到有備而導;學為主體,是對教為主導的進一步升華。堅持學為主體,就是要求學員習慣于獨立思考,并且教員在授課時巧妙“留白”,同時鼓勵學員提出自己的見解,從而讓學員做到自主學習,提高其分析問題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為解決部隊實際問題形成思路。
二、教學內容重組體現實戰(zhàn)化
本課程教學內容重組的基本思路是:以學員已有無線電信號傳輸理論和專業(yè)基礎知識為基礎,以學員掌握航空無線電通信、導航系統的空地一體化工作機理為重點,關注無線電通信、導航系統的結構組成、工作過程、主要指標,深化對基本知識的工程應用,并根據部隊工作內容的變化動態(tài)更新教學內容,滿足學員崗位任職需求。
(一)更加注重從通信導航系統角度組織內容
本課程在重新組織內容的過程中,按照從系統到單元模塊,由總體到具體的思路展開。例如在“航空超短波通信系統”知識模塊中,在內容重組之前,我們對“通信距離”這一重要性能指標的解讀,僅限于電臺收發(fā)訊機本身,即從電臺發(fā)射機的“發(fā)射功率”與接收機的“接收靈敏度”這兩個性能指標來分析,但是在部隊的實際工作工程中,影響通信設備通信距離的因素很多,例如天線的方向特性、天線增益以及各種電磁干擾等因素。在航空通信導航系統中,天線無疑是核心組件之一,而天線增益和天線的方向特性又是衡量天線性能的關鍵指標,因此在課程內容重組之后,我們增加了對于這個知識點的闡述,并適當增加了對電磁環(huán)境的說明,從而加深了學員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以便使學員更好的指導實際工作。
(二)更加注重從崗位需求角度選取內容
由于課時的限制,考慮到部隊裝備的更新換代情況,本著“夠用”的原則,本課程在具體內容選取上,對較為老舊的通信、導航系統內容進行了刪減,并結合設備使用情況,對有關系統進行了整合。例如刪除了歐米伽系統,整合了儀表著陸系統和微波著陸系統等,從而使整個課程內容體系更加合理,內容選取任職崗位針對性更強。
三、教學方法改革著眼實戰(zhàn)化
由于引入故障案例帶來的新增教學內容(新增知識點),一方面需要占用課堂時間,另一方面限于教材更新速度相對較慢,學員手中便缺乏相應的資料,如何使學員了解相關知識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解決好供需矛盾,是教學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對此,我們采用如下方式解決:
(一)案例碎片化,使之如海綿之水一樣有機融入內容體系
部隊的故障案例都是相對孤立的案例,為了將這些案例內容實時融入課程內容體系,我們將這些案例進行深度剖析,進而升華到理論高度,使每一個故障案例都有完整的理論詮釋,每一條使用維護經驗都有科學的理論依據,每一個科研成果都有系統的理論來源。從而,我們在授課過程中,只要涉及這些理論知識,就能夠自然而然地將這些帶有理論氣息的案例引入其中,用理論知識詮釋案例現象,從而使整個課堂處處帶有理論氣息,進而時時顯現實戰(zhàn)化教學元素。例如設備性能指標不合格,我們可以從性能指標的含義、性能指標的產生機理、性能指標的測試方法與理論、性能指標不合格可能對設備工作產生的影響以及對此故障的處理措施等多方面進行分解,而這些知識點都是內容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二)準備補充講義,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采用案例式教學
對于教材內容相對滯后的問題,一方面,我們精選內容打印紙質臨時講義分發(fā)給學員,另一方面,充分發(fā)揮網絡課程的優(yōu)勢,將相關資料及時上傳到網上供學員學習,這樣不僅在課堂上可以用,課后學員也可以隨時使用;同時,在教學施訓過程中,將補充的知識點,采用“案例式”教學方法,即教員在課堂上拋出“故障案例”,要求學員課下自行預習與準備,然后下次課師生再一起尋找突破點進行分析討論,最后教員結合案例實際所涉及的知識點進行歸納和點評。
四、教學手段運用貼近實戰(zhàn)化
前述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改革,需要實戰(zhàn)化的教學手段在課堂上展現出來,才能夠取得預期效果。對于教學手段的改革,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一)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
由于軍隊院校的特殊性,不能照搬照抄地方院校應用的現代化教學手段,但是在我們可以結合課程實際,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在課堂教學中,將相關的實裝圖片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展示、播放典型案例視頻、動畫演示現象、軟件進行性能仿真等多種手段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員學習積極性;二是基于專業(yè)基礎課大部分知識軍民通用的特點,適當采用翻轉課堂等現代信息化手段,增加靈活性,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二)充分體現部隊實戰(zhàn)化情景
一是充分發(fā)揮青島校區(qū)實裝實驗室的優(yōu)勢,通過構建能夠模擬或復現與部隊案例一致或近似的故障現象,讓學員親歷崗位情景,與教員產生共鳴;二是營造實戰(zhàn)化的課堂氛圍,講解實戰(zhàn)案例內容時,強調實戰(zhàn)背景,強化技術為戰(zhàn)術服務,技術轉化為戰(zhàn)斗力的意識,為學員進入崗位角色提前預熱。
結語
總之,只要我們堅持思想上大膽創(chuàng)新,內容上“外聯內融”,方法上多措并舉,手段上靈活運用,按照“基礎牢靠、專業(yè)夠用”的原則,在專業(yè)基礎課順暢對接專業(yè)課程的同時,瞄準崗位需求,前移崗位基礎,我們就能夠在專業(yè)基礎課實施過程中充分體現實戰(zhàn)化,為培養(yǎng)學員“當兵打仗、帶兵打仗、練兵打仗”的戰(zhàn)斗意識和“曉戰(zhàn)、善戰(zhàn)”過硬本領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查峰,覃方軍,許江寧.工程技術類專業(yè)原理課程實戰(zhàn)化教學的幾個誤區(qū)與對策[J].海軍工程大學學報,2017(03):41-45.
[2]曲長文,周強,李健偉.軍隊院校推進實戰(zhàn)化教學探索[J].繼續(xù)教育,2018(08):29-31.
[3]姜丙坤,季新杰.任職院校實戰(zhàn)化教學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J].高校論壇,2018(03):10-11.
[4]郭學東,黃秋爽.軍隊院校實戰(zhàn)化教學改革最新發(fā)展與思考[J].軍事交通學院學報,2016(11):68-72.
[5]趙汝巖,胡慧,周紅梅.探索新型武器裝備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專業(yè)教室建設[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7(增刊):142-144.
[6]Hou Chun mu,Dong Hong qiang,Wang Liang.Combat training in military universities[J].National Defense Science& Technology,2014,35(5):11-14(in Chinese).
作者簡介
王思臣,男,海軍航空大學青島校區(qū)講師,研究方向:主要從事航空通信與導航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